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式家庭农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皖中地区“小大户”的案例分析
引用本文:杨成林.中国式家庭农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皖中地区“小大户”的案例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
作者姓名:杨成林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的中国经济去工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13CJL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编号:2013WQ053)
摘    要:基于皖中地区"小大户"的案例分析,研究了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农业生产方式,"小大户"不仅实现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而且使传统农民独立出来,成为"职业农民"。"小大户"的形成是农业生产及其组织方式变革的鲜活例证,一方面,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地的流转及规模经营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农地的流转及规模经营有其生成的动力,但又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这一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普遍生成。"小大户"的形成是政府(地方政府或村集体)推动和农民自发意愿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小大户"形成的根本动力是农民对经济激励的自发性反应,而政府的作用则在于如何为这一生成扫清障碍,以降低农民在其生成过程中付出的"交易成本",并减少农业的经营风险和使农业生产更具可预见性。因此,建议政府在尊重农民的自发性及意愿的前提下,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以促进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形成。

关 键 词:家庭农场  “小大户”  农业生产方式  农地制度  职业农民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