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引用本文:黄丹妮, 章敏, 高富龙, 郑榕辉, 黄文树, 薄军, 方超. 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生态毒理学报, 2023, 18(3): 175-201. doi: 10.7524/AJE.1673-5897.20230106001
作者姓名:黄丹妮  章敏  高富龙  郑榕辉  黄文树  薄军  方超
作者单位:1.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厦门 361021;;; 2.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05;;; 3. 集美大学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J01506,2021J02047);
摘    要: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NPs本身、渗滤液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物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关注BMNPs与传统微纳米塑料(CMNPs)之间的差异。本文总结的研究显示,与CMNPs相比,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表现为减弱、无显著变化和显著增强的研究结果分别占总研究结果的21%、25%和54%。其中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显著增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BMNPs表面比CMNPs更加粗糙复杂,对被测生物表现出更强的机械性损伤能力。其次,进入生物体内的BMNPs会被生物分解成更小尺寸的塑料,更容易进入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产生更大的危害效应。此外,BMNPs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吸收,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对相关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连锁负面影响。再者,BMNPs在分解、降解和老化过程中能更快地释放出添加剂,并且释放出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后,与CMNPs相比,BMNPs与其他污染物产生的复合生物毒性效应更强,这与BMNPs特殊的表面和内部结构造成其对污染物拥有更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关。本文还通过梳理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检测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Ps污染的有效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估,以及MNPs相关产品的管理和认证提供科学支撑。

关 键 词:生物可降解塑料   传统塑料   生物毒性效应   微纳米塑料   复合毒性效应
收稿时间:2023-01-06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