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 |
引用本文: | 郑晓英, 李汶霏, 张会杰, 胡瑞杰, 徐亚东, 韩宗朔, 何海东, 陈卫. 内源短程反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工程, 2024, 42(9): 116-123. doi: 10.13205/j.hjgc.202409011 |
| |
作者姓名: | 郑晓英 李汶霏 张会杰 胡瑞杰 徐亚东 韩宗朔 何海东 陈卫 |
| |
作者单位: | 1. 河海大学 环境学院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8;;;2. 江苏省水资源服务中心, 南京 210029 |
| |
摘 要: | 为推动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绿色转型,针对厌氧氨氧化中底物亚硝氮(NO2--N)难以稳定获得的问题,利用好氧颗粒污泥(AGS)诱导其进行内源短程反硝化(EPD),实现低碳源条件下NO2--N的积累,可为主流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当进水ρ(COD)/ρ(NO3--N)为3时,采用厌氧/缺氧/微氧条件,可实现EPD颗粒污泥的富集与稳定,NO3--N→NO2--N转化率(NTR)达到72.73%。在厌氧段,消耗有机物和糖原(Gly),合成聚羟基烷酸(PHA),ΔPHA/ΔGly(1.30 mol C/mol C)接近聚糖菌(GAOs)模型值,说明内碳源储存主要由GAOs完成。在缺氧段,NO2--N积累,并伴随PHA降低和Gly合成,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证明系统实现了EPD过程。通过优化运行参数发现,当ρ(COD)/ρ(NO3--N)为4.2时,系统的NTR提高至80.01%。批次试验结果表明,pH由6.0上升至9.0时,NTR升高至89.15%;温度从40 ℃降低至5 ℃时,NTR达到峰值91.16%,说明碱性和低温条件下更有利于NO2--N累积。因此,选择合适的COD/NO3--N、pH和温度,能够有效提升EPD过程的NO2--N积累效果。
|
关 键 词: | 内源短程反硝化 好氧颗粒污泥 低碳污水 培养策略 影响因素 |
收稿时间: | 2023-12-18 |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