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河南段)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 |
| |
作者姓名: | 杨琴 汤秋鸿 张永勇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7306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1671024) |
| |
摘 要: | 水质的定量评估有利于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水污染防治政策.为研究近期淮河流域行政区划尺度上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以淮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区,根据2009-2017年31个水质站点的水质周测浓度,结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季节性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ρ(CODCr)、ρ(NH4+-N)和ρ(T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ρ(CODCr)、ρ(NH4+-N)和ρ(TP)在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但各水质指标依然较高,ρ(CODCr)和ρ(TP)在丰水期略高于枯水期,ρ(NH4+-N)在枯水期高于丰水期.②在空间上,水污染比较严重的有沱河、浍河、惠济河、涡河、贾鲁河、清潩河、颍河中游、黑茨河、汾泉河和洪汝河,大部分站点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或Ⅴ类水质,部分站点甚至属于GB 3838-2002劣Ⅴ类水质;而颍河上游、北汝河、沙河、淮河干流及史灌河的水质较好,基本属于GB 3838-2002Ⅰ类或Ⅱ类水质.③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ρ(CODCr)、ρ(NH4+-N)、ρ(TP)与旱地和城镇面积占比均呈正相关,与林地、草地和荒地面积占比均呈负相关,与水域面积占比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显示,淮河流域(河南段)水质有所改善,但部分地区水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旱地与城镇用地是造成研究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林地、草地、荒地和水域能够缓解水污染.
|
关 键 词: | 淮河流域(河南段) 水质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 季节性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
收稿时间: | 2018-08-31 |
修稿时间: | 2018-12-17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