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前大家都认为同温层的臭氧是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氯,即由于氯氟烃类破坏的。臭氧层破坏最严重的是发生在南极的春季。由于北极的气象条件与南极不同,故过去未观测到北极臭氧层因氯破坏的现象。但是怀俄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他们观测到在北极上空也有类似南极上空发生的氯化物破坏臭氧的现象。他们在瑞典北部释放装载探测仪表的气球,在1990年1月8日  相似文献   

2.
利用遥感监测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30 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钟湧  江洪 《环境科学》2010,31(11):2569-2574
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自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总量还在持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高于全球和北半球平均水平,青藏高原、全球和北半球每年大约平均减少0.23%、0.19%、0.12%.但是自2000年后,下降的速度有所减缓,1979~1989、1990~1999和2000~2008年3个时期每年减少大约分别为0.51%、0.49%、0.31%.30a来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低于240DU的天数有34d.在2005年后,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臭氧总量低值区(低于240DU);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呈正弦曲线变化,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和10月,平均值分别大约为304.59和265.45DU.但是每年的极小值常出现在11月或12月.臭氧总量波动最大和最小分别出现在2月和9月,标准差为17.28和5.88DU;臭氧总量与海拔高度呈反相关,低值区出现在高海拔的上空,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区,与同纬度圈的平均值相比,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大约低了19DU,形成臭氧低谷.  相似文献   

3.
英国气象学办公室的科学家认为,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变化,取决于北极暖和气候的持续时间。国际科学家对北极同温层的研究结果表明,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浓度,较预期设想的高50倍。这些臭氧枯竭物,特别是氧化氯与氟氯化碳键合,氧化澳与卤化碳键合,导致氧化物与卤化碳键合,从而形成了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这与近年来在南半球检测到的现象类似。  相似文献   

4.
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如酸雨)或气候(二氧化碳的积聚、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的长期影响不仅可能而且肯定将是21世纪人类资源方面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一、臭氧层空洞(一)状况1985年,科学家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出现有美国大陆那样大的“空洞”。这个发现意味着臭氧  相似文献   

5.
国外动态     
·欧洲上空臭氧层减少一到二成·欧洲臭氧层联合调查小组自1991年11月起,对欧洲、格陵兰和北极圈进行了臭氧量和破坏臭氧层物质氧氟烃等浓度调查。今年4月7日,发表了欧洲北极圈同温层试验报告,指出欧洲上空的臭氧层比往年减少10%~20%,是历年来最低的。据观测,去年12月,德国部分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10%,今年1月,比利时上空的臭氧减少18%,许多地区也出现历史最低值。曹信孚译自日《朝日新闻》1992年4月8日·墨西哥市发出大气污染紧急警报·最近,墨西哥市因大气污染已达非常危险的程度,3月16日起,市政府当局发出二级警告,命令工厂紧急停产,并呼吁学校停课,市民不要外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对大气臭氧的损耗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研究,指出了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众所周知,大气臭氧层能够吸收99%由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它能对地球形成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强烈辐射。然而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臭氧层变得稀薄了,甚至出现了“空洞”,这不能不引起全球的关注。一、大气臭氧层破环的程度及其危害据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面积近于美国大陆的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业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层不断减少,1998年9月臭氧洞的面积和深度达历史最高记录。平流层臭氧耗损会导致到达在面地的有害紫外线增加,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破坏地球生态。介绍了了臭氧层损耗的机理、现状、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复旦大学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雨云气象卫星臭氧全球网格资料,从中截取中国大陆主体部分(69.375°E~139.375°E、14.5°N~54.5°N)的数据,分析臭氧柱浓度变化的统计特性.结果表明,1979~1998年,大陆主体上空区域的臭氧柱浓度下降趋势明显,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柱浓度下降速度较全国水平略快.假定其他缔约国均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前提下,以1980年臭氧柱浓度情形为基准,利用臭氧柱浓度与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与不履行两种情形下,2001~2050年中国上空臭氧柱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履约受控情形下,2050年大陆主体部分上空的臭氧柱浓度将与其1980年的水平相近;不受控情形下,柱浓度将持续下降,2050年整个大陆主体上空绝大部分地区臭氧柱浓度值均低于240DU.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臭氧层的形成机理。近年来,在南极、北极及一些温热地区上空出现了臭氧层耗竭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和许多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通过讨论臭氧耗减的原因,指出氯(Cl~-)、氮氧化物(NO_x)等痕量气体的相互作用是其主要根源,而这痕量气体的增减又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最后,简述了臭氧层耗竭对人类可能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推广无CFC制冷剂势在必行 提起氟里昂(CFC),几乎人人都知道它是家用冰箱、空调、大型冷柜及中央空调中的“雪种”。没有“雪种”,制冷设备便无法制冷。但是1978年美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并进而证实了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就是氟里昂类物质(CFC)。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空臭氧每减少1%,  相似文献   

11.
最近日本气象厅发表,南极大陆上空继续出现臭氧洞,今年9月臭氧洞已扩大到1859×10~4km~2。破坏臭氧层的氯氟气数量,在对流层的增加开始趋缓,而平流层依然在增加。据美国宇航局等的观测,臭氧层的面积为南极大陆1400km~2的1.3倍左右,高度17km附近的臭氧量已比臭氧洞出现前减少约40%,  相似文献   

12.
1985年10月,英国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空洞”。1988年科学家们确认这个“空洞”是由于各种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积聚所致。在北半球也发现臭氧含量降低了3%左右。臭氧层耗减速度如此之快,将给人类带来具大的灾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臭氧层空洞进行了许多研究,现把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臭氧层空洞研究的进展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臭氧洞的边界由两个区域交错部分决定。 (1)在该部分内,大量的CFCs(氟里昂)被破坏而释放出无机氯元素。 (2)该部分足够冷。  相似文献   

13.
新的科学研究显示,英国和北欧上空的臭氧层明显减少。平流层臭氧考察组的第四个报告(1991年平流层臭氧)证实了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们的论断: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在2、3月份已达到每10年耗损8%;报告还预计了将来更为显著的损失。报告也注意到,破坏臭氧的氯的大气浓度很可能持续增高,至少会持续到本世纪末。氯来源于仍广泛用于制冷和空调的氟氯烃和用作溶剂的甲基氯仿之类的化学  相似文献   

14.
自从臭氧层空洞被发现,人们围绕臭氧层破坏的研究不断深入。 人类是臭氧层破坏的罪魁祸首。我们已经知道,人造的氟氯碳化合物(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大气科学家认为紫外线会分解这些 CFCs而释放出活性氯,并进一步分解臭氧分子,造成地球臭氧层的空洞。但是至今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臭氧耗损最剧烈的几个月里,其实极地平流层云中的冰晶会阻挡紫外线的射入,上述的反应自然也无从进行,那么臭氧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呢?美国科学家发现,臭氧的耗损和字宙射线离子化强度高的地区(相对海拔及纬度)高度相关,他们甚至比较全球臭…  相似文献   

15.
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成员乔·法曼(Joe. C. Farman)及其同事第一次指出,在南极正上空大约12—20公里高处,每年春季(九、十月份)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明显减少,大气臭氧层变得稀薄,好象形成了一个洞。从十一月开始臭氧浓度又逐渐回升,这个洞逐渐消失,这种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在南极地区年复一年,日趋严重,现在,南极十月份臭氧总含量只有在1950—1973年期间所观察到的十月份臭氧含量的一半左右,自乔·法曼披露这一事实后,南极臭氧洞便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并吸引着各有  相似文献   

16.
关于臭氧空洞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已列入“十大环境问题”之一,早在1984年开始,南极春季(即9月至11月)平流层中出现了臭氧空洞,其后,美国“雨云—7号”气象卫星观测到这个“洞”大如美国,高愈珠峰,臭氧已经被破坏掉一半以上,不仅如此,目前全球各个纬度平流层的臭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保护臭氧层已刻不容缓.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并设立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臭氧是地球大气的一种正常成分,含量仅占空气总量的百万分之几,且主要分布在上空10至40公里范围内,它的总量常以厚度来表示:cmSTP(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或Dobson单位(多布  相似文献   

17.
据发现在美国上空的同温层中臭氧也变得稀落,其问题比以前要严重得多。从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到加拿大中部地带的上空,臭氧层在夏季减少了2.9%~3.3%;在冬天变薄的速度较过去估计的快了一倍。由于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沿,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强,南冰洋浮游植物的生产率已下降了12%。科学家们担  相似文献   

18.
X一01 .9603158保护臭氧层十年/王扬祖(国家环保局)//暖风空调/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一1996,26(2)一3~4 环信TU一4 回顾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签署10年来国际社会和中国在限制和逐步淘汰受控物质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内使用了大量受控物质,这些物质在平流层内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会延续几年乃至几十年,据观测,目前南极上空臭氧洞已扩大2400万kmZ,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的臭氧损耗将会达到12%一13%,紫外线辐射将会增加n%,预计臭氧层耗损要在2000年前后才能达到峰值,所以今…  相似文献   

19.
利用SAGE Ⅱ卫星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廓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5-2002年SAGE Ⅱ卫星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卫星资料与地面臭氧探空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②青藏高原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存在南北间的差异和季节变化,夏秋季臭氧廓线极大值出现的位置比冬春季高出1~2 km(高原南部)和2~3 km(高原北部);③臭氧数浓度在10~20 km的高度存在明显季节和南北区域差异;④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平均值相比,夏季(6-9月)臭氧低值主要出现在15~20 km的高原对流层顶附近,最低值出现在18 km附近,而冬季这种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聚四氟乙烯一1202(HAIDN)也是一种能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它将使臭氧层的恢复健康减缓。科学家们发现,自70年代末以来,大气中聚四氟乙烯一1202的浓度已增加了5倍。过去两年来,其浓度以门叽的速度增长。聚四氯乙烯一1202破坏臭氧层的能力是氯氟烃的一半左右。它还未被列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被普遍忽视。在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努力下,大气中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害的物质的含量趋于稳定,并可望在10年内开始下降,也就是说10年到20年内,臭氧层就会出现明显的恢复。但聚四氟乙烯一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