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沿海水域赤潮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近几年我国海域赤潮监测监视结果,针对海洋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损失越发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沿海城市污染治理,防治和减轻海洋赤潮灾害的对策;加强赤潮监测,监视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大沿海城市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的控制力度;减缓海上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3.
福建沿海近10 a赤潮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雪丁 《环境科学》2012,33(7):2210-2216
收集整理了自2001~2010年近10 a的福建沿海161起赤潮事件,通过统计的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赤潮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以下特征:①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大部分赤潮的持续时间为2~4 d,且发生面积在50 km2以下.近年来赤潮初发期的时间提早,且其持续时间较长;②引发赤潮的生物有20种,其中硅藻类10种,甲藻类9种,原生动物类1种.引发赤潮最多的生物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引发赤潮的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③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宁德市沿海、福州市沿海和厦门市沿海海域.福建省平潭以北沿海海域引发赤潮的藻种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和夜光藻,而平潭以南沿海海域引发赤潮的藻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④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主要发生在福建平潭以北沿海海域.通过对近10 a福建沿海赤潮的全面分析,为福建省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我国沿海赤潮的防治和对策主要是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有机物向海洋的排放量,加强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其自身污染。防止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开展赤潮机理和预报的研究。建立统一的理化指标。建立健全赤潮防治领导机构和监视网。坚持突出重点,“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监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做好现场监视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基于1952年-2017年山东省沿海赤潮事件的统计资料,对赤潮灾害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及原因种构成等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沿海最常发规模<10 km2、单相型的无毒甲藻(Pyrrophyta)赤潮;赤潮暴发多集中在5月-9月;东营黄河口、莱州湾中西部、长岛近海、烟台四十里湾、青岛胶州湾及前海、日照东港近海为易发赤潮灾害的海域;最频发的赤潮生物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其暴发次数和暴发面积均远高于其他种类;新世纪以来,有毒赤潮和双相型赤潮占比显著增加,赤潮生物种类明显增多。针对山东沿海赤潮灾害表征特点,提出了提高赤潮监控信息化水平、开展赤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防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整理了2001-2019年近20年福建沿海231次赤潮事件,通过统计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赤潮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特点,赤潮主要发生在4-7月,高发期为5-6月,位置集中在宁德、福州、平潭和厦门沿海区域;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以甲藻类赤潮为主;灾害性赤潮均为甲藻类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多的是米氏凯伦藻赤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福建沿海赤潮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甘子钧  周义  陈永泉 《环境》2005,(4):10-13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及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资源的宝库。人类从湖泊、海洋走来,却忽略了对曾经养育自身的蓝色摇篮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赤潮毒素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志超 《环境保护》1992,(11):36-37,47
赤潮毒素能够引起人体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因此,分析测定赤潮毒素,对赤潮的监测和管理,保证食用海产品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现有的赤潮毒素的测定方法,并就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赤潮已成我国海洋环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赤潮不但给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介绍了赤潮生物,分析并列举了赤潮产生的危害。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状况,概述了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赤潮的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这次发生粤,港两地的赤潮灾害引起海水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赤潮的起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赤潮采取防治措施,从而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赤潮研究现状,分析了发生原因,危害,总结了防治措施,监测预报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制动向。  相似文献   

13.
对1977年至2018年渤海湾发现的赤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赤潮的规模变化、引发物种、空间分布以及时间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湾赤潮多为面积在1000 km2以下的小规模赤潮,引发物种主要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叉角藻(Ceratium furc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 motoi)和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主要暴发地点为渤海湾西北近岸海域,高发期为8月—9月。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沿海的珍珠港、防城港、廉州湾、钦州湾、铁山港5个海湾为例,通过剖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根据海洋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了海洋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定量表达和评估应用需求出发,构建了基于模法的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根据广西沿海2006~2007年908调查资料,计算了各重要海湾的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沿海池塘养殖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2012年,对广西沿海养殖池塘进行了大范围排污状况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广西沿海三市主要池塘养殖区,共调查74个位次,其中北海市15位次,防城港市26位次,钦州市33位次;调查指标共12项,包括:悬浮物质、pH、CODMn、BOD5、Cu、Zn、无机氮、PO4-P(以P计)、硫化物(以S计)、总余氯、TN、TP。按照行业标准《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对其10项指标的达标情况进行了计算:各项指标达标率排序为Cu=硫化物Zn悬浮物pH总余氯CODMBOD5无机氮PO4-P。各养殖模式中,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模式污染指标超标率最高。但其TN和TP的高排污塘比例低于鱼类养殖模式和青蟹养殖模式。制定更全面的池塘养殖排污地方标准和针对广西池塘养殖模式的特征开展末端治理试验是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赤潮灾害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它的发生不仅会威胁爆发海域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海洋食物链的局部中断、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还可能损坏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赤潮灾害的预测、评估和影响状况,分析了当前赤潮灾害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赤潮灾害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科学防治赤潮灾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18.
赤潮灾害是目前已知海洋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它危及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集成卫星遥感、浮标、船载快速监测和走航等多源监测数据,实时或准实时地监测赤潮灾害的环境、生物和灾情各相关要素的状况与动态变化,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赤潮灾害的决策信息,并按照赤潮灾害的生消变化分成灾前、临灾、灾中和灾后四个阶段,以达到快速、实用、准确地提供专门的赤潮灾害决策成果,为有关部门的赤潮灾害预测预报及选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气象遥感在赤潮监测及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锦州沿海海域富营养化状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锦州海域近十年数据的计算统计.针对锦州市海域的富营养化问题,进行了多因子和单因子双方面的评价.并指出锦州海域将可能发生更大范围的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