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1%,72%和7%;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1644-1668年和1819-1868年的第1、第3阶段为灾害多发期,而1669-1818年和1869-1911年的第2、第4阶段为灾害少发期。霜雪灾害的自相似性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分形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清代各等级灾害呈周期变化,且这些灾害的集中性非常强。陕南清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发生分别存在着16~18 a,7~8 a和46 a振荡周期。该地区霜雪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偏暖月的持续性降雪、积雪或由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造成的。初步确定陕南清代发生了两次霜雪灾害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9-1663年和1817-1842年。  相似文献   

2.
闵骞 《灾害学》1994,9(2):44-49
1993年江西省发生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阐述了灾情,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搞好江西省洪涝灾害减灾,提出若干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曲华  况明生  姜世龙  孙秀峰 《灾害学》2005,20(2):106-109
洪涝灾害是重庆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制约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洪涝灾害的特点,总结了历年来的洪涝灾害及造成的损失,最后针对洪涝灾害的特点提出建立重庆市洪涝灾害管理系统,并对该系统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和洪水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泾河流域1644-2003年洪涝灾害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泾河下游洪水沉积剖面,对该时期洪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泾河流域1644-2003年发生洪涝灾害总计165次,平均每2.18年发生一次。主要以中度涝灾为主,其次为大涝灾,轻度涝灾和特大涝灾发生次数较少。1644-2003年,泾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总体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是在1894-1953年,发生频次最低的是在1644-1723年。泾河流域发生的165次洪涝灾害中,上游发生的洪涝灾害最多,其次为下游,中游最少,上、中、下游同时发生的洪涝灾害为4级特大涝灾。不同阶段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植被的破坏是泾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1644-2003年的洪涝灾害在泾河下游形成了2.56 m厚的河漫滩洪水沉积剖面,该剖面沉积层主要由特大涝灾、部分大涝灾和中度涝灾形成,剖面记录的洪水频次比历史文献记录的洪水频次要明显少。  相似文献   

5.
淮河洪涝灾害的地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炯心 《灾害学》1992,7(1):45-50
本文试图从河流地貌学与历史地貌学的角度,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历史上洪涝变化趋势及其与河流地貌条件的关系分析讨论中提出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山西清代霜雪灾害的特点与周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地区霜雪灾害的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清代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252次,其中轻度80次、中度125次、重度47次。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公元1644-1703年为第1阶段,1704-1823年为第2阶段,1824-1883年为第3阶段,1884-1911年为第4阶段。其中第1,3阶段为灾害多发阶段,强度较大,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第2,4阶段为灾害少发阶段,强度较弱,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清代霜雪灾害主要有2~3 a周期、15 a周期和40 a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轻、中度霜雪灾害的温度范围为-6.4~-1℃,重度为低于-6.4℃。山西清代共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出现在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和1892年,寒冷气候事件和异常寒冷灾害年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研究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在时空分布格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小,而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在增大;风险整体在增大,区域内部差异减小,但不同地区风险增减不一;风险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和分离度均增大,人为活动影响在逐步增强。该研究可为沿江地区制定规划及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重大洪涝灾害过程中,各个不同时间节点上报的灾情指标形成了时间序列,其时变模式表征了灾情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灾情的出现、发展、平稳的全过程,能够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损失研判提供重要依据。针对民政部近年来积累的重大洪涝灾害过程灾情数据,建立了灾情指标时间序列的负指数模型,提出了时变模式的挖掘方法,并通过案例数据对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洪涝灾害过程中灾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评价方法虽然不少,但还没有能提出一个集成化的指数来对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了形成我国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4个因子,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从气象学、地理学、灾害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观点出发,提出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用其来评估不同县相关损失风险及各因子对风险的贡献,并绘制出了辽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经济易损性模糊评价——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海玉  程先富  马武 《灾害学》2010,25(1):30-34
洪水灾害是洪水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降水量、人口密度、产值等因子在洪水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有一定意义。以安徽沿长江地区为例,在GIS和模糊数学法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洪水灾害经济易损性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将安徽沿长江地区洪涝的易损性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高度易损性、较高度易损性、中度易损性、较低度易损性、低度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沿江洪水灾害易损性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在马鞍山、芜湖市、铜陵市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广阔的滨江下游平原区。这些地区应积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避洪产业。  相似文献   

11.
牛洪涛 《灾害学》2020,(1):125-130
陕南地区土岩接触带滑坡地质灾害发生频繁且分布广泛,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该文提出基于GIS的陕南地区土岩接触带滑坡地质灾害预测方法。通过划分研究区预测单元,生成土岩接触带斜坡坡度分布图、岩组类型和断层分布图等基础构件,以此建立滑坡地质灾害信息量预测模型,结合信息量模型与GIS技术,对预测出的滑坡地质灾害信息量进行分级,从而得到预测结果,完成陕南地区土岩接触带滑坡地质灾害预测。实例分析结果可知,在研究区坡度在6°~25°之间时,预测发生滑坡灾害比例较高且包括的信息量较多,且滑坡灾害发生前10 d中,第4 d发生降雨,对滑坡灾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肖湘君 《灾害学》2020,(4):17-19
针对洪涝灾害对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经济损失模型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洪涝灾害对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经济损失模型。首先计算城市旅游地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处理旅游污染物的能力和城市旅游经济容量得到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然后估算地表净流量与淹没深度,确定洪涝灾害损失率,最后得到洪涝灾害对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经济损失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吴庆洲  龙可汉 《灾害学》1992,7(4):23-28
本文回顾了我国近40a洪涝灾害的概况,从中探索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论述了建立防御洪涝灾害综合体制的必要性,及这一体系的特点和组成,最后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清朝,闽台已经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常见的灾害有洪水、干旱、台风、地震与瘟疫等.对福建危害最大的是水灾,对台湾危害最大的则是风灾.两岸人民为抗击自然灾害而共同努力,清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救灾措施如蠲免、赈粮、捐赀及赋予台湾官员独断财权以应付突发灾情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刘连成  杨湘奎 《灾害学》2007,22(4):57-61
介绍了内蒙古东部地区荒漠化灾害的类型及现状,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提出了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作为案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节点和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用度、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连通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脆弱性、关键节点和关键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断链减灾策略,并对其减灾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表明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中节点度数、点介数和特征向量中心度都将关键事件指向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地铁进水、生产线爆炸等,而“抗洪物资供应不足-暴雨洪涝”“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暴雨洪涝”这三条边对整个灾害链网络的结构起到关键作用。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应急交通和停工停产可以有效断链减灾,并且以应急供电的断链减灾效果最显著。相关结果可以为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链提供知识图谱,辨识关键节点和传播路径,并建立断链减灾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已经建立的全国1736~1911年洪涝灾害时间序列,拟合了各个区域的洪涝灾害长期变化趋势,并通过功率谱分析了时间序列的波动规律;同时,分析了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口总量变化、人口空间迁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人文因素变化与灾害增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涝灾害的波动主要由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所引起,而人类活动增强并不断向高风险区扩展是洪涝灾害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使洪涝灾害表现为在波动中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淮河 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利华 《灾害学》1992,7(3):43-47
本文分析了淮河和太湖流域1991年夏季特大洪涝灾害的成因,认为这次灾害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洪涝灾害是淮河和太湖流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了解了这些成因,就可以为今后本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年 《灾害学》2005,20(2):18-21
本文对淮河流域及流域内苏、鲁、豫、皖四省的洪涝灾害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灾度分析模型.该方法突破了以往对灾害等级进行评估的思路,借助于Matlab软件方便快捷地计算出灾害损失的灾度,特别适用于大范围内大样本的灾度分析.  相似文献   

20.
广西漓江洪涝灾害及防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信息系统和降水实况资料,对发生在广西漓江的洪涝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洪涝灾害进行实地调查,利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对漓江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对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进行探讨。漓江上游是广西的暴雨中心,汛期暴雨常造成漓江洪涝灾害,特别是5-6月份,每年基本上都有2~3次大面积的洪灾;沿江两岸都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漓江洪水具有来得快,消得也快的特点;造成漓江致洪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是华南静止锋;加强上游降水量的监测和预报,加强上游水库蓄水错峰的调控能力,完善低洼地段防洪堤坝建设,可以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