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土柱模拟4种加硒处理的土壤还原淋溶过程,研究了硒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积累.结果表明,未加硒处理(土壤背景硒)的溶液中硒的迁移以有机硒占优势,Se(Ⅵ)及Se(Ⅳ)占的比例很小;土壤富里酸硒由上层向下层迁移.外源蛋白硒的处理的溶液中硒迁移为有机硒,部分外源硒以富里酸硒积累在下层土壤.外源Se(Ⅵ)和Se(Ⅳ)处理的溶液中硒迁移量只占加入量的0.2%和0.4%,硒迁移的主要形态前者为有机硒,后者为Se(Ⅳ)和有机硒;外源Se(Ⅵ)和Se(Ⅳ)的绝大部分以富里酸硒的形态积累于土壤,其积累量Se(Ⅵ)处理高于Se(Ⅳ)处理,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 相似文献
3.
4.
5.
1,4-二氯苯在褐土中的残留量变化及对几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4-二氯苯(1,4-DCB)作为农药和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料和中间体,在环境中的含量越来越多.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浓度1,4-DCB处理后土壤中药物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对1,4-DCB处理后褐土土壤中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脲酶活性进行测定,用其改变来反应1,4-DCB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4-DCB处理30 d后,土壤中1,4-DCB残留保持在44%~50%;1,4-DCB处理后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酶活性峰值因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不同而不同.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改变趋势不同,1,4-DCB处理后土壤脱氢酶活性降低.两种酶活性与1,4-DCB处理浓度之间均具有一定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与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变化结果不同,1,4-DCB处理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则随着处理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因此,土壤中不同酶活性对1,4-DCB污染产生了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已日益为人们密切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用土壤柱和土壤薄层层析法研究农药在土壤迁移行为用于预测或评价农药对地下水污染程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1,自引:15,他引:61
重金属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五种物质之一。因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环境Cd污染尤其是土壤系统的Cd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土壤Cd污染研究现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影响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等)、Zn元素、P元素、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其中包括尚未被普遍认识的P元素和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并详细论述了各因子对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8.
土壤和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是其归宿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文章重点论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以及生物修复方法。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与降解途径,基因工程技术在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方面的应用,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的机理及其在实际处理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钴是人与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土壤环境中过量的钴可通过土壤-粮食/蔬菜-人与动物等途径进入人体或动植物体内,对其产生危害,因此有必要了解土壤中钴的含量,应该将钴纳入必须检测与掌控的指标。然而,我国目前对于土壤中钴的含量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致使无法有效地对土壤中钴的含量进行评价和管控,从而给土壤以及人和动植物的健康都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整理近20多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钴的特点、应用、形态、含量、毒性、评估方法,指出了现行对土壤中钴污染风险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铊(Tl)是分散、稀有重金属,是典型的毒害元素.由于含Tl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Tl, 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性Tl污染, 土壤中的Tl可被植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富集,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发生累积, 对人类造成重大危害. 本文对土壤-植物系统的Tl污染和作物富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土壤中Tl污染的形态、分布状况, 不同植物对土壤中Tl的富集特点和规律, Tl(超)富集植物累积机制及植物Tl中毒机制, 为Tl污染土壤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药在土壤中的归趋模型是定量研究农药在土壤中分布和运移规律的主要手段,也是目前土壤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几类常见的农药在土壤中的归趋模型作简要评述,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指出了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的污染和环境归趋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厌氧降解转化作为疏水性PPCPs在自然环境介质中的主要消解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以典型PPCPs为例,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厌氧工艺对PPCPs的去除情况,主要包括污泥吸附和厌氧生物转化;总结了化学结构、微生物、碳源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多种因素对PPCPs厌氧降解转化效率的影响,其中氧化还原电位发挥重要作用,因其与氧化还原酶密切相关;同时,重点归纳了磺胺甲噁唑、苯并三唑和三氯生等3种典型PPCPs在不同氧化还原电位下的厌氧降解转化途径,并对PPCPs厌氧微生物降解的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1)强化PPCPs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共代谢降解机制研究;(2)聚焦PPCPs厌氧降解菌群筛选及其功能研究;(3)深入开展厌氧降解菌群培养体系构建和原位厌氧降解研究。本研究相关结果有望为PPCPs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Bin Liang Deyong Kong Mengyuan Qi Hui Yun Zhiling Li Ke Shi E Chen Alisa S. Vangnai Aijie W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9,13(6):84
14.
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前全球至少有70%左右的抗生素被用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这些抗生素大多不能被动物完全吸收,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动物体外的抗生素约占用药量的40~90%,排出体外的抗生素大多随粪便等进入环境尤其是土壤环境中并在其中累积.为了明确兽用抗生素对环境中生物等的影响,合理评价兽用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论文就土壤环境中兽用抗生素的来源,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迁移、降解以及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N-亚硝胺(N-nitrosamines)是一类对人类具有高毒性和强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强亲水性,因此易随着水流穿透土壤迁移到地下环境。土壤作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发生交换作用的重要通道,对亚硝胺的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土壤中亚硝胺的分析测试方法及降解机理进行综述,研究在该介质中亚硝胺的分析测试难点及解决方法,探索土壤中亚硝胺降解的路径,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对分析测试方法的总结,为测定土壤中的亚硝胺提供参考,为土壤降解研究提供关键支持。现有的土壤亚硝胺降解研究,集中于几种化合物,缺乏全面的研究分析。已在室内降尘中检测出烟草特有亚硝胺,但目前尚不明确其能否通过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到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7.
The herbicide paraquat belongs to the group of the bipyridylium salts. In California, it is used primarily for control of broad-leaved grasses in fruit orchards and plantations, as a cotton defoliant, and for inter-row control in many crop and non-crop areas. In plants, paraquat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reactive radicals leading to cell membrane damage and ultimately rapid desiccation. Soil clay minerals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paraquat adsorption and inactivation compared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following an application. Degradation mechanisms include photolysis, chemical, and microbial degradation, but these processes are generally extremely slow. In California during 2000–2014, paraquat was used primaril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lmonds, cotton, alfalfa, and grapes: median value for an application and annual mass applied statewide were 0.53 kg ion/ha and 280 Mg, respectively. Paraquat was undetected in groundwater as a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 Detections in surface waters (0.42–3.6 μg/L) were <1%. In earthworms and other invertebrates there is limited paraquat accumulation as toxic effects are mitigated via soil inactivation. Paraquat is among the most embryotoxic contaminants for bird eggs, but not to adult; it causes toxic and teratogenic effects in amphibians, and toxic effects in honeybees, fish, and other aquatic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以1,4-二氯苯(1,4-DCB)处理后,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的生长状况,藻体细胞的形态改变,及角毛藻中对1,4-DCB的富集能力,来检测1,4-DCB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4-DCB对角毛藻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该效应表现出一定的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4-DCB处理后,角毛藻细胞能明显富集1,4-DCB,该富集能力与环境中1,4-DCB的质量浓度有关;而且角毛藻藻细胞形态受到1,4-DCB的损伤.这表明1,4-DCB污染后能在角毛藻细胞内富集并对其产生细胞毒害效应,且受有机物污染后藻类作为饵料的价值降低.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被降解或残留在环境介质和环境生物体内。在土壤中形成不可提取态残留(NERs)是抗生素重要的环境归趋,然而有关土壤中抗生素NERs形成机理和环境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NERs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抗生素的环境危害,但当土壤环境条件改变时NERs仍有重新释放的潜在风险。本文在综述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来源、浓度和风险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中抗生素的归趋,讨论了 NERs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并指出了环境中抗生素的归趋尤其是NERs的研究中尚存在的科学问题。未来研究中应关注土壤生物活动对抗生素NERs形成的影响,以及非靶向生物内的抗生素转化,建立标准化的NERs分析方法,为全面揭示土壤中抗生素的归趋、准确评估抗生素的环境风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