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对进出口商品都采用中国的碳耗水平所作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通过产品的形式,我国为国外排放了大量的碳,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倒在0.5%-2.7%之间,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2006年该数字达10%左右。按照日本的碳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为j国该外转移排放的碳数量更为惊人。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该数字已达29.28%。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和其出口国都是这些碳排放的受益者,都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一味对中国增长的碳排放进行指责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出口关税调整对中国木材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原木进口来源国,俄罗斯政府宣布从2010年1月起将原木出口关税从当前的6.5%增加到80%.本文通过建立中国区域木材市场模型,模拟了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提高将对我国各地区的木材市场产生的数量影响.由模型得到的结论是:东北地区将受到的影响最大,森林资源的采伐压力会因为进口关税的大幅度提高而增加;中部地区的采伐量将增加约2%左右;而西部和南部地区的采伐数量几乎不变.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采伐总量将增加3.23%.从地区间的贸易影响来看,中部地区的木材进口会流向东北地区,来弥补东北进口木材数量减少带来的影晌.据此,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保证国内的木材安全;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为中国林业加工企业到俄罗斯投资提供便利和引导,从而进一步明晰产业分工格局;从俄罗斯进来的原木减少,应将大部分板材落地加工,促使地区木材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渐改变单以加工锯材为主的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99,2002—2005年渤海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无机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估算渤海及各分区现状下及不同经济增长率下的环境容量预测值。估算结果显示.分污染物来看,各年份均是无机氮较大,石油类次之.活性磷酸盐较小;分区域来看。各年份各污染物均是渤海中部较大,辽东湾、渤海湾次之,莱州湾最小;从时间变化来看。除活性磷酸盐外。石油类和无机氯自2002年到2004年逐年减小。假设渤海污染物排入量随着经济增长每年增加5%。以达到环境容量极限值需要的年数来看。自2005年。分别在7年、4年、17年后渤海的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将达不到一类水质标准,50年、19年、37年后超过四类水质下环境容量极限值;假设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海量每年增长10%,那么自2005年起。29年、13年和22年后三种污染物将超过四类水质下环境容量极限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在考虑隐含能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都按我国的能耗效率对进出口进行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我国的能源进出口基本持平.其中1999-2005年是一个微弱的能源净进口国,而1997。1998和2006年却是能源净出口国;按照日本的能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则是一个更大的能源净出口国,每年能源净出口量在10000-50000万t标煤之间,其中1997-2002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量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之后该数字迅速增长,2006年更高达18.8%。可见我国进口的能源(包括进口产品中的隐含能)又以出口产品的形式输出到了国外。从能源净消费的角度看我国并没有多消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产品进口增加较快,但我国快速增长的净出口使这些能源又“隐含”在产品中离开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协整分析理论,论证了资本存量和城市化率是影响中国GDP的两个变量。运用建立的GDP模型。对中国未来的GDP进行了情景分析。我们比较了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未来单位GDP的能源需求作出了情景假设,构建了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的能源需求情景一环境友好情景。在这一情景下,到2050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达到43.1亿tce(吨标准煤);人均能耗为3.06tce。是中国2005年人均能耗的1.8倍,是日本2003年人均能耗的51%。在这一情景下。中国2050年单位GDP的能耗虽然比2003年的德国要低20%,但比2003年日本的单位GDP能耗仍高出37%。我们认为.只要艰苦努力。这一情景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是。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但涉及制造业能耗.还将越来越多地涉及生活能耗。  相似文献   

6.
能源消费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能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能源投入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能源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本文对能源是否为生产函数中的生产要素进行证明。首先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8-2003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Malmquasit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然后检验了能源消费与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主要结论是:能源应作为相关的投入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当能源消费作为投入时,平均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比没有能源投入时上升了0.1%.平均技术进步上升了0.2%.技术效率下降了0.1%;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可能与大多数行业不重视能源节约有关.能源浪费影响了技术效率;各行业能源投入浪费的程度年平均达到15.07%.并呈现逐年递增态势。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4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称,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中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中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5)统计,《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4年总被引频次为573,影响因子从2003年的0.7291上升到0.885。该指标从《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5900多种统计源刊析出的170万条指标数据列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   总被引:91,自引:1,他引:90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耒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是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经济的一年.人们期望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UNDP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的人均碳足迹为3.8CO2t/人,显著地低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国、英国和法国。J.W.Tester等运用碳排放Kaya公式分析表明:尽管20年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年平均降低了5.22%,碳强度年平均降低了0.26%.但由于人口多。加上人均GDP年增长为世界的6.6倍。而碳强度年均降低不到世界的58%.使得碳排放年均增长达4%。中国面临着能源禀赋、发展水平、总量突出和锁定效应等挑战。因此。中国的应对战略主要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框架,坚持不懈地节能减排,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与科学发展替代能源等。  相似文献   

10.
深圳宝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深圳宝安区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其逐日降雨量资料,应用Costanza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应用SCS模型对该区主要污染物氨氮(NH4-N)、总磷(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31.36%;氨氮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别增加了4.12%、5.73%,总磷的面源污染负荷减少了1.64%。进一步对三种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2004-2020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下,到2020年,宝安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将比2004年下降3.79%、10.97%和30.76%。但其下降速度都将得到明显遏止;氨氮、总磷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也将有较明显的增加,且皆以规划方案1增加最小,方案2居中,方案3增加最大。  相似文献   

11.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熏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Ⅰ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开封市2004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14983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5.53%;其次是餐饮,为9.75%。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790hm^2,生态安全度为0.3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对研究结果采用旅游环境容量来进行判断,也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脱耦的时间过程和原因。结论认为:1997-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2004年是增减的拐点。2004-2008年间,建设占用成为山东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2001-2004年与2005-2008年,山东省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均表明发生了明显的脱耦现象,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山东省经济增长逐渐摆脱了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相对1997-2000年,2001-2004年间山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占用的压力呈减轻趋势,属于相对脱耦;与2001-2004年相比,2005-2008年间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成为绝对脱耦型。2005-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耦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策略,可能并不会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流入施肥法可行性,流入肥肥效及替代进口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流入施肥法与人工撒施,均能使肥料在田间分布均匀,流入施肥法比人工撒施增产3.4%,流入施肥法是可行的,日本流入肥和国产复合肥流入施肥田间3-4d后,在田间分布都较均匀,水稻追施分蘖肥和穗肥时水的温度都在30℃左右,两种肥料的溶解度比较大,易配成溶液,适合作流以施用,日本流入肥和中国复合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相差不大,可用国产复合肥料替代进口肥料;吸附试验表明,施肥5d后,流入肥料和其它氮素肥料中氮素的吸附率达82.5%-89.3%,流入施肥后5d内不要排水。流入施肥法适合土地平整,田块较大,灌溉条件好,人多地少或农业人口老龄化和血吸虫疫区等平原湖区稻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退耦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退耦关系。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进而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及其多数省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已呈现相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以及总人口增长的退耦过程。在空间上,耕地占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总人口增长的退耦程度则呈现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已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增长驱动下的耕地占用压力已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在2005年底提出了城市污水处理率2010年要达到70%的目标。为此,建设部、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起草了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利用的专项规划,并即将由国务院颁布。根据这项规划,重点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在2010年要达到80%,中小城市达到60%~70%。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影响因子不断提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5)》提供的数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2004年影响因子为0.729,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6,在1600多种统计源刊物中排名第172。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为例,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判别其最大驱动力,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达到0.8491,其次为基础建设投资颧、第三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及总人口数量;耕地、林地、荒地、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以1991-1999年间的建设用地面积作为灰色系统特征数据序列,选取与其关联系数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数据作为相关因素数据系列,建立CM(1,6)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11.11%,最小为-0.25%,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3.41%;检验结果表明,2000-2004年的模拟值与检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74%,模拟精度较高,因而可以利用该模型预测深圳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体系下,分别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对中国2004年经环境污染调整的绿色GDP进行了核算,并分别给出全国各地区和行业的核算结果。核算结果表明,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损失占当年的3.05%,GDP的环境污染扣减指数为1.8%。文章首先介绍了核算的方法和内容,然后分别绘出了污染物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的结果,最后给出了2004年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进入WTO以来与欧盟棉花贸易的虚拟水资源总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与欧盟国家的商晶贸易中,直接进口的是初级农产品,但闻接进口的却是隐藏在这些农产最中的虚拟水.研究这些潜在的水资源,对缓解我国水资源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CROPWAT Model计算模型,借助CropWat for Windows计算软件,从资源当量转换的角度出发,计算中国自进入WTO以来与欧盟国家的棉花贸易中水资源转换以及虚拟水贸易情况.计算结果表明,2003-2005年中国在与欧盟的棉花贸易中,间接进口了151.28×106m3的水资源,相当于节约了国内同等数量的水资源.本文可以为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外商直接投资正在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1992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入额呈现出逐季增长的良好势头。前三季累计达到5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倍,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9.5%,比去年同期提高14.8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沿海与内地遥相呼应的发展局面。1992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