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州大气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DNPH-HPLC-UV分析方法,研究了2006年广州夏季空气污染较严重日17种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初步来源.结果表明,广州大气中主要的醛酮类污染物是丙酮、甲醛、 2-丁酮和乙醛,其日均浓度分别为10.84、 9.29、 8.35和8.0 μg·m-3,占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的72.29%.城区省站测点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最高,达到59.66 μg·m-3,而郊区从化测点的总醛酮类化合物日均浓度最低,为43.51 μg·m-3.各种化合物在不同垂直高度的采样点表现出不一致的浓度变化规律,而在水平方向上均表现出昼间明显高于夜间的日变化规律.大气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相关性好,具有较好的同源特征,而C1/C2、C2/C3比值分别为1.12、 7.51,反映出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醛酮类化合物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对北京市2003-09~2004-07的10个月空气中的TSP样品进行了连续采样,周期为1次/周.分析了15种3~7环的PAHs,其中以4~5环为主.∑PAHs浓度及BaP的最大值分别达到705 ng/m3和52 ng/m3;春夏秋冬4季∑PAH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6 ng/m3,16 ng/m3,52 ng/m3,268 ng/m3;BaP的4季平均浓度分别为2.8ng/m3,0.23 ng/m3,3.3 ng/m3,16ng/m3;采暖期∑PAHs平均浓度为非采暖期的9.5倍.在所分析的3种气象条件中,降水能够明显降低PAHs的浓度;非采暖期的PAHs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采暖期的浓度与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采暖期风速水平的增加会导致PAHs浓度的下降,而非采暖期不同环数的PAHs和风速水平的关系各异,3环的PAHs浓度随风速水平增加而增加,4、5环的PAHs浓度变化不大,6、7环PAHs随风速水平的增加而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2014年北京APEC期间大气醛酮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前后,调查了大气醛酮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甲醛、乙醛和丙酮是主要污染物,占总醛酮污染物的82.66%,特别是甲醛,约占40.12%. APEC会议期间北京采取相关措施后,总醛酮污染物浓度下降了64.10%,醛酮污染物在会议前后的变化趋势与PM2.5等污染物相似. 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甲醛、乙醛、丙酮和总醛酮污染物之间(R2为0.67~0.98)的相关性较好,说明其有相同来源; 但会议前的相关性较弱,(R2-0.11~0.42和R2 0.16~0.94),说明其来源不同. 计算所得的诊断参数如C1/C2、C2/C3和OC/EC比值显示,会议前来自汽车尾气与燃煤的复合源,而会议期间和会议后燃煤排放比例增加,特别是在会议后.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分析及浓度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97年12月~1998年7月,在覆盖整个青岛市区布设了6个采样点,用2,4-二硝基苯肼HPLC法测定了11种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浓度.青岛市大气中甲醛、乙醛、丙酮及醛酮总量的平均浓度冬季分别为3.64,4.18,2.50,13.9mg/m3,夏季分别为9.95, 7.00,5.75,26.9mg/m3,夏季的浓度明显高于冬季,青岛市大气中甲醛占总羰基化合物的26.2%~37%,乙醛、丙酮分别占总羰基化合物的26.0%~30.1%和18.0%~21.4%.甲醛+乙醛+丙酮之和占总羰基化合物的74.3%~84.3%,甲醛和乙醛在冬、夏两季的相关性较差(R2=0.43),而乙醛和丙酮在夏季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2=0.7399).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大气颗粒汞及其干沉降通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1999-07~2000-01,监测了长春市5个功能区及一个对照点的大气颗粒汞浓度.非采暖期,市区颗粒汞浓度范围为0.022ng·m-3~0.398ng·m-3,平均为0.145 ng·m-3,对照点平均为0.084ng·m-3.采暖期,市区颗粒汞浓度范围为0.148ng·m-3~1.984ng·m-3,平均为0.461ng·m-3,对照点平均为0.211ng·m-3.采暖期颗粒汞浓度平均超出非采暖期2倍以上.燃煤与地面扬尘是大气颗粒汞的2个主要来源.地面扬尘对颗粒汞的贡献约占8%~30%.应用理论模型估算汞的干沉降通量,市区颗粒汞干沉降通量为43.06μg·(m2·a)-1,对照点为21.28ng·(m2·a)-1.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用微孔滤膜采样法(MF45)测定的北京20个地点,四个时段的近地面大气细菌浓度。平均计算,1983年11月为10200cfu/m3,1984年3月为2270cfu/m3,1984年8月为750cfu/m3,1985年1月为2160cfu/m3。 20个地点细菌空气浓度差异较大。城市街道和郊区县镇浓度较高,分别为5171cfu/m3和6617 cfu/m3;旅游区和郊区农业区较低,分别为2180cfu/m3和3110cfu/m3.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北部沿海城市2018年大气VOCs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于2018年4—9月在连云港市不同功能区进行了VOCs苏玛罐采样,分析了57种PAMS物种和15种醛酮化合物.结果表明,工业区VOCs浓度最高(54.51 μg·m-3),其次是城区(52.59 μg·m-3),郊区浓度最低(43.98 μg·m-3).不同功能区的VOCs组分占比类似,都为醛酮(39.29%~45.94%) > 烷烃(27.61%~33.15%) > 芳香烃(15.99%~20.25%) > 烯烃(6.49%~7.39%) > 乙炔(0.55%~0.85%).连云港市PAMS组分浓度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季节变化趋势在连云港市城区和郊区基本一致,各组分浓度水平则是城区和工业区较为接近,明显高于郊区.醛酮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为丙酮和2-丁酮,与我国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区相比也处在较高水平,季节变化趋势在连云港市所有功能区均呈现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夏季居中的情况.采用MIR系数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不同功能区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都是芳香烃(39.18%~46.63%),醛酮(23.90%~29.89%)其次.OFP排名前十物种表明,在连云港市控制正己烷、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等芳香烃和丙酮、2-丁酮,可以有效控制O3生成.甲苯/苯比值在2左右表明连云港市交通源对大气VOCs贡献显著,由异戊烷/TVOCs比值可知城区和郊区汽油挥发源贡献明显大于工业区,甲醛/乙醛比值在1左右表明连云港市不同功能区大气都符合城市地区的特征,从苯/甲苯与二甲苯/苯比值散点图发现连云港市大气老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
西安西南郊“夏防期”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21年8月1日—9月30日开展“夏防期”西安西南郊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监测,累计监测到不同大气VOCs组分70种. 基于监测结果梳理分析西安西南郊大气VOCs污染分布特征及进行臭氧生成潜势(OFP)评估,并运用PMF模型解析VOCs主要来源.结果表明:①监测期间西安西南郊平均TVOCs浓度为181.89 μg·m-3,工业园区污染物浓度(189.32 μg·m-3)整体略高于城区(164.96 μg·m-3),以甲醛和 乙醛为主的醛酮类物质占比最高(88.10%),醛酮类物质浓度下午时段高于上午时段.②OFP评估结果表明,醛酮类物质对西安西南郊臭氧生成贡献较大,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醛是对该区域近地面O3生成贡献最大的3种物质.③PMF源解析结果显示,西安西南郊大气VOCs主要来源依次为移动源、油气挥发源、溶剂涂料源、工业过程源,其中,以工业企业生产排放为主的溶剂涂料源与工业过程源均指向工业园区,表明当前西安西南郊大气VOCs来源以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业园区企业生产排放为主.  相似文献   

9.
北京海淀区夏季交警对多环芳烃的暴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个人采样装置测定了北京海淀区交警夏季多环芳烃(PAHs)暴露.以16种PAHs之和计,气态和颗粒物吸附态的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1 520±759)ng/m3和(148±118)ng/m3,显著高于定点对照测定结果[气态(588±228)ng/m3,颗粒物吸附态(52±50)ng/m3].交警和对照点具有致癌作用的高环化合物总暴露浓度分别是(14.9±5.9)ng/m3和(6.7±3.6)ng/m3,主要来自颗粒物吸附态暴露.暴露量具有显著的日波动特征,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气态浓度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颗粒物吸附态浓度则与温度和湿度看不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PM2.5中水溶性有机酸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北京大气PM2.5中低分子量二元羧酸、醛酸、酮酸和甲磺酸等10种水溶性有机酸进行了测定.方法的定量检测限为110~280 μg/L(提取液),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6.0%,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0.999.北京夏、秋、冬3季10种有机酸的总量平均分别为721ng/m3、362ng/m3、325 ng/m3,浓度水平总体上与国外大城市相当.其中乙二酸的含量最为丰富.通过各种有机酸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简要地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e train is an important vehicle in China, but its air quality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passengers’ health. In this work, pollution from carbonyl compounds was measured in the air of six trai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were to investigate carbonyl compound levels in selected air from trains, identify their emission sources, and assess the intake of carbonyl compounds for passengers. The methods for sampling and analyzing 10 carbonyl compounds such as formaldehyde, acetaldehyde, acrolein, acetone, propionaldehyde, crotonaldehyde, butyraldehyde, benzaldehyde, cyclohexanone, and valeraldehyde in indoor air were proposed with the sampling efficiency, recovery, and detection limit being 92%–100%, 91%–104%, and 0.26–0.82 ng/m3, respectively.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yl compounds were 0.159–0.2828 mg/m3 with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0.2330 mg/m3.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form aldehyde, acetaldehyde and acetone were 0.0922, 0.0499, and 0.0580 mg/m3, accounting for 42.6%, 21.4%, and 24.9% of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yl compounds, respectively. The carbonyl compounds probably came from woodwork and cigarette smoking. The intake of carbonyl compounds for the passengers was approximately 0.043–0.076 mg/h. The carbonyl compounds in train air could b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Translated from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 27(1) 91–94 [译自: 环境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大气羰基化合物水平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黄娟  冯艳丽  熊斌  傅家谟  盛国英 《环境科学》2009,30(9):2701-2706
建立乙腈-水-四氢呋喃三元梯度洗脱方法,利用HPLC-UV分离定量22种羰基化合物,并成功地分离了丙酮和丙烯醛.选取了2个采样点(工业区和商业区)对上海市大气中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醛、乙醛、丙酮和2-丁酮(C1-C4羰基化合物)是上海市大气浓度较高的化合物,它们分别占羰基化合物总量的78.95%(工业区)和77.63%(商业区).在工业区,甲醛、乙醛、丙酮和2-丁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36、15.32、9.95和4.56μg/m3;在商业区,它们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00、10.04、7.80和2.81μg/m3.工业区的C1-C4羰基化合物平均水平要高于商业区.羰基化合物总量亦是工业区(53.64μg/m3)高于商业区(41.96μg/m3).羰基化合物的昼夜变化在工业区和商业区也比较一致,均是早高峰和晚上这2个时段的浓度很高,而其它时段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生物质锅炉羰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采用气袋采样-PFPH衍生-GC/MS分析的方法测量了6台生物质锅炉排放烟气中的21种羰基化合物.结果表明,这些生物质锅炉的烟气中羰基化合物排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己醛和丙醛浓度在测定的21种目标化合物中比重最高,分别占总量的29%~47%和19%~31%,其次为甲醛和丙酮,乙醛和壬醛.通过羰基化合物排放量与消耗的燃料质量比值估算了排放因子,6台锅炉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介于3.06~18.29mg/kg之间,平均为9.45±6.05mg/kg.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评价了羰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活性及臭氧生成潜势(OFP),平均总的臭氧生成潜势(以O3计)为5.97gO3/gVOCs;己醛、丙醛、甲醛对OFP的贡献尤为明显,丙酮虽然占有较高的质量浓度,但对OFP的贡献较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2,4-二硝基苯肼(DNPH)作为衍生化试剂,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定量检测上海市大气PM2.5中单羰基和二羰基化合物,共检测出5种单羰基化合物和2种二羰基化合物(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单羰基化合物中浓度最高的是甲醛和乙醛,其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579.47±672.81)ng/m3和(572.02±470.58)ng/m3;二羰基化合物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3.74±54.27)ng/m3和(97.28±39.62)ng/m3.研究发现上海市大气PM2.5中一些羰基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日变化表现为早晚高峰,而季节性变化单羰基化合物是冬天>夏天,二羰基化合物则是夏季>冬季.此外,PM2.5中羰基化合物的浓度还与温度、湿度、质量浓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某家具城室内空气污染水平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传佳  李申屾  张彭义  王娟 《环境科学》2010,31(12):2860-2865
为了解家具城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于2009年夏采样测定了北京市某家具城多个展区空气中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甲醛等羰基化合物的浓度.家具城室内空气中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TVOC的总体浓度(均值±标准差)分别为:(0.37±0.08)、(0.04±0.03)、(0.19±0.16)、(0.47±0.57)和(2.76±2.18)mg/m3;甲醛、二甲苯、TVOC的室内浓度分别为室外浓度的22、46和34倍.甲醛、二甲苯、TVOC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所规定的标准值,甲醛、TVOC最高浓度分别是标准值的5.1倍和14.8倍.家具城内羰基化合物总浓度为(689.3±94.8)μg/m3,超过室外浓度5倍,其中甲醛和乙醛的浓度最高,二者浓度之和占羰基化合物总浓度的75%以上;丙酮、4碳羰基化合物(异丁烯醛、甲乙酮、正丁醛)和己醛的浓度也较高.总之,家具城存在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北京大气中醛酮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利用2,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于2020年1月—12月以及2020年5月26—29日对北京城区评价点(车公庄)大气中的13种醛酮化合物开展常规和加密监测分析,于2020年9月17—21日对北京城区评价点和北京东南边界点(永乐店)开展同步监测分析,并对醛酮化合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北京城区大气中醛酮化合物总浓度为(25.1±8.5)μg/m3,其中丙酮、甲醛和乙醛的贡献率分别为43.1%、30.7%和15.6%.臭氧生成潜势呈甲醛>乙醛>丙酮的特征,其中甲醛和乙醛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率分别为66.5%和23.0%.(2)醛酮化合物总浓度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甲醛和乙醛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特征,均在12:00—15:00达第1个峰值,在17:00—19:00达第2个峰值.(3)同步监测期间,车公庄和永乐店的醛酮化合物总浓度分别为(24.4±7.8)(24.1±7.5)μg/m3,车公庄丙酮、甲醛的贡献率分别较永...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沈阳市郊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8月24日—9月2日采用2,4-二硝基苯肼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沈阳市郊区醛酮类化合物进行观测分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部分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利用比值法对醛酮类化合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为23.16~38.38 μg/m3;质量浓度最高的4种醛酮类化合物依次是丙酮、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其质量浓度日均值的平均值分别为8.71、5.90、5.48和2.95 μg/m3.对·OH消耗速率(LOH)贡献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正丁醛、甲醛和乙醛,臭氧生成潜势贡献(OFP)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在研究区影响醛酮类化合物光化学反应活性的物种主要是甲醛、乙醛和正丁醛.研究区观测期间,环境空气中甲醛和乙醛的致癌性风险值分别为1.18×10-5和5.91×10-6,对暴露人群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乙醛的非致癌风险值为0.05,对暴露人群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在研究区的一次臭氧轻度污染过程期间,环境空气中的甲醛和乙醛受天然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减弱,甲醛、乙醛和丙酮受到炼焦工业和机动车等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增强,而正丁醛主要受当地精细化工产业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沈阳市应加大对炼焦工业、精细化工和机动车来源排放醛酮类化合物的管制,以降低环境空气中活性醛酮类化合物及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大气羰基化合物在对流层大气化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受到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的共同影响,来源研究面临挑战.本研究基于2017年3月在南京市开展的羰基化合物观测,分别利用源示踪物比例法(STR)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羰基化合物进行来源解析,并将二者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导致来源解析不确定性的因素.本研究共检测出11种羰基化合物,总体积分数范围为2.57×10-9~22.83×10-9,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是主要组分,分别占羰基化合物总平均体积分数的36.8%、21.6%和18.5%.通过比较乙炔和甲苯作为示踪物时,以及第5和第10百分数作为背景体积分数时解析结果的差异,探讨了示踪物选取和背景体积分数对STR解析结果的影响.PMF解析出了交通排放源、石化化工源、涂料与溶剂使用源、二次生成及背景源和化工源这5类源.二次生成及背景源是羰基化合物最主要的来源,对甲醛、乙醛和丙酮的贡献分别为56.4%、48.2%和58.3%.STR和PMF解析结果的比较发现,STR法依赖于示踪物的选取,在VOCs来源复杂地区应用时需要进行严格评估.  相似文献   

19.
张家界森林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中亚热带森林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浓度变化特征,于2014年8月—2015年1月在张家界森林公园采用 EPA TO-11A方法对张家界森林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张家界森林大气中主要的醛酮类化合物为甲醛、乙醛、丙酮、丙醛和MACR(甲基丙烯醛),质量浓度分别为4.32、0.95、3.01、0.48和0.51 μg/m3.大气中ρ(甲醛)、 ρ(乙醛)和ρ(MACR)的季节变化特征很明显,夏季和秋季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较高,冬季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较低.此外,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日变化显著,除了10月、12月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外,其余月份醛酮质量浓度最大值通常出现在13:00—15:00.张家界森林大气中C1/C2(ρ(甲醛)/ρ(乙醛))为5.72,比城市地区(C1/C2为1左右)高,但比偏远森林地区(C1/C2为10左右)低.ρ(甲醛)与ρ(乙醛)、 ρ(MACR)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而ρ(丙酮)与ρ(甲醛)、 ρ(乙醛)与ρ(MACR)的相关性差.与文献报道的加拿大Ontario、墨西哥Langmuir等地区对比,张家界森林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较高,但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地区.研究显示,张家界森林大气中甲醛、乙醛和MACR主要来自森林地区植物排放的VOCs光氧化生成,丙酮除了来自植物排放的有机物光氧化分解外,还有其他人为源,进一步说明了张家界森林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浓度变化主要受光化学反应等自然影响,但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20.
The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carbonyls concentrations in Beijing were conducted from 12 July to 8 October, 2008, covering the periods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 and Paralympic Games. Six carbonyls, including formaldehyde, acetaldehyde, acetone, butyraldehyde, valeraldehyde, and hexaldehyde, were identified in all air samples. The tota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carbonyl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raffic restriction were (48.1 ± 15.2), (36.6 ± 14.5) and (23.4 ± 12.3) μg/m3,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after traffic restriction, the distinc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 carbonyls before and during traffic restriction were primarily ascribed to th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of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With respect to our previous investigation in the summer of 2005, the reductions of formaldehyde, acetaldehyde and acetone during traffic restriction period were about 64%, 47% and 27%,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air cleaning actions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the two games were efficient. The lowest levels of atmospheric carbonyls and the extremely high composition proportion of acetone after the traffic restriction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two ga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