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对于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自然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起来。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3.
一、排污权交易的概念所谓排污权是指在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向环境排放一定数量废物的权力。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资源,而且具有扩散、贮存和同化废物的能力。这种自净能力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合理利用这种资源,可以节约大量污染治理投资,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排污权的自然基础。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及环境资源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4.
所谓自然资源就是指自然环境中构成劳动对象,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那一部分物质要素,换句话说,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哪一些物质要素可以成为自然资源呢?这取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所创造全部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思想的几个基本观点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自然环境的思想是他俩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思想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也指出环  相似文献   

6.
地球表面及其物质系统组成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自然地理环境简称自然环境,其内涵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其外延则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者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改造利明了的两种形态的地理环  相似文献   

7.
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除了要求人们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变的措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变革,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自然的行动。为此,我们认为应在环境教育中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理念的转变。   第一,变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为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而来,并必须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的意识及其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加速了人认识…  相似文献   

8.
环境资源滥用的所有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有权不明致使环境资源恶化所有权是指法人主体或”个人”(此处个人非公民,只是分析问题的主体)对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这项权利在其实际运用中,由法人主体或“个人”即所有人独立享有,具有排他性,任何人未经资源所有人许可或没有给资源所有人补偿,都不具有对该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人在行使其所有权时,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将其所有权的一项或几项权能分离出去。例:占有权与所有权分离;占有权、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占有权、使用权和收…  相似文献   

9.
环境资源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斌  施介宽  秦艳 《四川环境》2000,19(4):16-19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开发和利用着自然的环境资源。本文阐述了环境资源的内容、性质、提出了环境资源量的定义。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系统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机理作了分析和说明,进而提出了将环境资源分为基本环境资源和“自净”环境资源两部分的构想,并提出了各部分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政府对资源产业管理须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资源产业发展中也必不可少,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1资源价值的特殊性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存在价值和环境价值,这些价值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对象、影响的领域和表达方式。①存在价值。资源天然存在时所表现的生命支持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价值的作用对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影响领域是生态学,本质是非价格型价值,价值表达方式基本是实物型的生态学特征量。②…  相似文献   

11.
自人类出现以来,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着影响。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历史特征而论,人类社会经历了洞穴时代,川河时代,土地时代,资源时代和当今的信息时代等五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地变化着。  相似文献   

12.
一、从城市生态系统看环境规划的必要性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的活动中心,但由于不同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征各异,还可以确定其不同的功能。如: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科学的中心;苏州、杭州、桂林等以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为重点。城市环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人类经济活动十分频繁,使原有生态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强烈干预,除大气环流、大的地形地貌类型基本保持原有的自然特征外,其余的自然因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即系  相似文献   

13.
环境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河南省鹤壁市第六小学 郭德海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它打破了“人类活动是为了主宰和统治自然,无限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传统价值观念,认为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  相似文献   

14.
浅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以欣赏和研究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人文特征为目的,能够增加旅游者自身知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近年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是: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大城市和工业区的噪音、粉尘、大气和水污染,绿地减少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上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增大,在工作之余需要安静的环境,远离闹市到…  相似文献   

15.
关于“资权”自然环境,无论是寓藏于其中的物质资源,还是它本身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一旦不足以供人们自由取用的时候,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此时,人们对它的使用,是通过对这种资源的某种权利界定来实现的。比如排污收费,就是因为企业无权自由使用有限的环境纳污能力,而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取得暂时的使用权(但不是随意排污权)。总之,企业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没有自由使用的权利,这个权利属于除企业外的整个社会,我们把这种对自然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环保战线也不例外,要改革,要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对此,有的人提出: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甚至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等等。笔者在此提出一点不同观点,与同志们讨论。一、人们对污染与治理的认识过程。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的万物影响着人类,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将这些资源加工处理后,把有用的部分留下来,无用的部分则被丢弃到环境中。被丢弃的物质中有些是有毒有害的,进入环境之后使某些环  相似文献   

17.
环境蕴含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劳动的对象。水、大气、土地、森林、草原、矿藏等都是资源。传统观念认为,环境资源是自然形成的物质空间,不是劳动的产物,它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即商品属性。这种观念束缚我们合理地利用环境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保存重要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域。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向广大公众进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理想场所。由于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物种等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因此加强和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也是当前我国环境保  相似文献   

19.
<正>高中地理学科具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环境观的优势,本文提出教师可通过善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问题研究”栏目,把握渗透环境观的三个良好教学时机。人类是自然进程演变造化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人与环境相互依存[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用以生产和生活,并向自然排放废弃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索取与排放数量的增加、速度的加快,使得生态环境逐渐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应受到科学环境观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20.
谢天 《环境教育》2002,(2):30-30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环保部门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道德观念,让人们懂得: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环境是有价值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