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生态示范区内生态工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工业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举措。从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工业的基本定义出发,对生态工业建设层次进行详尽分析;并结合代表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地区--吴县市、邗江县和邳州市的具体案例,通过对其产业构成、主导产业、消费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实施末端治理逐步推广清洁生产这种较低层次的生态工业建设模式;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生态工业的建设则要采用生态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工这种较高层次的建设模式。为确保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从政府、企业、市场和公众四方面提出了生态工业建设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 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 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同时,随着全国贫困人口绝对规模的减少,贫困人口的分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文章从西部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以及地区贫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深入解析了西部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互为因果的耦合机理;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资金、人力资本、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即: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设计了原地扶贫和离地扶贫两大生态扶贫模式,并提出了不同生态扶贫模式的特点、实施范围和基本内容.原地扶贫通过创造生态管护就业岗位,发展当地特色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贫困人口在当地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同时,通过拓展整村推进和本地教育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能力.离地扶贫则以生态移民为主,并结合城镇化战略,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通过异地就业、生活实现脱贫.最后,提出了实施生态扶贫战略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以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开发,以特色农副产品开发、特色生态旅游和绿色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及以生态移民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为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旨在深化海洋生态治理,破解海洋发展难题。该研究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视为准自然实验,依托2006—2019年沿海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试点政策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显著改善了海岸带环境,有效推动了沿岸环境与近岸水质环境的污染治理。(2)异质性分析表明,地区市场化水平和地方政府晋升机制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存在不同的调节作用。(3)从影响机制来看,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通过提高政府治理强度和增加企业税负压力两种方式影响海岸带环境,加大政府治理强度能有效减少沿岸废水、废气排放,却无法凸显其对近岸水质环境的“绿化”效果;增加企业税负压力有利于发挥市场化、有偿化管理机制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该研究基于陆海视角围绕海岸带环境效应展开分析,丰富了示范区建设的海岸带环境效应研究。综合整治过程中应秉持陆海统筹理念,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同时,有效提升经济治理效能,稳步推进海岸带环境质量持续...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更是践行以民生福祉为价值归宿的生态民生观的应有之义。以较少的生态损耗较大程度实现由环境水平改善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是绿色发展福利的核心内涵。该研究在系统阐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绿色发展福利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运用2006—2020年中国23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政策对绿色发展福利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机理,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与空间邻近效应探索。研究发现:(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绿色发展福利,且此结论在更换样本数据、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采用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要通过其政策规划中所提到的发展绿色科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格局三条作用途径,实现对绿色发展福利的提升作用。(3)政策效果存在地区异质性,其在大规模城市与东、中部地区作用效果显著。(4)生态文明试点政策存在空间邻近效应,其对本地与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福利水平的提升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针对上述结论,该研究从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区际协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在...  相似文献   

7.
由中外专家共同研究、规划和建设的一批高品位、高水准的新型生态示范区在中国开始实施。目前 ,第一个新型生态示范区已在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开始修建。这一新型生态示范区是由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宁波德安生态集团等机构的科学家 ,针对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而共同研究、规划和建设的国际一流的生态示范区。由中外专家联合建设的新型生态示范区 ,将运用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技术 ,创造示范区洁净水环境 ,形成环境治理生态化、污水利用资源化的多赢…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日照市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总结了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期望为其他城市的生态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机制是十九大确立的重要制度选择和政策措施,然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却缺乏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本文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利用IPAT系列模型作为构建模型变量的理论基础,应用合成控制法和断点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检验了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以及效果的持续性。合成控制法从基于反事实的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用断点回归分析确认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引起的断点的存在,而断点回归的分析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了因果推断。为了使得分析结果更为稳健,本文进一步借助安慰剂检验以及Bootstrap安慰剂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模型结论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是有效的。相对于上海市,浙江和江苏两个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做因果推断,结果显示,经济包括隐性经济的发展、工业占比的提高、能源使用的增加以及人口密度的提升会加剧环境污染,依靠研发水平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的途径仍需进一步探索,而适度的环境管制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其他地方进一步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峡生态屏障区的建设是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作用。然而,库区内过度的人类活动和尖锐的人地矛盾给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迁-安-融"三个方面建立了人口转移的运行机制,并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探讨了实施保障的构建。研究表明:迁移阶段主要是权益折算、差额置换构建补偿机制以及重点推进机制;安置阶段主要以货币化等住房方式和就业方式进行安置;融合阶段要从产业化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以及从户籍改革等方面加快城镇建设,同时从就业培训等方面培育安置人口,从而保证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工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最终实现转移工作对"生态-发展"的同促进。  相似文献   

11.
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市是指市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服务体系与其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较协调与统一状态的城市。生态市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理论与思维。要以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晨统筹、人与自然协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的“五大统筹”新思维来指导.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使国民经济体系由链条经济向循环经济、自然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测量水生态文明,指导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综述国内水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文献基础上,按水生态、水经济和水社会三大系统,从水生态、水工程、水经济、水管理和水文化等方面筛选了18项指标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平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长沙、杭州、成都和贵阳的城市水生态文明综合得分靠前,上海、南京得分较低,并且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的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5个等级,以体现不同城市水生态文明的差异性,并按空间格局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水生态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为核心的动态复合巨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进行仿真检验,证明模型结构、行为与实际状况是一致的。模拟维持现状、经济优先、资源环境优先和协调发展等4种方案条件下,2011~2030年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对系统仿真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协调发展模式下,其能源供需平衡指数为–0.113,环境污染程度为0.083,既使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又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友好,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较优方案。研究为江西省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背景下,客观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态,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超负荷的压力,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能够定量测度这种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承载力,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相对较小,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根据生态足迹/承载力进行跨区县生态补偿测算,得到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的转移支付情况,表明如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整个区域能够达到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的目标,缓解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压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应重视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优先发展的位置。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恢复林草植被难度较大,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必须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加大投入,加强管护力度,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效果,促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提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概念及其生态原则 ,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在全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特点和本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化趋势将长期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城镇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本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水资源严重缺乏条件下西北农村地区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小城镇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建立农村地区新型生态能源结构,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文中分析了在区域城市化水平初级阶段选择以生活服务基础性第三产业,在加速发展阶段选择生产服务性行业,在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选择新兴技术服务行业不断升级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市三个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为例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监控和考核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程和成效,构建了一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叠加、功效系数、模糊综合评价等三种数学模型,并以安徽省岳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研究生态示范区多时空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在基准水平年(2000)、近期目标年(2005)和远景目标年(2010)生态示范区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0.268、0.541、0.859)、可持续功效系数(0.711、0.812、0.949)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0.129、0.332、\{0.671\})都逐步增加,而且在不同规划年限中均以自然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最优,这与该县生态环境优越、经济社会水平低、发展潜力大的客观实际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