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粉煤灰的组分特征及其系统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手段,从岩石学角度对粉煤灰的组分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的组分可分为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两大类。有机组分包括煤粒和残炭2个亚组;而无机组分则可进一步分为玻璃微珠、磁铁微珠、不定形颗粒、碎屑石英和莫来石。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粉煤灰显微组分分类系统并对显微组分作了定量统计。   相似文献   

2.
<正> 引言 矿物学家和岩石学家在研究岩石薄片时,常用偏光显微镜测定矿物的光学性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矿物之间或矿物和周围介质之间的折射率差别。为此,本世纪初以来就使用了Becke和Schroeder Van der Kolk的经典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316L不锈钢在南海环境中的缝隙腐蚀行为.方法 利用自主设计的实海实验装置,在南海170 m水深的位置开展316L不锈钢缝隙腐蚀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的腐蚀形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结合能谱仪(EDS)分析腐蚀产物膜的微区成分,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缝隙腐蚀试样表面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干涉量度学在检查光学透镜和反射镜、考察金属球面的显微形态、生物学、合成纤维工业、测量气体的折射率、气体动力学以及激光全息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干涉显微镜主要为冶金学和生物学工作者所使用。除了少数情况(例如金刚石和云母的工业应用等很有限的研究工作)以外,干涉显微镜还没有引起矿物学和岩石学工作者正当的注意和重视。事实上,干涉显微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色谱、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技术详细地研究了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合特征,另一方面借助于MPV-3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烃源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烃源岩成烃性能研究中,针对以前实验中所忽视的产生的累积效应和压力因素,改进了原先的热压模拟实验过程采用了岩样连续、温度压力同时改变的方法来研究其成烃特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l)通过对烃源岩的详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后,证明了东部凹陷有机质的丰度不如其它两个凹陷,无论是有机…  相似文献   

6.
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样品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要阐述了原子力显微镜仪器操作原理及最新成像技术发展情况;结合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从环境微生物界面观察与表征、腐殖酸在微界面上的聚集行为观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界面形貌及行为观察以及膜材料表面结构观测与表征等4个方面对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领域内的应用情况作了概括介绍.最后,对原子力显微镜在环境微界面研究与表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根据沉积物所含不溶有机质(干酪根)的碳同位素比值来推断源岩一油的相互关系,因为每种干酪根都有受显微组分组成控制的特定值。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表征从各种干酪根中分离出来的每种显微组分的δ13C值,并检验每种显微组分是否都有特定值。首先,利用比重分离法从绿河页岩、Kimmeridge粘土、猿煤和其它典型样品中分离出干酪极的显微组分组(Kinghorn和Rahman,1983)。在高倍显微镜下,通过目视干酪报法利用干酪报的荧光特征,可将无定形干酪根细分为三部分,即发荧光的(FA)、弱荧光的(WFA)和非荧光的(NFA)的无定形干…  相似文献   

8.
<正> 铀酰离子溶液的荧光广泛地用于铀的测定。详细地研究了各种形式的激发以及发光强度同溶液成分的关系。在文献(等,1979;等,1980)中介绍了与磷酸呈络合物形式的微量铀的荧光测定法。该法基于激光激发情况下铀酰荧光和背景荧光的差异之上(伴生杂质元素的激发辐射和  相似文献   

9.
赤潮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要介绍了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8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基于浮游植物的外观形态特征而进行分析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显微镜方法外,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图像法使分析速度得以提高。基于浮游植物的色素组成而进行分析的有吸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可分至门类,同时定量,其中光度法可以直接测量海水,高压液相色谱法需萃取色素。流式细胞仪法的特点是可同时测量每个细胞的多个参数,运用神经网络分析可鉴别种类,应用时主要受限于仪器的操作和价格;化学发光流动注射法目前仅限于特定赤潮浮游植物的检测;分子探针法基于浮游植物的DNA特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 矿物相平衡的研究对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作矿物平衡相图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实验测定。优点是直观,大部分结果的可靠程度较高;缺点是需要大量昂贵的设备,实验所需时间很长,而且实验条件难以控制与自然界条件一致,因此有些实验结果与自然界的观察不符。  相似文献   

11.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可用于研究复合微生物体系中特定目标功能菌的特性及动态变化,本研究为确立用于解析酵母细胞在混合酵母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动态特性的GFP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将gfp基因克隆到酵母载体pACT-URA3中,再用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JMl09),扩增得到含gfp的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照片显示gfp基因在大肠杆菌内得到了表达,但表达程度不高;电泳图谱及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含gfp基因的质粒不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而可能是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和细胞染色体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模拟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陆泉芳  俞洁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799-1803
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对伊红B模拟染料废水降解进行了研究.借助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其降解过程,用酸度计测定了降解液pH的变化,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降解过程中伊红B的形貌并初步探讨了降解机理.结果表明,伊红B被降解为CO2、H2O和简单无机盐;在波长为513 nm时,降解110 min后,脱色率达到95%;反应后降解液pH降低,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羧酸类物质生成.通过吸光度值计算得到了动力学常数k=0.0206 min-1,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实验岩石学在国外得到蓬勃发展,已成为岩石学领域内最有生气的发展方向之一。大量的研究结果,有力地促进着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使新的学说孕育成长,对某些旧理论给以新的生命力、同时对生产实践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实验岩石学所包含内容极其广泛。就研究的物理化学条件看。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甚致超高温超高压,相当于从地表地壳至地幔,以致于探讨地核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岩石种类,包括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和热液交代形成的岩石等。这里仅介绍花岗岩和挥发分有关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 从碎屑沉积物中得到的干酪根通常是有机物微粒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除孢粉形态外,要鉴定这些分散的有机物微粒常常是困难的,甚至似乎是不可能的。荧光显微镜从根本上提高了我们分辨、描述和对干酪根进行分类的能力。同时,干酪根微粒的荧光特征,也为沉积物的成岩程度及其生油潜力提供了有价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别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并与表面张力法、电导率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芘荧光探针光谱法测定CMC时样品用量少,检测灵敏度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测定SDBS的CMC为1.47 mmol/L,与紫外光谱法(1.90 mmol/L)以及传统的表面张力法(2.2 mmol/L)、电导率法(2.3 mmol/L)的测定结果相近。表明芘荧光探针光谱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浙闽中生代火山岩区空落凝灰岩在岩石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从它的组分、物态,火山碎屑物粒度统计分析、主要造岩矿物及岩石化学等方面来研究其沉积作用机制;在岩石学角度进行探讨,指出空落凝灰岩与火山碎屑流凝灰岩在成因及沉积环境上的不同点,和它们的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17.
<正> 环斑花岗岩是一种时代古老、结构特殊的前寒武纪岩石。其特点是钾长石斑晶为卵形,外围包着更长石环。我国仅在北京密云发现有这种岩石出露。环斑花岗岩具有非常独特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笔者通过两年多的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对密云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 用显微镜检测干酪根浓缩物,是工业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油源岩生油潜力的方法,(例如:Stap-lin,1969;Correia,1971,Bujak at al,1977)。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而且只需对通常的孢粉法做少量修改,就可获得适于做显微镜测试的试样。然而。也常会遇到,根据显微镜法检测对油源岩潜力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对沉积岩研究得越多就越清楚地知道,要把成因分类和岩石学分类结合在同一个分类模式中是不可能的。沉积岩是多成因的,而且其成因与物质成分无直接关系。凭观察不能直接了解成因,而只能根据间接标志来恢复它的成因机制,这样做是不完全的,常常会犯不同程度的错误。因此,在分类过程中以划分成  相似文献   

20.
包括量子点在内的人工纳米颗粒是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物,为确定其在生物膜中的扩散过程和特征,应用TIRF(全内反射荧光)、FRAP(荧光漂白后恢复)等技术,研究了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的微米级的团聚体在细菌Comamonas testoteroni生物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生物膜内部的扩散及其在生物膜中的溶解和毒性.结果表明:通过TIRF技术观察到生物膜可快速吸附>1 μm的CdTe/CdS/ZnS核壳式量子点团聚体,而且通过CLSM(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进行深度扫描发现,量子点团聚体吸附到生物膜表面后可以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深层,在25 min内可穿透45 μm的生物膜,并在生物膜中随深度呈线性分布特征.FRAP分析表明,量子点团聚体被生物膜固定后还具有较强的移动性,漂白区的荧光强度在5 min可恢复30%.量子点团聚体在生物膜中会溶解产生Cd2+、Zn2+等重金属离子,从而对生物膜产生毒性并杀死细菌.研究显示,虽然纳米颗粒进入环境中会形成微米级的团聚体,但依然可以进入生物膜,对水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危害.TIRF、CLSM和FRAP技术是研究纳米颗粒物在生物膜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动力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