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标志,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突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完备的科学内涵。同时运用了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特质,彰显了造福于全人类的博大胸襟。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我们要以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引领,以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导向,以科学完备的治理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和重要基础,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的提出,低碳背景下,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更加凸显。因此,要通过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加快管理变革,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支撑好、服务好、保障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3.
<正>暮春时节,北京世园公园草长莺飞,满园春色。4月28日上午,在中国馆会议厅,北京市延庆区政府领导与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世界发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号召,提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的伟大倡议。  相似文献   

4.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有关政策文件对铁路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铁路节能低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铁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我国铁路目前碳排放及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国家及有关部委对铁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的要求,从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强化铁路牵引节能技术创新,打造绿色零碳车站,提高铁路清洁能源利用比例,推动铁路网、能源网、信息网“三网”融合,强化铁路碳中和前沿技术布局等方面提出我国铁路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革新的重点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郑君 《劳动保护》2012,(5):97-99
2011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北京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和京煤集团共同组织开展了以“科技兴安、装备强安、文化创安”为主要内容的“京西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行动”,京煤集团首次实现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开展“京煤保障行动”的作用和效果也得到国家煤矿监察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同时,北京市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2012年,北京市要全面推进“安全健康.绿色和谐”(简称“安全和谐”)矿山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职工零伤害、企业废弃物零排放、矿山与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老铁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推进沿线建设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绿色基础建设工程。为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设计坚持绿色引领,前期从源头开展环保选线,开展临时工程、水处理、降噪工程、景观等专项设计;建设期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实施生态环境措施;运营期严把验收,全过程打造中老铁路绿色长廊,以中老铁路绿色长廊示范效应供海外同类项目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自然资源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共同举办地球日主场活动。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要成果,中国山水工程获评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生活》2023,(5):14-15
<正>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王志斌介绍,2022年我国生态保护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修复监督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成功举办。王志斌表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都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初创期、确认期以及成熟期,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之上,坚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以及吸取失败教训,这不仅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率先榜样,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和铁路项目建设特点,将影响铁路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技术环节划分为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相关配套3个阶段,对各阶段碳排放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体现规划设计阶段对铁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的计算模型,提出了铁路项目绿色低碳评分表,进而结合“双碳”目标的相关要求分析铁路行业碳达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环境影响评价》2020,(1):I0003-I0003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明确提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排污许可制度的高度重视,也代表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提升,深化铁路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铁路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国内外铁路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现状和典型先进技术应用的调研分析,总结我国铁路目前在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方面仍需加强的主要方面,从牵引节能关键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减振降噪、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排放交易体系、环...  相似文献   

13.
从绿色铁路定义及理念入手,在阐述绿色铁路建设指标应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设计规范,将绿色铁路建设指标分解到不同设计阶段,探讨如何在设计中落实铁路绿色发展要求、提升绿色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向衍荪 《安全》2004,25(2):2-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囹,也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这个观念的提出,对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提出并确立了“安全发展”这一重要指导原则,党的十七大又重申了这一重要指导原则。把“安全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写进党的重要文献中,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把“安全发展”的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政策形势和大型电力能源集团环境风险现状和问题,探索研究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严处”全过程多层级的、涵盖“火电、水电、新能源、煤矿、科工”全行业、企业“前期-基建-生产-报废”全周期、“水、气、声、渣、生态”全要素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建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确保环境风险可控在控,全面提升电力能源集团环境自律能力,树立绿色环保安全的企业形象。本文研究可为不同企业的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为实现铁路"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指导铁路实施节能提高能效,增强铁路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铁路行业节能降耗,进一步推进铁路向节能环保、绿色高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节能专项规划》、《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和《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相似文献   

20.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展现出一幅理想的人与自然依存的场景。笔者为此给出独特的思考和科学的见解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研讨“山川秀美”的科学内涵 ,以恢复大西北自然生态安全环境为基础 ,以防灾减灾 ,保护人与自然为手段 ,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长远利益并结合地区实际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山川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