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繁殖期白头鹤觅食地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4~6月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白头鹤在觅食地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繁殖期白头鹤在觅食地各种行为活动有一定的时间分配规律.在繁殖前期,雌、雄白头鹤全天(5:30~18:00)成对在觅食地活动,雄性个体以取食、警戒、游走、保养和求偶为主要行为,雌性个体以取食、警戒、游走和保养为主要行为;到繁殖后期,雌、雄白头鹤每天有两个时间段单独在觅食地活动(4:00~6:00和17:00~19:00),无论雌雄个体,均无求偶行为.②白头鹤雌、雄个体间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01),警戒和求偶行为差异显著(P<0.05),取食、游走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③在麦田和池塘2种微地貌之间,白头鹤的取食、求偶行为具极显著差异(P<0.001),警戒行为具显著差异(P<0.05).④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天气情况下白头鹤的各种行为均具有一定差异.图1表2参15  相似文献   

2.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麂进行了监测,每个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量均为60台,相机工作日分别为9 692、9 659、14 582 d,小麂的独立有效照片数分别为603、665、1 032张,并运用单季节占域模型估算了各地区小麂的占域率和探测率,分析了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及距水源地距离等环境变量对小麂活动规律以及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小、植被指数较低、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齐云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植被指数较高、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小麂为明显的晨昏性动物,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7:00—19:00。其日活动节律在齐云山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则无显著季节差异,各保护区之间...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家域与生境利用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属树栖灵长类,其分类地位以及种群结构都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是森林物种的典型代表之一。利用家域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四川省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数量约250只的川金丝猴群的家域和生境利用的季节性差异,以及不同利用强度的家域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川金丝猴群家域与生境利用的季节性变化明显,(1)家域面积上,冬季的家域面积最小,仅为4.94 km~2,而春季家域面积开始逐渐扩大,秋季的家域面积达到最大,为25.17 km~2,并有更多的核心区域,但斑块数目较少,表明川金丝猴的秋季家域破碎化程度较低。冬季家域面积最小;夏季各利用强度生境的斑块数量均为最大值,表明夏季家域具有最高的破碎化程度。随着各季节家域范围内利用强度等级的降低,其空间利用面积也逐渐增大。(2)空间连通性上,秋季家域的区域连通性最高,而夏季和冬季的连通性较低;冬季家域利用的空间分布也较其他季节稍有分散。(3)生境利用上,川金丝猴家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 200 m,坡度10°—50°,坡向区间为0°—60°、180°—360°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而各季节生境利用面积占比却有所不同。该研究揭示了川金丝猴家域的季节变化及空间格局,为针对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物种相对多度几何级数分布模型的一种新算法即极大值算法,其公式如下: N′_i=N·G_b·(1-b)·b~(i-1) N_(max)/N=[(1-b)·b~(i-1)]/(1-b~s) 式中,N′_i为第i个物种的期望个体数目;N为实测总个体数;i=1,2,…,s为物种数目;C_b=(1-b~s)~(-1);b为参数;N_(max)为s个物种中最多个体数目。 结果表明:几何级数分布模型极大值算法与传统算法(即极小值算法)的结果完全一致,而且具有简便、准确之优点。  相似文献   

5.
于2017年10月—2019年5月,采用直接计数法、瞬时扫描取样法、卫星跟踪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木扎提河流域灰鹤(Grus grus)的种群特征、活动范围、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越冬灰鹤种群数量超过4 700只,较2016年增加1倍多,种群发展动态呈上升趋势。灰鹤主要以家庭群为主(63.90%),聚集群次之(28.62%),孤鹤最少(7.48%)。家庭群主要以2成鸟1幼鸟为主(占46.82%),聚集群以5~8只个体为主(占65.91%)。整个越冬期持续140~160 d,灰鹤越冬期活动距离为1 058 km,活动区域相对固定,活动区域面积为125 km~2。日活动面积和活动距离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温度降低,日活动范围和活动距离降低;反之,则增加。因此,活动面积和活动距离呈凹形变化,即先增加(10—11月),再逐渐减少(12—1月),然后增加(2—3月)的变化趋势。取食和警戒是灰鹤的主要越冬行为。灰鹤的46.8%日间时间用于取食,17.8%的日间时间用于警戒,用于休息、走动、理羽和其他行为的日间时间分别占13.4%、11.4%、7.4%和3.2%。日取食高峰呈双凸型,出现在8:00—9:00和17:00—18:00,分别达到57.0%和58.5%。休息高峰出现在11:00—15:00,占24.6%,呈单峰型。研究区灰鹤种群面临着放牧、农耕、天敌、道路车辆、低温和人为驱赶等诸多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对东平湖湿地人工杨树林和自然草地土壤碳通量进行测定,分析了6:00到18:00两种生境下群落土壤碳通量日变化规律,及其对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两种生境群落的土壤碳通量日动态都呈单峰曲线,但人为耕作过的土壤碳通量明显高于原生草地,土壤碳通量均在6:00达到最小值,杨树林土壤碳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12:00,而草地群落土壤碳通量最大值在14:00左右;(2)人工林土壤碳通量与近地面大气温度、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均低于草地,且两种生境群落土壤呼吸与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相关性(P<0.01)均好于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P<0.05)。土壤碳通量对近地面大气温度的敏感性Q10值大于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人工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小于草地。土壤碳通量与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之间具有显著线性方程关系(P<0.01),人工杨树林和草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29。杨树林土壤碳通量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相关性差(P<0.05),湿地草地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这可能由于土壤体积含水量日变化较小,而不能很好的解释日变化尺度上的土壤呼吸变化;(3)对湿地地土壤碳通量的日变化与土壤养分和盐分相关分析得出,人工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全盐与土壤碳通量具有显著关系(P<0.05),而草地土壤碳通量与土壤养分和盐分相关性均非常差,说明人工林生境土壤有机质和全盐是影响土壤碳通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草地的影响较小。该结果可以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以及温带湖泊湿地的土壤碳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鸿雁(Anser cygnoides)和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的行为模式和生境选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鸿雁和白额雁均以静栖和觅食行为为主,鸿雁的静栖行为比例最大,白额雁的觅食行为比例最大;鸿雁的静栖行为比例极显著高于白额雁,觅食行为比例极显著低于白额雁,警戒和游走行为比例低于白额雁。在行为节律上,鸿雁的觅食高峰出现在14:00—15:00,静栖高峰出现在13:00—14:00;白额雁的觅食行为比例在8:00—9:00、11:00—12:00和16:00—17:00这3个时段较高,静栖行为比例在10:00—11:00、12:00—13:00和16:00—17:00这3个时段较高。觅食时间上的"错峰"将减轻两者对食物资源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在生境的空间选择上,鸿雁的生境选择和离岸距离生态位宽度均高于白额雁,2种大雁的离岸距离生态位重叠度较大,鸿雁主要选择浅水和泥滩,白额雁主要选择草地,2种大雁对生境的离岸距离均集中选择在400~500 m区间。2种大雁生境类型选择的分化避免了离岸距离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带来的种间竞争,利于种间共存。2种大雁生境的离岸距离主要选择在400~500 m区域,这既利于2个物种避免人为干扰,又可满足自身对食物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桂林尧山地区20年生桉树林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桂林尧山地区20年生桉树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11月,分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对土壤呼吸速率及环境因子日变化进行24 h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20年生桉树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形式。4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在17:00—19:00达最大值,在次日05:00—09:00达最小值。白天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较大,夜间变化较小;(2)4个季节土壤总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夏、春、秋和冬季,自养呼吸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冬、夏和秋季;(3)土壤总呼吸、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温度分别可解释土壤总呼吸、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变化的64.18%、15.43%和83.58%;(4)土壤总呼吸、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壤呼吸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附生苔藓植物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对森林及其环境的质量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为了揭示旅游活动对森林及其环境的影响,调查了几寨沟原始森林景点内附近旅游活动频繁地段与未扰动地段原始林优势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树干4个高度附生苔藓种类的组成、生物量和群落结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苔藓层结构参数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1)冷杉树干附生苔藓物种组成在旅游活动频繁地段与未扰动地段有很大的差异.在旅游活动频繁地段,耐荫喜湿物种局部消失(重要值下降),耐干旱抗干扰的植物种群扩大;(2)旅游活动频繁地段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的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较未扰动地段小;(3)距地面较高的高度120 cm和180 cm处受到的干扰强度最大,基部的影响较小.旅游活动对附生苔藓植物的干扰主要为间接的环境影响,其机理还未充分认识,还需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表明,旅游干扰影响了几寨沟的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控制游客数量和规范游客行为.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10.
鸟类对环境条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开展鸟类多样性监测对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动态具有现实意义。基于以往调查,2019年通过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法,对北京市云蒙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代表性的北部区域鸟类多样性开展调查,了解10年间鸟类物种变化。调查记录到鸟类16目43科157种,占北京市野生鸟类(493种)的31.8%;在区系组成上,古北界成分占比最大(109种);本区有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54种;与2010年第一次科学考察对比(169种),鸟类物种组成出现变化,其中未见物种52种,新增加物种40种,鸟类居留型存在变化,新增东洋界起源繁殖种类;结合密云区近10年气温升高的趋势,鸟类组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此影响。研究结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鸟类多样性监测提供了阶段性参考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长期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并为提升本区鸟类物种保护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溪流底栖动物定量和半定量采样法在个体数、物种数、物种相似性及生物指数方面的比较研究表明:(1)急流生境中,半定量样(踢网)的个体和物种数高于定量样(索伯网);静水-缓流生境中,半定量样(D形网)的个体和物种数一般高于定量样,且物种数有显著差异(z=-2.032,P<0.05).(2)同一样点半定量样(踢网加D形网)与定量样之间的物种相似性(平均为0.68)高于急流生境(0.56)和静水-缓流生境(0.45).(3)同一样点半定量样和定量样单独计算的生物指数值之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在应用溪流底栖动物开展水质生物评价时,可用半定量采样法完成野外采样.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12.
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不同海拔的椴树(Tilia miqueliana Maxim.)种群进行分布格局及其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群落内以中龄树个体数为最多,小树次之,成年树个体最少。随着海拔的增加可以看出:小树(d≤5 cm)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少,中树(5 cm20 cm)的规律不明显;椴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25 m内)有密切关系,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倾向于非随机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15 m或25m的某临界尺度时却倾向于随机分布,同时空间关联变得微弱。随着海拔的增加,各物种聚集分布的尺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种间关系随着海拔的增加,物种间的正相关尺度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雌雄异株植物与性别比例有关的性别差异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雌雄异株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自然种群中其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通常为1∶1,但随水分、养分、CO2浓度、温度、光照和干扰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逆境下性别比例偏雄性,这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分离的常见模式.雌雄异株植物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存活率,(2)形态特征,(3)生理生化特性,(4)物候期,(5)资源分配模式等方面,但对于雌雄个体差异的分子机理未见报道.这些差异导致了雌雄植株个体环境适应性的不同,从而表现为在不同环境下雌雄异株植物性别比例偏倚的现象.基于此,可结合不同树种雌雄性的不同用途,开展有关研究.参59  相似文献   

14.
大型固定监测森林样地已成为研究森林群落组织机制的一个重要平台。群落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的构建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用群落里单个物种与其它所有个体之间相互关系来解释群落构建的研究还很少。采用单个物种-面积关系(ISAR)这一指标对鼎湖山20 hm2样地和BCI 50 hm2样地数据分析,来研究不同样地单个物种是如何对森林群落进行构建的。结果显示,与BCI样地和Sinharaja样地不同,鼎湖山样地大树对周围其它个体的作用几乎是中性的;而对于小树(胸径小于10 cm)来说,鼎湖山样地和BCI样地一样,随着尺度的增加吸引型物种减少,而中性物种增加。说明了不同的群落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单个物种对群落结构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将来的研究应该结合群落其它方面的因素来分析群落内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例如从时间尺度的谱系和空间因素去分析。  相似文献   

15.
声音通讯是蛙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但在环境噪声等压力的驱动下,一些蛙类进化出了视觉、化学和多模等通讯方式.噪声在影响信号产生、传递以及接收和处理的同时,也促进了蛙类性信号的复杂性进化.综述了噪声对蛙类通讯行为的影响以及蛙类的适应策略.(1)噪声对蛙类通讯行为的影响:噪声不仅会遮蔽声音信号,阻碍个体对特定信号的追踪与识别,还会造成交叉感官干扰,影响大脑处理视觉信息和多模信息;(2)蛙类应对噪声干扰的适应策略:蛙类通过调整空间位置,确保鸣声与噪声在空间上分离;通过调整时域、频域和振幅等鸣声特征,获得较高信噪比;通过听觉系统的敏感频率与鸣声频率相匹配,过滤大部分环境噪声;通过多种感官通道传递信息.建议今后加强以下研究:(1)噪声对蛙类视觉和多模信号的影响;(2)在更多物种、更多模态中进一步验证非模补整效应;(3)多种环境污染源对动物通讯行为影响的多模态效应.(图4参85)  相似文献   

16.
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开展了以下工作:(1)优化得到1∶1、1∶2和1∶3铝-麦芽酚配合物10种可能构型的静态结构、NPA电荷以及能量参数,计算得到Al(ma)3配合物4种异构体的核磁共振、紫外和红外等光谱学数据并与文献实验值比较,证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适用于铝-麦芽酚体系的研究;(2)模拟1∶1和1∶2铝-麦芽酚配合物9种可能位点的水交换反应,其中3个位点计算得到的水交换反应速率对数log kex(s-1)分别为2.4(Al(ma)(H2O)2+4(cis to ma))、2.6(cis-Al(ma)2(H2O)+2(I))和3.0(trans-Al(ma)2(H2O)+2(I)),与实验值2.5(Al(ma)2+)和3.3(Al(ma)+2)相符,说明相应位点为反应活性位点;(3)探讨铝-麦芽酚配合物毒性与其形态结构之间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春期双酚A结构类似物暴露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重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神经发育毒性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其结构类似物对健康影响相关研究少有报道。为探讨双酚A结构类似物长期暴露对个体抑郁行为的影响,选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5、50 mg·kg~(-1)的双酚F或双酚S,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利用强迫游泳测试和悬尾测试评价小鼠抑郁样行为,同时监测小鼠体质量增加和自发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持续4周的双酚F和双酚S给药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和自发活动均无显著差异;5mg·kg~(-1)的双酚F或双酚S处理均不显著改变小鼠的抑郁行为,50 mg·kg~(-1)双酚F显著增加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50mg·kg~(-1)双酚S处理显著增加小鼠悬尾测试中的不动时间。研究结果提示高浓度双酚F和双酚S在青春期的暴露可导致成年后小鼠抑郁样行为异常,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新疆雪豹种群密度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10年间,前后累计270多天,新疆雪豹研究小组在新疆北塔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东部和托木尔峰地区20多个地点(山谷),对雪豹(Uncia uncia)的痕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计完成150多条样线,总长度接近190 km,痕迹数平均为1~3个·km-1.记录到的痕迹有粪团、嗅痕(气味标记)、足迹链、刨痕(刨坑)、爪痕、卧迹、毛发、尿迹、血迹、剩余食物(动物尸体)和吼声等.通过痕迹学的分析,初步掌握雪豹的领域范围、分布规律和相对密度.之后开展了红外相机拍摄、雪豹食物资源普查、市场毛皮调查、贸易通道调查、杀戮案件搜集、民间问卷调查、非政府组织(NGO)社区服务与牧业冲突调研等工作.同期布设红外相机36台,约2094个照相日,计50 256 h,回收胶卷71个,回收清晰雪豹照片32张,平均拍摄率或"捕获率"(capture rate)达1.53%.确定在托木尔峰250 km2范围内有5~8只雪豹活动,密度为2.0~3.2只·(100 km2)-1.在比较分析各种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新疆雪豹种群密度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以喀纳斯泰加林强烈火干扰后40年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森林群落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为喀纳斯泰加林火成演替群落草本层的碳汇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6个森林群落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大小依次为:Ⅰ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疣枝桦(Betula pendula)-红果越桔(Vaccinium hirtum)-黑穗苔草(Carex atrata)+老芒麦群落(Elymus sibiricus)(26.0±1.6)、Ⅱ疣枝桦+西伯利亚云杉-红果越桔+大叶绣线菊(Spiraea chamaedryfolia)-黑穗苔草群落(25.1±1.4)、Ⅳ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红果越桔+北极花(Linnaea borealis)-老芒麦+寄奴花(Cerastium pauciflorum)群落(22.2±2.2)、Ⅴ西伯利亚落叶松-红果越桔+阿尔泰忍冬(Lonicera caerulea)-细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老芒麦群落(21.6±1.5)、Ⅲ西伯利亚落叶松+疣枝桦-红果越桔+密刺蔷薇(Rosa spinosissima)-黑穗苔草+寄奴花群落(21.2±1.3)、Ⅵ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红果越桔-老芒麦+黑穗苔草群落(19.3±2.5);地上生物量排序为:Ⅰ(0.853±0.015) t·hm~(-2)Ⅴ(0.719±0.033) t·hm~(-2)Ⅵ(0.639±0.021) t·hm~(-2)Ⅳ(0.596±0.023)t·hm~(-2)Ⅱ(0.568±0.023)t·hm~(-2)Ⅲ(0.478±0.017)t·hm~(-2),凋落物生物量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不同,3个变量在不同森林群落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阔叶针叶林林分经针叶阔叶林转向针叶混交林过程中,草本层地上生物量递增,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针叶阔叶林中。草本层地上总生物量与其物种丰富度不相关,杂草地上生物量随着物种丰富度的提高而增加。草本层生物量受到郁闭度的影响,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提高受凋落物积累的限制;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生长受土壤养分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喀纳斯泰加林强烈度火后40年的针叶阔叶林有利于提高草本层的地上碳储量和物种多样性,清除凋落物可提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草本层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以川西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中5种不同大小(50~100、100~150、200~250、400~450、600~650 m2)的林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窗内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探讨天然林窗的形成对土壤各理化指标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群落各层次的物种数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表现为林窗林下;(2)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林窗林下;(3)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土壤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