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2):22-24
古代王公大臣以下的车制比五辂车制更复杂,这除了"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原则和"礼穷则通,下得通上"造成混乱之外,历代的官制不同也是个重要原因。先秦以前比较简单,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分,但实际行政性质的级别只有公、卿、大夫、士四级制:"孤乘夏篆,谓五色画毂约也。卿乘夏缦,夏缦,亦五采画,无篆。大夫乘墨车,墨车,不画,但以漆革车而已。士乘栈车,不革鞔而漆也。"  相似文献   

2.
赐车惯例除了以法令形式规定的乘车礼制之外,尚有许多在传统制度和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于车马的风俗习惯之礼。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上对下的"赐车",就是由强制性的"车服制度"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惯例,就像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一样。如《诗经》中的"采菽"与"韩奕"两首诗,都描写了周王赏赐豪华的车子给"来朝君子"以作赠礼。这个惯例的形成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车服制度"是上面定的,它  相似文献   

3.
汉代以后的车文化虽然在实质和总体上是一部"开倒车"的退化史,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发展"与"繁荣",那就是车子在古代中国被作为象征符号而畸形膨胀(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过度")的"车服制度"。我们知道,礼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等级、别贵贱、辨亲疏、明尊卑。要实现这些目的,彰显这些意指,就必须有外在的区别性标志物作为象征。而人类最能彰  相似文献   

4.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8):22-24
现在我要介绍一种比"指南车""和计里鼓车"更大、更重要的车——"花车"。"花车"的"花"指的是附加于车体上的外在装饰性成分。"花车"是笔者借用俗语来指非本质性、非实用性的一种"另类车"。这样说听起来好像成了一种纯粹  相似文献   

5.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2):20-22
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是儒生出身,上大(太)学时是个"贫困生",曾与一位同学合买一头毛驴(我们曾经讲过驴是最便宜的进口"发动机")用于出租来补贴费用(《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东观记》),可算是在校生搞"创业"最早的带头人了  相似文献   

6.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4):20-23
车文化对宏观文化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谈:一是"实作用力",一是"空作用力",也可以称之为"存在作用力"和"非存在作用力",或者还可以称为"‘有’作用力"和"‘无’作用力"、"明作用力"和"暗作用力"等。这些都是笔者杜撰的概念。为了简单方便起见,我们就使用  相似文献   

7.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09,(12):23-25
车战的道德性 “礼”作为社会规范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节制、克制。为人要有克制,处事要有节制,不可过分,适可而止,适宜恰当。这也就是“义”,“义者宜也”。这也是无过不及的“中庸”精神。(《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韩厥之所以不追郑成公,除了有违君臣之礼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样的“非礼”举动不可以再次重复,  相似文献   

8.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4):18-20
唐代是公认的盛世,按理来说,"卤簿"应该比前有更大的发展,至少也要赶上汉晋水平才是。然而事实却不。虽然天子车舆也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耕根车、安车、四望车……并供服乘"之制(见《旧唐书.舆服志》)。  相似文献   

9.
车战与非车战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商业伦理以及战争伦理所发生的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这方面至今还没有人对之做出过深入、全面的探讨。笔者不惜破"零度风格"之自律,痛揭其间的隐秘关系,将成名竖子绳之笔法,为天下英雄长出一气。后车战时代反贵族精神的普遍兴起经过战国时代贵族的下战车与下政坛的去贵族化风潮摧折,贵族精神屈居下风,到了战国末期,几于荡然无存;而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等级分明的礼制社会。礼是贵族社会的产物,它的核心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包括风俗习惯、行政律令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等。在这种社会中,礼文化渗透于各个领域,贯彻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物质文化中去。作为“行”的主要部分,车这种战略性物资自然体现了礼制的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6):18-21
在"卤簿"的车队中,有两种特别的车子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那就是"指南车"与"记里鼓车"。"指南车"也叫"司南车"。《晋书·舆服志》曰:"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相似文献   

12.
"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车到哪里都必须有路。不能开动的车从实质上说不能算是车,而要开动就必须上路。因此,无论从功能还是结构上说,路都是概念和现实的车的必然组成部分。鲁迅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长期被当作至理名言,但是用在车道上则有些不对了。车道可不是人行小路,可以"走"出来的。它要求一定的宽度、长度、坡度、弯度,不可能单凭人走路自  相似文献   

13.
让我们搭乘古人的战车从诗的王国开进历史的战场,去看看刀光剑影的历史剧吧。古今中外,车与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极其密切。但中国古代尤其是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千多年中,车在军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具  相似文献   

14.
车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广泛的功能,这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错纷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了解。《诗经》产生的年代恰好是中国古代车文化的发展繁荣兴盛期——商末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二者的重迭意味着什么,由于篇幅现在在这里很难说清楚,但是这二者肯定有某种必然的关系。可以指出的是,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诗》的兴起,《诗》也反映了繁荣的车文化。  相似文献   

15.
第二,射频电磁场的度量 严格来讲,它的度量应该分为中、短波;超短波和微波辐射的度量。 对于中、短波和超短波,其辐射强度分别用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表示。对于微波,其辐射强度则用能量通量密度来表示。 (一)电场强度 一般电场强度用E来表示,单位为伏/米。 电场能对电荷作用,这是电场的一种重要属性,对电荷作用的力是这种属性的具体表现。所以,电场强度的定义是:单位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到的电场作用力。实际上,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荷运动的过程,也就是电场对电荷作用的过程。场强度在数量上等于一公尺有效高度的接收天线上所感应的电压。 …  相似文献   

16.
上文说过,车战的灵魂是车士。车士这个概念是指古代战车上的战斗人员:车左(弓箭手,同时也是一车之尊位)、御者(驾驶员)和车右(护卫斗士,又称骖乘)。《汉书·文帝纪》骖乘注曰: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其余则曰骖  相似文献   

17.
从上面对车轮和动力系统的考察,已经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中国车子是在开倒车了。关于道路,就不必重提前面路文化一章已透露的每况愈下的道路情形了,只要补充两条资料,就可以看出所谓康乾盛世的满清时代中国天下有道的情形了。《独秀文存·答常乃惠》引吴稚晖先生的一段话:成周三代曾隆,汉唐之治曾盛,所谓满清康熙乾隆朝曾极治者,而其所留遗人间之幸福,即以洛阳长安北  相似文献   

18.
上文说过,车战的灵魂是“车士”。“车士”这个概念是指古代战车上的战斗人员:车左(弓箭手,同时也是一车之尊位)、御者(驾驶员)和车右(护卫斗士,又称骖乘)。做书·文帝纪胪骖乘”注曰:“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之右,以各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安全与健康》2012,(21):48-49
现代污染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好在大自然中也有天然的"清道夫"。比如,海带素有"海中蔬菜"之称,它含有大量的碘,被誉为"碘的仓库",能抑制免疫细胞凋亡,从而对辐射引起的免疫功能损伤起保护作用。小米中色氨酸含量较高,有镇静安眠作用。在噪声环境中,多吃小米可以减少噪声的损害、提高听力、预防听觉器官损伤。猪血中的蛋白经胃  相似文献   

20.
<正>车与政治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外交活动、政变、政治流亡与政治学说上。古代特别是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外事活动非常频繁。诸凡国君新即位、两国修好、邀约、贺庆、告请、问疾、弔灾、恤祸、弔丧、送葬、交涉、调解等,皆需派遣使节处理,往返都要乘车。古代无今日的常住大使和常设外交机构,所以国际间的外交事务,均由外交人员随时随事前往解决,有时甚至是国君亲自出马;最常见的就是朝聘会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