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北地区干旱指数的确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建立了华北地区于旱指数计算公式,并对华北地区1997年的干旱和历年于温期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试验表明该指数能运用于干旱监测业务。 相似文献
2.
40年来本溪地区的旱涝变化特征及其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本溪地区40年(1961-2000年)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对大气和农业两方面的干旱,采用降水Z指数变化方法和彭曼综合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旱涝变化规律,探讨了相关的旱涝评估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3.
华北异常初终霜冻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利用1953 ̄1990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并以≤0℃作为霜冻指标,定量地确定出现异常霜冻判别标准,研究了华北地区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初、终霜冻发生频率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其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主要周期有2年、6年和8 ̄12年等;当初,终霜冻出现异常后,其均值持续时间,分别为1.0 ̄3.4天和1.0 ̄1.3天;初、终霜冻波动位相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作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利用风险分析进行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方法。根据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的特点,确定了小麦各发育阶段在有限灌溉条件下的干旱指标及发生概率。利用FAO产量与水分关系模型,计算出干旱引起的减产率,并综合考虑当地抗灾性能和承灾体密度,得到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干旱风险度,进行分级定量评估。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春旱趋势及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西省53个气象站1956—2005年的春季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春季大气干旱指数序列,分析了山西省春季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春季明显向干旱化发展;在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中,气温的升高对干旱化的作用更大;春季干旱化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对这种形势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8年黑龙江省61个站冬季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正距平超过1倍标准差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事件进行了判断,并按照0.3个标准差将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在58年间冬季共发生35次异常暖气候事件,累计天数270 d。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1961-1986年和2009-2018年为低发期、1987-2008年为高发期。71.4%的异常暖事件发生在1986年后,说明异常暖事件的频繁发生对1980年代中后期该省冬季气温显著升高有直接贡献。1961-2018年该省冬季发生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别为9次、10次、16次。研究月尺度同期环流指数异常与黑龙江省异常暖气候事件的关系,发现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小、极涡强度异常偏强、东亚槽强度异常偏弱和北极涛动异常正位相与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为今后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负距平超过1倍标准差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冬季异常冷气候事件进行了判断。经普查,黑龙江省1961-2018年冬季共发生52次异常冷气候事件,累计天数427 d。1961-1986年为高发期,平均年发生1.35次,次均天数为8.7 d;1987-2008年为低发期,平均年发生0.32次,次均天数为9d;2009-2018年为较高发生期,平均年发生1次,次均天数为5.9 d。在异常冷气候事件低发期,发生次数较少,但每次事件持续时间更长。最近10年异常冷气候事件发生较多,但每次持续时间较短。以0.3个标准差作为等级划分标准,1961-2018年该省冬季发生一级、二级、三级异常冷气候事件分别为13次、17次、22次,其中一级多发生在1986年前。为了揭示异常冷气候事件发生的天气气候机制,分析了该事件与月尺度同期环流指数异常的对应关系。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大、极涡强度异常偏强、东亚槽位置异常偏西和AO异常负位相与异常冷气候事件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12月、1月的北半球极涡面积,12月东亚槽位置,1、2月东亚槽强度和2月AO,为研究该省异常冷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农业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陕西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以缺水率划分干旱标准,评价陕西各季农业干旱状况,并对1949~1990年共42a粮食产量序列进行滑动平均模拟,以粮食减产百分率评估全省干旱灾害等级,得出干旱损失评估模式,使陕西干旱灾害的评估由定性到定量,为其它灾害的定量评估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10.
近半世纪华北干旱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首先 ,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湿指数 ,该指数的主要特点是它是相对于一地的水份需要量而言的 ,并且针对干旱的特点 ,考虑了前期降水对近期干旱现象的贡献。利用该指数 ,对我国华北近几十年来的干湿变化进行了讨论 ,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 ,华北的干旱化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其次 ,对华北干旱化的季节结构和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最后 ,讨论了近年来华北的连续干旱现象 ,指出近两年来的连续干旱是近 5 0年来最为严重的 ,并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显的结束趋势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1978—1994年分省农业旱灾灾情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1978~1994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旱灾受灾面积及播种面积的资料,以旱灾受灾率(即旱灾受灾面积与播种面积之比)作为刻划旱灾灾情的指标。对标准化的旱灾受灾率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发现前五个典型场方差贡献达70.7%,可以概括我国旱灾灾情的空间分布主要类型。其中,前三个典型场的正负区域分界线的大体位置分别为长城一线、秦淮线和江南丘陵北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北京等华北中部5站1956至1985年旱涝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区域性旱涝主要是在海洋和局地土壤热状况异常作用下产生的.对华北中部而言,冬季黑潮海温与局地地温变化是引起汛期旱涝变异最重要的原因.前期下垫面热源异常对后期旱涝影响往往是通过累积的异常加热造成环流形势和系统的异常而实现的.海温与地温影响降水的机制不同,前者的影响是大尺度的,而后者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当海温异常造成的大尺度环流变化与局地热状况都有利于降水时.洪涝更容易发生,反之易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晋冀鲁豫地区近500年来的干旱和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讨论了农业抗旱对策制定所需考虑的降水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重旱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农业重旱省区与气象干旱区不相吻合,雨水较丰的湖南、湖北两省单位耕地面积的多年平均受旱程度亦很严重。解放以来我国一半以上受旱面积发生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7省重旱区。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农业旱灾系统及农业旱灾灾情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试图解决当前有关干旱(旱灾)指标的片面性,本文提出了农业旱灾系统(ADS),并设计了描述农业旱灾灾情的模型:E=k*M*H*A。农业旱灾系统由气象干旱(M)、水利抗旱(H)、农业承旱(A)及农业旱灾灾情(E)等四个要素组成。每一要素均由若干区域性指标进行刻划。在分析陕西省农业旱灾特点的同时,建立了陕西省农业旱灾系统的框架,并利用各种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农业旱灾灾情。分析结果表明,由该模型计算的陕西省各县级单位的农业旱灾灾情和几十年来的实际资料是相吻合的,模型是可靠的。而且,通过模型和实际情况的对比,能够为研究农业旱灾灾情形成机制提供更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16.
17.
强火山爆发与我国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1470~1990年旱涝型和旱涝等级指数资料,研究了15世纪以来世界8个区域强火山爆发与我国华北旱涝的统计关系,发现火山爆发后1~2a内华北地区夏季以偏旱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