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化学混凝-SBR法处理肉类加工工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国内外处理肉类加工工业废水的现状 ,采取了先混凝后生化的处理方法。在实验中确定了最佳混凝剂及最佳工艺条件。实验表明此方法处理肉类加工工业废水 ,经济实用 ,可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针对印染废水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不易后续生化处理的情况,采用以电化学技术为主体的处理方法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降低废水中的COD值,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B/C),为后续的生化处理创造条件,得到电化学技术预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用多硫化物处理高浓度含氰电镀废水的同时,亦可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其方法操作简便。本文对实际应用中所需的工艺条件、反应产物硫氰化物的去向、残余多硫化物的处理、多硫化物的合成、反应热效应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盐析-树脂吸附法处理对羟基苯海因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盐析-树脂NDA-99双柱串联吸附组合工艺处理对羟基苯海因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高浓度含酚废水。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盐析参数及树脂吸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该废水进行处理,挥发酚浓度降至10mg/L以下,去除率接近100%;COD降至400mg/L以下,去除率达90%以上。该工艺简单实用,可望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用8种无机絮凝剂对实验室废水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以碱式氯化铝和硫酸亚铁并用为絮凝剂,对废水的絮凝沉淀处理进行了工艺条件试验。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小型试验。结果表明,用化学絮凝法处理实验室废水,对COD_■、BOD_5、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的去除,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2,4D异辛脂原药生产中产生的工艺废水化学需氧量和异辛脂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大。废水日产量和排放量相对较少,排放周期短、气温低等特性,研究废水在较短周期内,克服低气温条件,以一套处理工艺,采用多种方法协同作用,使多组分污染物经处理后都能够实现达标排放。通过实验室研究,确定化学絮凝、活性炭吸附铁炭等多种技术方法应用于同一废水中对多组分污染物处理时的最佳药剂的投放量和最佳停留时间。并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了处理效果的相关性,制定了铁-炭还原-混凝-MPAC处理工艺,并使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废水处理中,取得了预期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PCB络合废水络合铜浓度高、COD难达标、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在研究铜对铁碳微电解和Fenton氧化的催化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催化铁内电解-Fenton催化氧化联合自催化氧化还原技术对PCB络合废水进行处理,并通过混凝实验进一步去除废水中污染物。零价铁可置换出络合铜中的铜,单质铜与零价铁可形成Fe-Cu催化还原体系,对Fenton氧化也具有催化作用,可有效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工艺最佳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催化铁内电解最佳工艺条件为:p H=2,反应时间为60 min,铁屑投加量为5 g/L;Fenton催化氧化最佳工艺条件为:p H=3,反应时间为60 min,H2O2投加量为15 m L/L;混凝实验PAM最佳投加量为10 mg/L。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COD和总铜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4.5%和98.8%,B/C由0.12提高到0.32,废水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提高,为后续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外各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工艺,原理作了介绍,还对其适应条件,优缺点,功效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结合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现状,提出了治理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厌氧生物法,同时还阐明了推行清洁生产工艺防治水污染这一最佳条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处理导弹氧化剂废水的方法和工艺 ,用碱中和酸、尿素除NO- 2 、絮凝沉淀法除F- 和PO3- 4 ,探索了最佳处理条件 ,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凝以及过氧化氢光催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研究分析了硫酸铁混凝体系以及过氧化氢光催化体系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硫酸铁混凝降解制药废水的实验中,pH是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混凝剂的加入具有脱稳作用.PAM具有助凝作用.在混凝实验中降解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7,10mg/L的硫酸铁投加量为0.6mL,1mg/L的PAM投加量为2mL,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70%,SS去除率可达到90%.而经过氧化氢光催化处理混凝后的制药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光催化方式选定为曝气,反应温度控制在20℃~30℃间,1%的过氧化氢投加量为9mL,pH值为4,反应时间为3h,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96%.  相似文献   

11.
印染废水中退浆、煮炼、漂白高浓度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和难生化降解等特点,经铁炭微电解工艺处理后,不仅能有效的去除COD、色度,还能将B/C比大大提高,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效果的提高。本文针对微电解处理印染高浓度退煮漂桨废水来研究影响其处理工艺条件的相关参数:进水的p H值、铁炭质量比、反应时间。寻找微电解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微波协同活性炭催化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采用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结果表明微波催化氧化工艺对苯酚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活性炭吸附与单纯微波辐射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微波处理的最佳条件:活性炭用量1.0 g,微波功率600 W,微波时间3 min。在该条件下,选用2号活性炭对苯酚浓度为600 mg/L的模拟水样进行处理,含酚废水中的酚去除率达到67.79%。  相似文献   

13.
酸化油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解废水有机物含量高且具有强酸性,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对酸化油水解废水处理工艺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酸化油水解废水脱酸处理的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了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pH值为10,搅拌时间为15 min,温度为30℃是脱酸处理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庞胜华  刘德明 《环境科技》2006,19(1):14-15,18
研究PVA复合载体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工艺条件,活性微生物为经抗生素废水以10%浓度增幅驯化75d后的活性污泥。结果表明:进水ρ(CODα)为2000mg/L、曝气为20h、温度在10-45℃、pH值7—10、固定化颗粒与废水比例1:4是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抗生素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CODCr去除率可迭80.57%。  相似文献   

15.
Fenton法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Fenton法处理染发废水,试验研究了影响CODcr去除率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pH为4.0、FeSO_4·7H_2O用量为2.05g/L、30%H_2O_2用量为12.2ml/L,在此条件下废水的CODcr去除率可达87.5%。  相似文献   

16.
粉煤灰铁屑组合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提出采用粉煤灰和铁屑组合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该方法以电化学作用为主 ,兼有还原、物理吸附和混凝等多种机制。试验研究了实际应用的最佳条件 ,结果表明 ,处理后印染废水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 77%和 95 %。  相似文献   

17.
染料废水的内电解脱色处理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铁屑内电解法对5大类11种模拟染料废水和印染废水进行了内电解混凝处理,得出了内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探讨了脱色机理,并在实际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得到有效应用。研究表明,对中等色度和浓度的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率均在77%以上,在实际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采用混凝和内电解联合处理工艺,脱色率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8.
X591200703677絮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钚废水/赵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29(2).-113~117环图O-16为了有效地应用絮凝沉淀与中空纤维膜微滤(CMF)组合工艺处理低放射性的含钚废水,对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关键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硫酸亚铁的最佳加入量为ρ(Fe2 )=35~60mg/L,出水pH控制在6.5~9.0,钚去除率大于99.9%.同时还对含U,Am的Pu废水处理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处理含铀、钚、镅的混合废水的实验工艺流程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MF工艺处理含铀、钚、镅…  相似文献   

19.
交联壳聚糖吸附剂的制备及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了交联壳聚糖吸附剂各成分的最优配比及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按最优配比制得的交联壳聚糖吸附剂处理总铬废水,在pH值3.5~4.5,接触时间8h,可使浓度为13.2mg/L的含铬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20.
Fenton-混凝法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将Fenton氧化与混凝联用处理造纸废水,确定了氧化的最佳条件:pH范围、H2O2的最佳用量以及与催化剂FeSO4的最佳投加比。探讨了氧化对混凝的促进作用,并将联用工艺与单独絮凝工艺的絮凝剂的用量、处理效果加以比较,得到了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