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联合国在刚刚发表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中警告说,现在要制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阶段问题已经为时太晚,报告中说,目前全世界数以千计的物种已经遭到破坏,亚洲和非洲今后25年水源短缺甚至会引发战争。联合国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报告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太平洋能源协作会议在日本召开,会期二天。会议对2000年石油供需紧缺和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在①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②促进原子能的开发作为石油的  相似文献   

3.
从人均和国别责任的角度,探讨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地区不均衡性及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在理想状态下,分两种发展情景对未来世界能源消费量进行了预估。计算了未来不同情境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的热值与功率,并与引起地表气候变化的太阳辐射变化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境下,未来世界能源消费均会继续增长;在未来几十年人类一次能源消费释热引起的辐射强迫将逐渐超过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在十年尺度的变化量;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前提下,仅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无法降低能源消费对大气的直接加热作用。  相似文献   

4.
1 防止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性的科学证据导致了公众对此问题的日益关心。1990年,一系列国际会议发出了缔结一个全球条约来对付这一问题的紧急呼吁。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不久,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此后,有更多的国家签署,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批准。公约于1994年生效。自公约生效以来,已召开过四次缔约国大会,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过讨论和磋商。其中第三次缔约国大…  相似文献   

5.
植树造林已普遍作为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对策之一,其主导思想是利用森林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目前很少人注意到缓解全球变暖的另一种途径,即从森林生物量中获取替代矿物燃料的生物能源。  相似文献   

6.
环境气象学     
X16 200502546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瞿忠琼…(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四川环境/四川省环科院.-2004,23(5).-72-75 环图X-96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  相似文献   

7.
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61.91×108~121.33×108tce;1870-2050 年,中国人均累计能耗最佳分布区间为207~294 tce,只相当于1870-2012 年美国人均累计能耗的46%、德国的56%、英国的57%.② 文献梳理表明,当前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峰值的各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在62×108~79×108tce,而峰值年份则出现在2035-2045 年,论文认为除美国、英国和德国情景将有峰值出现外,其他情景尚不可能出现峰值;③ 法国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于2040 年左右出现;日本、韩国以及基准情景预测显示,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到2%左右的低速增长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采用法国、日本、韩国情景较为合理,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人均能耗尤其人均累计能耗处于较低水平,过早乐观承诺能源消费峰值,易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被动;从中国国情出发,需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能源消耗空间;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1.引言对电力事业而言,全球环境问题是和通常的环境问题有着本质不同的新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更是过去从未考虑过的新课题。本文将在全球环境问题中,针对与电力事业关系密切的全球变暖及酸雨问题,介绍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杨秀 《世界环境》2014,(6):39-41
<正>近年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从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到2013年排放超过了第二、三位的美欧排放之和,占全球总量的29%。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高约1/5,但二氧化碳排放接近美国的2倍。从能源结构看,我国2012年的煤炭消费是美国的4.3倍,石油不到美国的3/5,天然气消费不到美国的1/5,造成我国的能源碳强度比美国高1/4。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碳强度比英国、德国高1/4,是法国的2倍。  相似文献   

10.
1.引言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是当前自然科学和政治生活的中心课题之一。从1958年起在夏威夷摩纳罗阿进行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每年增加1~1.5ppm。根据此增加量和化石燃料消费量增加曲线及未来能源使用情况,预计到21世纪中叶,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将使地表平均气温增加1.5~4.5℃。  相似文献   

11.
1992年联合国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采取了十条对策和措施,其中包括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位居世界第三位。尽管如此,我国的用电水平还很低,人均年用电量约750千瓦时,居世界  相似文献   

12.
国外动态     
联合国报告预计全球变暖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撰写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100年,温室气体将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1~3.5℃,海平面升高15~95cm。 此项气候变化可能按不同的方式影响所有国家。世界的农业总产量可以保持不变,但各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变化甚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已趋不稳定,产量可能会下降,从而增加饥荒的危险。现有的1/3~1/2高山冰川可能会消失。 但是,温室气体的大量削减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能缓解若干此类影响。该报告宣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可在不花费资金的同时获取10%~30%能源效益。 凌佳 译自《C&EN》Vol.73,No.44,P.12(1995)  相似文献   

13.
根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安徽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安徽省能源消费由2000年的4878.82万t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8895.90万t标准煤,平均年增长率为6.9%,其中第二产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均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9%以上;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由2000年的4107.48万t增长到2009年的8536.12万t,其中在各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中原煤的碳排放量最大,占总碳排放量的77%8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低于全国平均碳排放强度,但高于全球和美国;碳排放的因素分析得出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呈现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本国能源和环境产生直接作用,还对贸易伙伴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造成间接影响。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将有助于从全球维度上理解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准确界定中国在节能减排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基于33个国家G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冲击下,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小幅上升,并在2年后达到最大,但长期趋近于0;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表现为正向响应,而印度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显示上升和下降,体现出两者在外部冲击下具有异质响应特征。与中国相比,美国经济增长冲击将大幅提高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其影响程度大约为中国的6倍,可见美国在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国际传导渠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13(4):38-38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2006年10月26日宣布,启动《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联合国执行机制”,以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上态度几经反复。虽然日本已经实施了全国范围内的碳税措施,并在国家层面实验了多种机构牵头的碳排放交易和碳抵消项目体系,但其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启动却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的夭折而终止。地方是日本碳排放交易制度开花结果的亮点,东京都作为日本最大都会,首开以城市楼宇与商务机构等产生间接排放的城市设施为碳市场管辖范围的交易体系,为全球碳排放交易制度实践提供了创新点。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16,(8)
正我国相继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排放超过了欧盟,煤炭等高能耗产品消费量均超过世界一半。可以说,中国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意义深远。谈及低碳就不能不说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这项关乎全球气候变化的协议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  相似文献   

18.
《沿海环境》2000,(9):18-18
日本正在为走向“循环型经济社会”做准备,使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 和大量废弃”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 和最少废弃”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社会”转变。 现代经济社会的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同步进行的恶性循环,目前已经达到 极限的程度。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举行了环境与 发展大会,提出要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本在六、七十年代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频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日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一 直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近年来,日本相继制…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就近30 a来我国物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与CO2排放变动关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②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低水平不平衡-平衡-较高水平不平衡"的变化规律;③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GDP脱钩弹性系数分布情况与物质生产部门CO2排放-GDP脱钩弹性系数分布情况相似,均表明目前我国物质生产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度趋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经济产出量逐渐提高,但我国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产出与能源消费的弱脱钩关系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强脱钩关系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论文针对研究结论,从物质生产部门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脱钩关系三个角度,提出调控未来物质生产部门能源消费的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68,自引:7,他引:61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上海市1994─2006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2.51 t/(104元)降到2006年的1.07 t/(104元). 通过比较2005年上海与全国以及主要经济大国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发现,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5%;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和全球水平,但比英国、德国、日本高;人均碳排放量为2.7 t/a,是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多,低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从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数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