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马尔柯夫过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我国北方典型草原模式地段之一的锡林河流域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两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的植被类型图衍生出草原植被退化图。在对草原退化图统一网格化后,计算各网格草原退化指数,并加以分级,确定不同草原退化等级之间转移概率,并应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防止草地退化的根本性措施,草原退化态势还将继续下去。以每个网格草原退化指数值为各网格草原退化状况划分依据,以3km×3km网格为统计单元,在流域总面积为10701km2情况下,预测结果是:2005年,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为3级的网格总面积是377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29%;4、5级网格面积之和为5427km2,达到流域总面积的50.71%。2025年,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为3级的网格面积总和是338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1.67%;4、5级网格面积之和为6406km2,达到流域总面积的59.86%。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地带的环境变化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性、定量研究,并进行沙漠和荒漠草原的改造利用试验,新疆环保所正在准噶尔盒地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三团场附近筹建准噶尔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对该地区的环境进行研究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干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是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但水资源紧缺。研究干旱区径流的形成与转化后可以得出:山区是径流的形成区。平原是径流散失区,水文的地带性规律非常显著。山区是地下水补给了地表水,成为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平原地表水通过各种渗漏途径补给了地下水,而平原在扇缘出露的泉水又成为平原河流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特点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斌  张艳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5):919-926
为评价干旱区绿洲新疆石河子垦区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5个属性构建了地下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筛选16个指标作为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制定了适合于干旱区绿洲的地下水生态安全等级与评价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了指标权重分配,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在不同安全等级的隶属函数,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内5个灌区的地下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石河子灌区、金安灌区和玛纳斯灌区对基本安全级别的隶属度最高,分别为32.2%、35.4%和27.5%,3个灌区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区域面积占垦区总面积的51.8%;②莫索湾灌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处于危机状态,相应的隶属度为27.2%,区域面积占垦区总面积的16.8%;③下野地灌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相应的隶属度为28.8%,区域面积占垦区总面积的31.4%.研究显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综合反映了该区域人类活动与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证明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干旱区绿洲地下水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共有土地1.30789亿(公里)~2。1964年耕地与牧场占土地总面积10%,1986年上升到11%;1964年草原占24%,1986年上升到25%;1964年森林面积占32%,1986年下降到31%;其它土地1964年占33%,1986年仍为33%左右。耕地与牧场占总面积比例以非洲最小,仅占5%,以欧洲最大,约占30%;草原占土地总面积以澳洲最大,约占57%,其次是非洲,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是干旱区城市实现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位于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的巴彦浩特为例进行干旱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在对巴彦浩特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及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巴彦浩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范围,并提出了实施巴彦浩特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及要求。  相似文献   

7.
地方传真     
《环境工作通讯》2011,(7):70-71
宁夏全力构建草原绿色生态屏障 宁夏禁牧封育工作会议日前在银川召开。宁夏自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内禁牧封育政策以来,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草原建设直接受益农户210万人,畜牧产值达到86亿元。宁夏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原366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2%。实施禁牧封育后,封育区内的牧草、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系统组成探讨内蒙古植物多样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最丰富、古老。地带性分异最复杂 地区。尤其西鄂多斯-东阿拉善,对欧亚干旱区植物区系的形成、保存以至繁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阔的草原生态系统是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及世界放牧畜牧业发源地这。我区生物种类不算十分丰富,但区系来源复杂上有联系广播、主体明显,特点突出,特有集中,效益巨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桑根达来地段1km2范围的详细调查,发现204种维管植物,35个群系。与同属典型草原地带相同地段乌力雅斯太草原,只有11个群系。沙地是最好的冬季牧场,是干旱区的地下水库。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沙漠和沙地目前比较稳定,不像是某些媒体所说的在强烈扩大。另外,沙漠和沙地不是沙尘源。因此,不得不审视我们对沙地和沙漠的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从国内来看,它是边缘,而从亚洲来看,它则是中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亚洲文明的复兴已势不可挡,中国正在走向繁荣,亚洲将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而亚洲的中心位置正是在中国的新疆。拥有2.6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明天会更  相似文献   

11.
"红军草地"的生态噩梦——若尔盖草地变迁7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红军所过的若尔盖草地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噩梦,一片片沙化的伤疤在绿色中蔓延.几十年来.沼泽已经难觅踪迹,300多个湖泊干涸了200多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草原沙化面积已达眼15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还在以每年以11.65%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及其范围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影响,以干燥度指数及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干旱区分布范围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缩小,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扩大. 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缩小并被干旱区所代替,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东、南部方向扩展,湿润区东北部和西部被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所代替. 极端干旱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负相关性,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布范围变化与全国年均气温增量呈正相关性.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除A1情景外,其他气候情景下半干旱区分布范围均随全国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湿润区分布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增加而减少,其他气候区范围随全国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 随着气候变化,我国荒漠化范围将增加,干旱胁迫总体上减弱.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面积巨大,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1/3,其草原生态环境不仅与国家生态安全紧密相连,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气候、环境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国际法视角出发,根据国际合作原则,依据《京都议定书》清洁能源机制,提出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一要依托联合国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更为广泛的环保合作项目;二要依托国际社会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和环境合作机构,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框架内,全面开展环境外交,寻求国际社会的多方合作;三要依托内蒙古绿色食品贸易,与环境大国展开国际合作;四要依托内蒙古绿色能源基地的建设,寻求国际合作,希望本文能对政府部门制定草原生态治理规划时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以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防风固沙类型的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以MODIS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法、一元线性趋势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等,对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较差,其中以察哈尔右翼中旗的植被覆盖度为最高,数值在30%~60%之间;乌拉特后旗植被覆盖度为最低,处于2.31%~8.89%之间.2000-201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以低等级(0~20%)和较低等级(20%~40%)为主,两等级面积占90%以上;处于高等级(60%~80%)和较高等级(80%~100%)水平的区域面积总和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62%.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由高等级向低等级的转化趋势明显,植被退化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4%,植被改善面积仅占1.63%,基本不变的区域占44.97%.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同期降水响应关系良好,大部分区域二者呈正相关;植被覆盖度与同期气温关系不明显,大部分区域二者呈负相关,说明降水是影响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盟草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珺  任鸿瑞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25-1133
净初级生产力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利用MOD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NPP)与气象资料,分析了2001—2010年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盟草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锡林郭勒盟草原实际净初级生产力(NPPA)介于41.32~362.27 g C·m-2·a-1,均值为150.78 g C·m-2·a-1,有较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由东向西逐渐减小,草甸草原最大,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小;2)锡林郭勒盟草原人类活动影响的净初级生产力(NPPH)介于-185.07~153.92 g C·m-2·a-1,均值为-34.80 g C·m-2·a-1,人类活动负作用占草原总面积的93.4%,人类活动正作用仅占6.6%;3)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盟草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由负作用向正作用转变,且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南北界线,南部表现为负作用增强,北部为正作用增强。研究可为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特征属性概念,构建了一套基于多准则判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边缘区界定方法。利用累积频率图和K_Means空间聚类法确定了城市边缘区界定标准,对广州市城市边缘区进行划分。实验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若干中心镇周围,随城市交通轴线发散分布,平均城市特征属性为0.292。边缘区总面积占广州总面积的46.73%,主要分布于番禺、白云、花都3个区,共占城市边缘区总面积的76.511%。海珠、荔湾的城市边缘区形状较为紧凑,紧凑度指数分别为4.127 2、3.472 5;白云、番禺、花都的城市边缘区形态较为破碎,紧凑度指数分别为7.847 2、7.199 3、7.525 5。  相似文献   

17.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是干旱区环境下人类活动显著的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抗生素抗性与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关系密切.研究荒漠绿洲环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下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评估干旱区土壤环境健康风险,促进绿洲农业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和高通量定量PCR技术对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开展了研究,旨在探究干旱区土壤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沙漠边缘到绿洲,荒漠沙生植物土壤、棉花地土壤、玉米地土壤、芦苇地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的种类和丰度显著增加,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密切,农田土壤是抗性基因的重要存储库;荒漠绿洲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显著相关,硫杆菌属(Thiobacillus)、沙漠细菌属(Pontibacter)、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耐盐微杆菌属(Salinimicrobium)、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是各类抗性基因重要的潜在携带者;干旱区土壤中重(类)金属元素和可移动基因元件,与微生物群落共同塑造了抗生...  相似文献   

18.
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5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从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和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角度对呼伦贝尔辉河草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和湖泊面积分别减少了7346和2731hm2,湿地和干涸湖面积分别增加了6877和2953 hm2.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湿地生态系统的斑块格局变化来看,1975~2006年间斑块密度增加了74.48个.hm-2,斑块连通度在100~300m的阈限值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0.069±0.03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水平以上的区域面积为323215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93.31%,生态系统较差和恶劣区的面积为23177 hm2,占总面积的6.69%.研究区的总生态价值盈余为8.8×107元,其盈余主要来源于草原向湿地的转化、水体向湿地的转化及干涸湖向草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细致的景观格局时空刻画可以为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分析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以半干旱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轨迹识别为目标,基于Landsat影像构建了宁夏盐池县1988-2017年景观格局序列,识别景观组分、构型的演化轨迹。研究表明:(1)盐池县研究时段内植被整体增加,显著增加的景观占比为33.53%;裸土整体减少,显著减少的景观占比为35.78%。(2)四项景观构型指数显示,近年来盐池县景观斑块的边缘复杂程度有所加强,除植被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加外,其他景观类型的集聚程度相对稳定。(3)盐池县35.08%的像元发生变化,其中变化1次和2次的像元分别占比54.63%和28.60%,首末变化年份间隔为三年的像元占比12.39%。基于连续年份的半干旱区景观变化轨迹判定,可为生态恢复长期监测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0.
细致的景观格局时空刻画可以为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分析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以半干旱区县域景观格局变化轨迹识别为目标,基于Landsat影像构建了宁夏盐池县1988-2017年景观格局序列,识别景观组分、构型的演化轨迹。研究表明:(1)盐池县研究时段内植被整体增加,显著增加的景观占比为33.53%;裸土整体减少,显著减少的景观占比为35.78%。(2)四项景观构型指数显示,近年来盐池县景观斑块的边缘复杂程度有所加强,除植被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加外,其他景观类型的集聚程度相对稳定。(3)盐池县35.08%的像元发生变化,其中变化1次和2次的像元分别占比54.63%和28.60%,首末变化年份间隔为三年的像元占比12.39%。基于连续年份的半干旱区景观变化轨迹判定,可为生态恢复长期监测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