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邻避行动的现有研究通常更关注利益分配是否公正,补偿措施是否到位,政府是否失责等.然而,邻避行动的另一诱发因素来自于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基于这一视角,邻避事件中公众与政府的冲突问题被还原为管理问题,矛盾的纠结点被归纳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问题.通过运用参与式评价工具,对K市垃圾焚烧项目各阶段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邻避行动的成因与演变逻辑,制定了公众参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引发的环境邻避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而邻避补偿具有利益调节和再分配功能,成为缓解公众邻避情绪、削减邻避冲突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以环保基础设施为重点,研究邻避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国内开展邻避补偿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快建设邻避补偿政策体系;创新邻避补偿方式方法;将邻避补偿纳入项目决策环节;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正在环境事件频发的当今中国,民众对政府"命令-管制型"环境治理模式的质疑、对企业恶性争夺环境资源的无奈,以及自身对环境风险认知的匮乏,导致邻避运动数量的快速增长。作为"参与-回应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制度优化对于化邻避为邻喜、化冲突为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4.
对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邻避冲突主要表现在公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环评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和公众意见调查存在瑕疵等方面。政府、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理性对话公众,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积极优化高铁路线方案,在缓和冲突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该案件对于我国未来的环评公众参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强调环评信息公开的前提性、保障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政府在环境风险沟通中的管理理念转变,全面总结了公众参与的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的邻避效应的特征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运用公众参与来实现公民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环境保护三项具体的环境权益,从而化解邻避现象的模式,文章结合马鞍山市部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的环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邻避冲突现象的关注和研究较早,2015年刚被时任总统奥巴马否决的加拿大横加公司(Trans Canada Corp)"拱心石XL管道"(Keystone XL Pipeline)项目,是一起引发大规模邻避冲突的典型案例。本文介绍了"拱心石XL管道"项目的概况,分析了项目激起邻避冲突的原因,以及俄克拉荷马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对待"拱心石XL管道"项目上的迥异态度。据此得出对我国应对环境邻避冲突的法律启示:跨区域公共项目在央地层面应保持一致、从项目选址的地方立法寻求突破、加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示范项目建设及规范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7.
垃圾焚烧发电是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如何破解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冲突已成为当前政府生态环境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在行政法视阈下分析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冲突中的公众参与,试图探索垃圾焚烧项目邻避冲突治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风险感知是邻避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对北京市六里屯和高安屯两个垃圾处理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垃圾处理设施周边173个家庭的风险感知、公平认知、受偿意愿与邻避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居民认为垃圾处理场的存在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超过半数的居民有邻避行为倾向,居民的邻避行为倾向与风险感知有正相关关系,与公平认知和货币受偿意愿有负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宣传和沟通,避免风险认知片面夸大也是化解邻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形势严峻,一些地区因"邻避"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邻避"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加强"邻避"冲突化解,国际社会普遍将公众参与作为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将公众意见、利益诉求与政府公共事务相结合,增强"邻避"设施建设和推进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2014,(23):12
近年来,"邻避效应"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厦门到大连,再到什邡、启东、宁波等地,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已成为各地民众最大的心病,公众日益高涨的环境权利主张与地方政府发展上的失衡及治理上的滞后引发激烈冲突,严峻的现实表明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必须提高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新修  相似文献   

11.
邻避问题激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危险设施选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核设施则是邻避设施中负外部性等级较高的一类设施.通过分析各行业邻避问题的九因素分析框架引入核设施邻避问题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外核行业和值得借鉴的非核行业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了影响邻避问题的核心要素包括程序公正、企业与政府公众形象、行业污名化倾向和补偿不合理等方面内容.核设施运营单位应在这些方面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以减小邻避问题对核行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垃圾焚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公众的邻避心理,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建设常遭到反对和抵制。公众邻避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偏差、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企业信息遮蔽、环境监管不力等。文章分析表明严格标准、强化管理、适当补偿、信息公开和垃圾分类是化解垃圾焚烧邻避心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3.
"邻避效应"是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呈现常态化特征,缓解邻避效应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以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九峰垃圾焚烧厂为案例,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维度客观理性分析事件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并提出了缓解邻避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邻避行动,环境邻避事件呈多发之势。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主义或邻避效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冲突源和引爆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主体的环境责任覆盖不成系统。导致邻避现象的往往是一些"污染性设施",这些项目主体往往  相似文献   

15.
正从邻避的定义和近年在中国的多起邻避事件可以看出,邻避事件中公众往往更为针对的是拟建、新建项目,通过游行抗议以达到"闹停"的目的,那么一些已经落地建成、正在运行中的项目,是不是就"风平浪静"了呢?其实不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对某大型排污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对象涉及地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垃圾焚烧厂、化工厂等带有负面环境效应的项目引发了中国公众"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心理。由邻避心理所引发的群体性抗争事件在中国各大城市时有发生。这类抗争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对于环境权益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缺位。可喜的是,一种沟通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化解这类冲突。  相似文献   

17.
正垃圾焚烧、石化和涉核等公共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因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其立项、建设、运营等阶段,这类项目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投诉、聚集反对等意见表达,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营,成为易招致"邻避"的环境敏感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支持下,本文研究了在"邻避"困境中依法开展公众沟通的问  相似文献   

18.
正邻避项目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邻避现象"的原因是公共设施项目的环境负外部性导致的环境成本利益分配不均。从政府层面来看,邻避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城市公共利益与城市发展;从承担邻避项目建设的企业层面来看,邻避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对于邻避项目周边民众而言,民众的安居权以及对住宅周围的环境享有  相似文献   

19.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以提高环评的有效性,增强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完善.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还不十分成熟,进行公众参与的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文章提出我国公众参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力量薄弱、形式简单、规范滞后、影响有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增强信息沟通及沟通的有效性、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明确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军事工程由于其具有保密性强、性质特殊等特点,在这类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不开展公众参与。根据多年在军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公众参与的经验,在海军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了与民用项目环评中不同的公众参与形式,为军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