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文章在研究我国土壤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着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挑战。提出要解决我国耕地土壤和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施“藏粮于土”的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国土壤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内容是: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基本农田严格保护机制;开发土壤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种植制度;防治土壤污染,保障粮食安全;适度开荒复垦,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2.
土肥站的回顾与展望熊启中(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湛江524088)广东省土肥站始建于1963年,当时,广东省农业厅土肥局决定按地理气候带类型在全省各地区及行署建立首批土肥专业站,运用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成果,改造低产田,推广各种已经试验成功的土肥技术,为当...  相似文献   

3.
持续农业是关于建立资源、生态、地力、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制度的一种思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锐减、环境污染,制约着广东农业的持续发展.土壤学应围绕持续农业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应加强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耕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应开展土壤资源的动态变化研究,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培肥地力在广东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林碧珊(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广州510500)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是一种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目前已逐渐为各级领导所认识和重视,而且随着农业的升温,...  相似文献   

5.
土壤资源是人类的生存平台和粮食生产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数量均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数量,并且整体质量偏低、退化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之近年城市化的扩张,非农占用耕地大量增加,土壤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我国土壤资源领域的交流,推动对土壤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江英乡为例,阐明了广东石灰岩山区土壤资源的生态环境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提出了顺应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小气候优势、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外向型绿色企业以及保水保土等一系列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并在江英乡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为广东石灰岩山区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分子设计育种将产生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品种诞生,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迅速;(3)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新肥料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技术;(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如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更加关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和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和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和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1)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生产上,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和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刚性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越来越严峻;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与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相悖。在市场上,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将提出更高要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贸易自由化使农产品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2)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目标,2010年更下降到90.6%;我们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t,在现有政策下需求增长将高于生产增长,粮食自给率到2020年将下降到87%左右。(3)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面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挑战,我国急需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五大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为此,国家最近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多学科联合,能够在科技综合研究和集成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如果把以上五大科技领域联合起来,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发展上将能起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3.面向2020的农业科技战略选择: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含义: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生态高值农业研发内容:(1)提升"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理念与五大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2)建立生态高值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3)研发六大城市圈(如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十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长三角城市群郊区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华中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圈层模式,西南山地立体农业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南方亚热带特种农林果综合开发模式,滨海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农林果流域开发模式,黄淮海平原粮养加农业综合模式,东北平原粮食基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西北寒旱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北部漠境盐湖综合整理开发模式);(4)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加工产业化和综合产业化三大体系。最后在上述4个层次研发基础上,全面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1)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2)农产品加工技术;(3)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技术;(4)标准化生产技术;(5)高新农业技术。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建议:(1)将"生态高值农业"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的重大研发项目;(2)组织"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提出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项目规划,并通过院部将此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3)组织全院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全国的有关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农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何嘉文 《生态环境》2002,11(4):439-440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耕地是农业的基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有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实行连年种植一种经济作物,重化肥,轻土杂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土壤资源遭受破坏。如何保护好耕地,防止土壤退化,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东莞市从1984年冬开始,对全市所有耕地进行分类,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力监测点,进行地力跟踪,至今已有15年。经过15年的监测,发现合理的施肥和耕作制,有利于保护土壤…  相似文献   

9.
乳源县稻田地力状况与改造中低产田的建议项若驹,黄居甲,李少灵(乳源瑶族自治县农业局,乳源51270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政策的落实和技术的进步,我县粮食生产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总产增长21.7%,单产提高42.7%.但自1983年以来,我县耕地地...  相似文献   

10.
曾晓舵 《生态环境》2003,12(2):198-202
广东坡地赤红壤是广东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坡地赤红壤长期以来存在着利用不当和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其生产潜力的发挥。文章总结了坡地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退化状况,探讨了其生态环境重建的途径。认为坡地赤红壤之退化主要是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物理退化和养分退化。指出坡地赤红壤之生态环境重建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恢复与重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偏重于高利润农业项目,导致“三高”农业重点旁移的现象,阐述政府抓农业重点的必要住,指出其重点在于:(1)抓调查研究,抓政策;(2)抓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3)抓既带战略性而农民又力所不及和缺乏积极性的项目;(4)抓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而高利润的农业项目可由市场来调节.并从发展“三高’农业的需要以及当前出现的农民单施化肥的短期行为、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地力下降、丢荒弃耕的情况等方面阐述政府重点抓培肥地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任美锷 《生态环境》2003,12(4):521-522
红壤是我国最重要的热带亚热带土壤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东起东南沿海,西达云南高原,对全国农业生产与开发利用极为重要。南部的赤红壤和砖红壤地区是我国特种经济作物橡胶等的生产基地。因此,研究红壤的退化机理、提高红壤的肥力,并进一步研究红壤的物质循环,不但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环境化学》2012,31(11)
滴滴涕(DDT)曾作为有机氯农药被广泛应用,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鉴于DDT难降解性、广谱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很多国家已相继禁用,但其在环境和生物样品中仍被广泛检出,DDT污染已直接影响世界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施用改良剂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措施,前期研究集中于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对滨海盐碱地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作用机制缺乏研究。选用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探究其对盐碱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盐碱地垦殖区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河三角洲新垦殖小麦-玉米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农民常用施肥(CN)、猪粪有机肥(PCOF)、猪粪有机肥+低量石膏(PCOF-1)、猪粪有机肥+高量石膏(PCOF-2)共5个处理。通过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CK、CN处理相比,PCOF-1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占比(P<0.05),分别显著增加13.39%、22.69%,降低<0.053 mm粒径团聚体占比,分别显著降低39.05%、43.29%,PCOF-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GMD较CN、CK处理显著增加20%、16.42%。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全...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上海郊区粮食稳中求高,持续增产,达到低成本高收效,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合理的作物布局和先进的技术措施,建立一个适宜的能量转移和物质转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际农业食品网络(IAFN)是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高峰会议时为协调农业发展领域中与国际组织有关的活动而成立的.该网络只是一个讨论论坛,其中与会者可以确认他们的共同关注和分享各种思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广玲  吴斌  张宇清  吴秀芹 《生态环境》2010,19(5):1132-1137
以盐池北部风沙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典型相关分析,提取沙区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方面。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种植业、林业、牧业产值与粮食总产量是衡量研究区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耕地、林地、居民点、沙地组成对其影响显著;(3)人口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农村社会发展、劳动力就业情况,受林地和沙地组成影响较大;(4)林地和沙地组成对地区农业结构,尤其是林业产值比重影响较大。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提供依据,目的是促进沙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林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温室气体排放与中国粮食生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中国用占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粮食生产已经基本满足了现有人口的需求。但是,生产粮食会向大气释放大最的温室气体。面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在粮食生产中,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及减少N2O和CH4的排放,直接关系着中国粮食生产的未来发展。文章分析全球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粮食生产的作用和意义;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和中国农业生产数据库,估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动态和N2O排放;通过情景分析(Scenario),预测在不同方案下,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和N2O的排放量;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节水灌溉和作物产量的关系,多角度探讨了地节水灌溉、地上节水灌溉、地下节水灌溉三种不同形式,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旱作农业补充灌溉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可知节水灌溉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有效途径和粮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基株和无性系两个水平上,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仙湖苏铁种群在土壤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以及该种群对土壤资源的潜在利用能力,探讨该种群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为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资源轴上,无性系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基株种群;而且无性系种群比基株种群具有更大的潜在利用土壤资源的能力,说明无性繁殖可能是种群在日益恶化的生境中赖以生态的主要方式。当土壤有机质在3.348%~3.832%、全氮在0.164%~0.186%、速效磷在2.092~2.868mg/kg、速效钾含最在108.34~137.28mg/kg范围之间时,种群分布的个体数最多。因此,抑制周边生境恶化,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将有助于促进仙湖苏铁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