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日本地震前兆研究概况日本地震预报的研究和观测,最早只有大地测量、验潮、重力、地磁、地震活动、地形变等项目.日本地震预报第二个计划(1969-1973年),尤其是第三个计划(1974-1978年)期间,观测项目有很多增加(表1).地震观测分三类,即全国性观测、指定地区的强化观测和集中观测.在预报地震方面,又将地震前兆分为长期、中期和短临三个阶段,并以此把地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地震预报为例,应用攻关研究中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办法来定量分析地震预报的能力。同时,阐述了地震预报的某些科学问题,如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壳变动异常和地震异常,地震前兆的复杂性以及地震的混沌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当前地震预报面临困难的两种原因,以至对震源过程和前兆物理机理的认识只是定性的、肤浅的,必然是不确定的。根据近年来文献与资料的报导,提出现代地震学发展的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开展超深科学钻探研究,发展大动态宽频带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和建立地震预报实验场。为推进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提出在三个方面应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地震仪是如何记录地震的?各地震台测定的地震震级有时为什么不一致?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怎样划定的?为什么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水平如何?我国对地震预报发布有哪些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震预报对策,区别于通常地震预报之点是前者不仅要给出地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预测,还需对预测事件发生后果给城市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作出具体估计,导出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经济损失所谓震灾三要素,然后与短时间内虚报引起的损失相比较,作出是否预报的决策。这一推导过程称之为城市地震预报对策的P—I—D链。本文根据京、津、唐地区地震观测和研究的实践,试图给出天津这座大城市的P—I—D链。 P—I—D链的意义在于充分体现了地震社会学特点,从而使传统的纯自然科学的地震预报概念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6.
<正>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为了减轻地震灾害,日本政府从1965年起将地震预报研究正式作为国家事业列入计划,从此,气象厅、国土地理院、地质调查所、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以及与地震学研究有关的国立大学相继开展了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目前,日本地震预报研究重点是沿海沟发生的强烈地震。而对于内陆直下型地震作出预  相似文献   

7.
<正> 自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和国土厅1979年发布东海地区将发生8级大地震的意见和日本前首相大平于1979年8月7日下令这次大震的危险地区加强防灾措施预防和减轻未来东海大震震害之后,至今已二年多了。在此期间,日本地震预报研究比较活跃,又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研究性成果。东海大地震预报情况东海地区是否会发生8级大震这个问题,在日本地震界争论已久,直到1979年才取得  相似文献   

8.
董书香  李永明  亓玲 《防灾博览》2005,(6):28-28,30
近几年,日本许多机关都在公开地震观测数据,尤其是强震数据。除通过K—NET公开数据的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气象协会外,震灾预防悱会、建筑学会、关西地震观测研究协会以及10个电力共同研究等民间机构电都致力于此项研究。强震观测数据内容以自由地丛表面的为多。从抗震上程学和地震防灾角度来看,所哺的垂直台阵地震观测数据在增加,反映出人们对地基上地震波增幅的重要性队激的提高.但有荧建筑物的观测数据.除日本建筑学会根据兵库县南部地震进行收集、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日本在本世纪70 年代~90 年代初的三个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和日本政府在1995 年阪神大震后投巨资兴建海底地震监测网络的情况。并就上述内容的国际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未来海洋地震观测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正> 1984年12月3—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中日地震预报讨论会”。以高文学副局长为首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了这次讨论会。日本著名地震学家,如荻原尊礼、铃木次郎、力武常次、茂木清夫、松田时彦等也都参加了会议。中、日双方在讨论会上交流的报告,基本上反映了双方在地震预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水平。下面仅就日本代表的报告摘其要点,做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1.
聊古一井地下流体场源兆异常特征及震情预测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古一井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井孔条件和连续可靠的观测,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该井水化学组分的异常变化对其周围500 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具有良好的映震能力。在对聊古一井自1981-01投测以来观测到的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聊古一井水化学异常变化的场源兆特征及异常形成的物理力学机制和地震预报意义。利用上述研究结果,对聊古一井气体总量2003-05~2003-10出现的低值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震情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的研究和实践肯定是要继续搞下去,必须以地震预报的基础研究和经验预报并重的原则作为未来地震预报战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探索过程。面对地震预报水平低的事实,对其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提出,为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应该做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方面的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1949年,前苏联政府开始资助地震预报,于1953年在塔吉克加尔姆地区建立实验场,为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奠定基础。1956年,中国在12年科技长期规划中提出地震预测研究计划。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的发生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新篇章。接着是积累了海城地震预报经验的同时却未能对唐山地震做出短临预报,使人们认识到预报经验总是有局限性的,实现地震预报有其艰苦性。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地震事业更是长足进展,建立了现代化的观测台网和数据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近 70年的地震观测历程和技术进步作了简要回顾 ;总结了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展望了在江苏特定的地理条件下 ,即在第四系覆盖厚、海域地震多而布网均困难的情况下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和日、美、前苏联勘称是世界上地震预报研究的四大强国。但由于中外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和地震环境的不同,所以在地震预报探索的途径、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 地震预报的目的──报震减灾与科学研究 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目的很清楚,即报震减灾。从1966年开展地震预报以来,我们始终遵循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并作为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责任性任务。美、日等发达国家,是把工程抗震作为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办法,而地震预报只作为科学研究来进行的,不赋于实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为庆祝学会成立15周年,经该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定于1994年11月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会议主题包括7个方面,即: 1.当代地震科学的努力方向;2.地震预报;3.地震震源与地震波;4.地球内部构造;5.地震地质;6.地震观测与实践;7.工程地震。现征文工作已开始,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为  相似文献   

19.
<正>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广福同志编著的《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与检查》一书,最近已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部专著全书约26万字,共有五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章概述,主要阐述了在现代地震观测中,标定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地震观测系统的分段标定,对我国目前基准地震台上使用的电流计记录地震仪和笔绘记录地震仪的常数测定、分段标定、系统特  相似文献   

20.
笔者根据过去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及管理工作的经验,概括地分析阐述了过去地震预报中,尤其是短临预报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提出今后地震预报的战略问题应是由现有的资料积累,经验预报向科学规律方向探索转移,着重加强地震发生机制和孕震理论研究,以提高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