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纯SO2及燃煤电厂烟气作实验气,利用积分法固定床CFB方式进行了DS-Ⅰ型催化剂与活性炭催化性能的对比试验,对不同还进行了不同烟气温度、SO2浓度、湿度、烟气流速等工艺参数对DS-Ⅰ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试验。对不同催化剂进行优化组合,可在除尘器后直接脱硫、脱氮、其脱硫率达86%、脱氮率达68%。催化剂经再生,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纯SO2及燃煤电厂烟气作实验气,利用积分法固定床CFB方式进行了DS-Ⅰ型催化剂与活性炭催化性能的对比试验,对不同还进行了不同烟气温度、SO2浓度、湿度、烟气流速等工艺参数对DS-Ⅰ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试验。对不同催化剂进行优化组合,可在除尘器后直接脱硫、脱氮,其脱硫率达86%、脱氮率达68%。催化剂经再生,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
催化剂在工业废气脱氮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佩瑶  赵毅  宋立民  张艳 《化工环保》2004,24(Z1):157-160
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工业废气脱氮技术中催化剂应用方面的大量资料,对催化剂在锅炉烟气脱氮、烟气联合脱硫脱氮、汽车尾气脱氮等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原理、现状、发展趋势和主要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通过对各种催化剂的性能、最佳应用条件、价格等方面的分析、综合和比较,提出了未来催化剂研究工作的重点;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工业废气脱氮的可行方案,从而为工业废气脱氮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由燃煤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和NOx与日俱增,据统计,到1995年,我国SO2排放量达2730万t,超过欧洲和美国居世界首位。一些地区大气中高浓度的SO2和NOx对环境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1997年,我国政府提出2000年和2010年分阶段控制目标,为实现控制目标,今后几年燃煤电厂将大力开发应用SO2,NOx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干法烟气脱硫脱氮工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是重点发展的脱硫脱氮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海南炼化)催化裂化装置因渣油加氢装置(RDS)换催化剂导致原料油硫含量升高,为避免烟气SO2和外排水COD超标,进行了增强型RFS硫转移剂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当硫转移剂加注量占催化剂系统藏量的4%时,脱硫塔入口烟气SOx脱除率达65.6%,碱液消耗量减少53.4%,外排废水COD基本...  相似文献   

6.
湿式吸收法同时烟气脱硫脱氮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程琰 《化工环保》2006,26(3):209-212
同时烟气脱硫脱氮技术是燃煤烟气SO2和NOx污染控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系统地介绍了氧化吸收法、络合吸收法等能实现同时脱硫脱氮的吸收法烟气净化技术,分析了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集成、副产物利用、与现有脱硫装置的配套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燃料燃烧过程中不同的SO2/SO3转化率对选择性催化还原(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烟气脱硝的最低运行温度影响大,温度变化幅度为10~15℃。对燃烧高硫煤锅炉的SCR烟气脱硝,应控制更低的SO2/SO3转化率;对燃烧低硫煤锅炉的SCR烟气脱硝,通过适当提高SO2/SO3转化率,最大催化剂用量可减少一半、烟气阻力降低一半,可大幅降低SCR烟气脱硝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8.
旋转填充床中催化氧化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新型强化传质设备-旋转填充床中用Mn^2 催化氧化脱除烟气中SO2的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脱硫率可达99%,比传统设备的氧化脱硫率提高4%-69%。该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周玉新  刘建章  刘碧  伍沅 《化工环保》2007,27(6):506-509
以氨水为吸收剂,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中进行了燃煤烟气脱硫实验。考察了吸收液体积(L)与SO2体积(m^3)之比(液气比)、烟气中SO2浓度、烟气流速和氨与硫摩尔比对脱硫率的影响。在液气比为0.52L/m^3、氨与硫摩尔比为1.3、烟气流速为6.3m/s、烟气中SO2质量浓度为2800mg/m^3时,脱硫率达96.08%;建立了液气比、烟气中SO2质量浓度、烟气流速和氨与硫摩尔比与脱硫率的数学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烟气脱硫石膏催化还原为硫化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e-Ni复合催化剂,在温度650℃条件下即可将烟气脱硫石膏催化还原为硫化钙,还原率达95%以上。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加入量及还原气体含量因素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