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正邦 《四川环境》1990,9(1):31-36
当前,我国的造纸原料主要是木材和农田秸秆。原料中,木材占30%,秸秆(麦、稻草为主)占55—60%,其它占10—15%。大、中型骨干造纸企业,多以木材为原料;众多小纸厂,则以农田秸秆作原料。木材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支柱——森林,秸秆是农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对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开发利用现状、设备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秸秆的综合利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秸秆在一般人的眼中就是废弃物,而在淘金者的眼中却全身都是宝。在宿州市的田间地头就活跃着这样一群秸秆淘金者,他们深耕农业,在与秸秆的长期对话中,用智慧和汗水取得了秸秆变废为宝的真经。李雷:保护环境捡回另一半农业在秸秆综合利用圈子里,安徽立腾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雷是个网红式的人物。在他看来秸秆浑身都是宝,利用好秸秆便是保护环境,捡回另一半农业。  相似文献   

4.
《绿色视野》2014,(9):35-37
为做好秸秆禁烧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建设工作,笔者对夏收夏种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梳理总结,认为禁烧取得显著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金的有效投入,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新型农机具的使用,确保了“收得上来、种得下去”;三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确保了“有出路、有去处”。现就今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5.
《绿叶》2016,(7)
我国秸秆资源量大、分布面广、种类繁多,有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5种利用方式。总体上看,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部分成熟的技术有待推广;未被有效利用的秸秆仍占一定比重,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虽然国家和许多地方政府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出台了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项目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秸秆利用初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误区,利用重点不突出;缺乏系统设计,政策难以形成合力;秸秆收储运体系不畅;核心技术不成熟,已有技术有待推广等问题。因此,需要正确定位秸秆资源,引导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构建长效机制,加大秸秆工业化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提高秸秆利用规模化、工业化和环保水平。  相似文献   

6.
秸秆的创意     
正国家已经严厉禁止秸秆焚烧了,面对着庄稼地里以前一烧了之的秸秆,劳动农民也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创意。秸秆,通常指小卖、水稻、玉米、薯类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某乡镇为对象,开展了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秸秆利用状况、农民处理秸秆方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收集利用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不足25%,50%以上农户产生的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技术普及不到位、作物收种时间重叠、效益驱动不足、秸秆利用机制不健全是秸秆禁烧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从科技支撑、有效组织、政策引导、农机农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曾几何时,秸秆像瓦一样为人们遮风挡雨,像煤一样奉献热量。然而,近年来,秸秆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秸秆成了人们眼中没用的废物,其出路问题更成了人们纠结的一大痛点。秸秆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实践给出了答案,堵疏结合,以疏为主,走产业化之路,是破解秸秆禁烧困局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9.
<正>芳香疗枕、养生香包、土壤调理剂、花卉专用肥、烧烤炭、壁炉炭……博览会是观察科技、产品以及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窗口。6月5日至6日,以"发展秸秆产业,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这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秸秆产业盛宴中,秸秆犹如魔术一般,上演了七十二般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谁烧一分田,罚款一千元""谁点一把火,谁进派出所",层层包保,搞"人海战术"死看硬守,秸秆禁烧的宣传车毎10分钟一辆,路边的宣传条幅一幅连一幅形成上百公里的接力赛……这是不少地方经常复制上演的秸秆禁烧时的工作图谱。在这一年又一年的秸秆禁烧战中,摆在人们面前的同样一个问题就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路到底有多远,我们何时才能走出秸秆禁烧的困局。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你们好!每到"三秋"和"三夏"季节,农民为抢收、抢种,把剩余秸秆绝大部分在田间直接焚烧处理,这样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极易引发火灾事故,特别是在公路两侧焚烧秸秆,严重影响了机动车行驶的安全,交通事故频发,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现在,"三秋大忙"已经开始,各地纷纷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召开秸秆禁烧会议,因此,如何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题,是我们当务之急。据初步分析,农民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割机在收割时为方便作业,节约成本,往往留茬较高,不利于下一季的耕作;  相似文献   

12.
<正>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每年秸秆可收集利用量达4800万吨。为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日前,该省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秸秆还田利用、收储运销、产业增值、政策扶持四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秸秆禁烧是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安徽省作为水稻、小麦和油菜作物的主产地,每年的秸秆产量很大,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皖南山区,因气候、地理环境、作物品种和耕作习惯的差异,加之皖南山区规模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达不到规模、秸秆离田收储成本高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4.
<正>据环保部2015年10月18日通报,近两周在20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共86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个,污染防控形势严峻。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最多的省份为山东、河南、辽宁,均超过100个,火点强度最高的是辽宁、山西、山东。辽宁秸秆焚烧高峰期即将到来,10月下旬以后,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将陆续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我国东北地区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形势将更为严峻。那么,为什么农民要冒险焚烧秸秆?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发电是规模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一种方式。近年来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快速增加,在能源产出结构中占有一定份额。吉林省是粮食大省,随着近年来粮食生产种植面积增加,秸秆产出量随之增加。自2006年起,吉林省陆续立项建设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现装机容量约为201MW,年消耗秸秆约137万t,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对秸秆发电经济效益如何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断。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列示的方法测算了农作物秸秆剩余量,并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秸秆发电项目运行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省每年秸秆产出超过4300万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剩余量达到870多万t时,秸秆发电企业可实现自身盈利,并带来较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绿色视野》2008,(8):14-16
今年的秸秆禁烧工作既是一项行政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自今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加强秸秆禁烧的通知后,各地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秸秆"禁烧战",但事实上成效并不十分显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阜阳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史春、亳州市环保局邢化峰等人做了系统的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措施不健全,特别是秸秆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统一法律规范。文章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技术,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管理缺陷,列举了部分秸秆生态补偿的实例。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健全法律规范,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和随地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眼下正值农忙时节,秸秆禁烧又成了不少地方丰收后的烦恼。然而,对于宿州市灵璧县游集镇张桥村村民张万彬来说,却是一身轻松,因为,他家10亩地的秸秆都已经有了出路。"过去是烧,乌烟瘴气的。现在我们改卖给企业,一亩地秸秆能卖200多块钱。"张万彬高兴地说。秸秆不用焚烧还能卖钱。让张万彬心里觉得踏实的便是安徽立腾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  相似文献   

19.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新型农业栽培技术。本文对黄瓜温室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对比试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农产品品质、产量、上市时间、植物生长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大家都知道,秸秆、树木等埋进地层深处,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变化,形成了石油、天然气、煤炭。那么能不能利用先进技术,将如今"烫手山芋"的秸秆瞬间变成石油等能源呢?日前,记者跟随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实地走访获悉,一吨秸秆就能还你半吨燃油,还能研制成液化气,而"罐装秸秆液化气"即将面世。一吨秸秆半吨燃油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研究和推广循环经济的社会组织,多年来,为在安徽省和全国推行循环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安徽省人大原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