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安阳市七中把"和谐育人"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加以强化,在学校人文制度管理、打造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书香校园等方面融入"和谐"的理念,以此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作为全国和谐教学重点实验学校,安阳市七中实现了人与管理制度、人与课堂教学、人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和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秀,逐渐成为豫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的窗口学校。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逐步深化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环境保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论述和谐社会构建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途径,以便逐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环境》2007,(2):52-53
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历史的和谐成为内在追求。绿色名镇,以其独特的生态文明、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维护,能够形成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任守祯  简锦沂  单力 《环境》2005,(4):62-63
在荔湾.创建“绿色社区”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新风尚.而“绿色社区”也成为荔湾人和谐发展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大家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越来越强,但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界的保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要求,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紧缺、环保污染严重等形势越来越严峻,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和谐"所指,并不是单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还涵盖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学校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落实贯彻低碳环保理念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有助于我国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水和谐的博弈论研究框架及关键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人水和谐的概念及研究进展、博弈概念及博弈论主要内容,随后从博弈论的视野分析人水关系并提出人水博弈的概念和人水和谐的博弈特点;说明在人水和谐量化研究中引用博弈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水和谐博弈论研究框架,介绍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蔡永海  黄进 《环境保护》2013,(Z1):58-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13.
宝鸡市人水和谐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宝鸡市为例建立区域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在阐述人水和谐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宝鸡市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立统一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合作博弈思想,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可变模糊集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水系统和人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基础,采用协调性指数模型揭示两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由人水系统的信息熵得到人水复合系统的协调度,以此建立信息熵协调度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协调度;以人水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为基础,综合评价人水复合系统的和谐度。应用此模型对宝鸡市2001—2010 年的人水和谐程度进行评价,和谐度在0.631~0.833 之间。与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结果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文中模型有效可行,结果可靠。通过对宝鸡市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以期为人水和谐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种实用可操作的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本文全面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基础这一观念,并提出以人为核心城镇化建设中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2012,(15):2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色彩心理与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采用什么色彩更适宜,是一个交通安全文化与色彩设计和谐的问题。为防止或减少因交通色彩无秩序、不和谐、无标准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对交通、色彩、环境与人这一复杂系统当中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引起的感性及生理上的反应与交通色彩安全问题做了分析,阐述了色彩心理效应对交通安全文化的要求,提出了控制对策,为今后城市交通安全色彩设计提供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现代科技文明和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相适应,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农村社会状态。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农村具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组分,具有复杂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道德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唐艳 《环境》2004,(11):32-33
色彩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人类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赫尔姆霍茨的三色理论提出,人的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具有红色、绿色、蓝色感受器,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敏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它能使人产生轻与重、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与轻松等心理感受,直接操纵人们的知觉、情感。人对色彩的和谐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