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李稻葵 《绿叶》2010,(1):44-47
2010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调结构.走一条创新的绿色工业革命道路。面对贸易、资源与环境瓶颈.中央政府应从最高的政治层面重视绿色发展:绿色、环保、低碳是一场我们不能输的战争.即便损失一点增长速度.也应该在所不惜。如果我们能走出一条绿色的低耗能发展道路.中国政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被认可度就会大大提高。如果这条路子能走通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我想没有人敢再来怀疑中国的管理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标志发展与国际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宏 《环境教育》2008,(6):45-46
2008年6月中旬,第三批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已向社会公布。这是我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施行后的第三批“绿色清单”,再次引导企业坚定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如今,我国与欧亚众多国家开展了环境标志互认合作,为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此篇文章从环境标志发展与国际合作角度介绍了我国环境标志走向国际道路的发展史,侧面展现了我国企业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唐元 《绿叶》2010,(12):31-34
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继续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绿色发展战略是重要途径。环境资源约束、应对气侯变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需求是决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三重原因。12条措施建议,旨在促进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5.
观点     
《绿叶》2013,(11):117-118
城镇居住人口已然超过50%。中国的城镇化已从城乡分割的二元型社会进入到了城乡一体,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如今超过7.1亿人生活在中国的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镇聚集,城镇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江苏省铜山县围绕建设生态县目标,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认真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目前该县已形成“营造绿色环境、利用绿色资源、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氛围。1999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增长 12% ;工农业总产值 226亿元,增长20%左右,其中的大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占60%以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立足县情,确立绿色产业发展战略 铜山县是一个资源大县,也是江苏…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环境教育》2013,(9):10
"我也希望在座的企业、国外的企业在向中国中西部投资的时候,要注意保护那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绿色、低碳发展。走一条新路需要有新的理念,要有新的生产方式,也要有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绿叶》2005,(6)
“绿色中国企业论坛”在建设绿色中国的大潮中诞生了。中国正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转折时期,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探讨中华民族绿色崛起的道路,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神圣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0.
何建坤 《绿叶》2010,(12):48-51
中国面临的资源困境和减排压力,迫使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为此,我们需要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低碳的交通体系,低碳建筑模式和低碳社会的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最终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厉无畏 《绿叶》2010,(Z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要地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提炼了中国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指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构建绿色产业链、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和园区环境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四个重点领域。进而,本文对中国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进行了展望,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强基工程"引领下,强化园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园区绿色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加强园区分类指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优化,加强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期推动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和强基工程最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一.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与具体措施 从2001年底开始.学校就提出了“树立环境教育旗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乐群小学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方案》.并根据我校的特点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牛文元 《绿叶》2010,(12):22-25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登上新台阶的必然体现,也是发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必然选择。中国未来30年仍将是高速增长的30年,充分认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和提升,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瓶颈的整体构想。推动绿色制造,维系发展质量,实现发展公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小平 《绿叶》2012,(1):13-18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不仅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由此成为了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必然选择。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绿色转型的"魂"最终要落在企业这个"体"上,如何让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环境、环保与责任的承担者,需要企业转变风险意识,适应绿色发展的潮流,还需要政府强化服务、引导、扶持职能和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谈到中国的基 本国情和所面对的发展挑战时提出, 目前中国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不发 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 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 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 需要科学发展。 温总理的这个表述是非常准确 的。中国目前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发展 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 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持续建设“绿色中 国”,而要建设“绿色中国”,就要求 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燕华 《绿叶》2010,(12):52-55
绿色经济包括绿色技术、相关的政策以及商业运作模式等要素。绿色技术的储备需要开列详细的技术清单,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在政府政策制定和技术市场运行上创造条件,为技术的转移扫清障碍,奠定我们绿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万劲波  陈赛 《绿叶》2013,(8):24-30
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倒逼西部开发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善治关键环节较多,基于"战略目标-管理体制-制度安排-政策工具-能力建设"体系设计,重点阐述五方面:明确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构建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管理体制;促进环境政策与发展政策融合;建立土地利用协同治理模式;形成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已经提出和实施了许多方案,比如,大力支持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低能耗的家用电器等器具。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等,以减少大气保温气体的排放。但是,不少人担心,这些个体或群体所采取的措施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是否真正能够很快见效?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走下去,我们仍不能很快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另辟蹊径,走出另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环境教育》2012,(3):8-8
声音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决心。他还说: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