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西九江市水环境综合控制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水污染控制区’系统划分出发,计算九江水环境容量大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九江市污水排放标准和经济,技术与环境三位一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演化特征,理解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武汉城市水环境的承载基础,从水资源环境、水污染控制和社会经济承载3个子系统来构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结构熵权法和均方差决策法进行主客观联合赋权,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背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武汉城市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性较好,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值呈上升态势,具有较好的水环境承载基础;(2)水资源环境和水污染控制两个子系统在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力中贡献较大;(3)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水污染控制是提升武汉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未来控制城市生活污水、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武汉城市水环境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统计数据与调研数据的支持下,采取小流域划分与圩区划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德清县进行水环境空间评价单元划分。选用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重点企业污水排放量、农药化肥入河量、城镇与乡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等5个指标,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水污染负荷综合分析,并进行压力类型划分。尝试利用水环境功能区划及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既有成果对各空间评价单元进行水环境目标类型区划分,并将水环境目标类型与其水环境压力类型进行空间匹配分析,共划分为7种水环境胁迫类型区。此外,对各胁迫类型区的主要村域分布进行了识别。  相似文献   

4.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研究--以无锡城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环境已经成为整个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在对无锡城北地区水污染物负荷、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功能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和排水规划,统计分析出区域内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根据污水集中处理方案,计算出区域水污染物的削减量,然后运用河网水质模型,预测水污染物削减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以改善后水环境质量为本底值,以下游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功能为控制要求,反推该区域在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后所能接纳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科学计算得知区域水环境纳污能力为19.8 t/d,由此确定的经济规模有限,必将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扩大水环境纳污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建设无锡地区污水入江通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在ARCGIS90的环境中,完成了流域水系概化、水质评价,并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陆上汇流区的对应关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然后利用GIS技术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最后利用GIS的可视化表达进行辅助决策,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结合排污状况(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的分析,得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总量控制方案和对策措施。甬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实践表明,在规划过程中,GIS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为数据管理、空间图形表达和空间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在ARCGIS90的环境中,完成了流域水系概化、水质评价,并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陆上汇流区的对应关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然后利用GIS技术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最后利用GIS的可视化表达进行辅助决策,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结合排污状况(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的分析,得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总量控制方案和对策措施。甬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实践表明,在规划过程中,GIS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为数据管理、空间图形表达和空间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农田非点源污染带给我国水环境的污染负荷越来越大,现行的水资源保护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且明显缺位,难以对农田水环境污染进行定量化管理和控制。本文分析了建立农田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必要性,阐述了建立该标准应遵循的原则,构建了将农田管理与污染物排放相协调的农田水污染控制标准框架与体系,探索该标准在实践过程中的推行机制,为该标准制定和实施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湖泊水环境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合分析了太湖流域存在的的湖泊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全面恶化、洪涝灾害加剧、湖泊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破坏和底质污染严重。造成湖泊水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与流域地势平缓、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面沉降有关;人为因素如围垦、污水排入湖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湖泊淤积加剧了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湖泊水环境问题,提出湖泊水环境整治对策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流域污染源的控制;重视湖泊水环境的科学研究;加强湖泊水环境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因地制宜地实施湖泊水环境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9.
虽然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框架、方法体系基本成熟,但在编制过程中仍有一些编制难点和注意事项,笔者结合自己编制过的几个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总结在规划范围确定、污染源调查、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和分配等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非点源污染在东江河流水环境中的贡献比例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有限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定量非点源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对于水资源规划与水环境管理意义重大。文章将水文研究中径流自动分割的技术方法与非点源负荷估算的平均浓度法结合,尝试将一种水文研究中径流分割的新方法—滤波平滑最小值法应用在非点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贡献研究中,以期为在有限资料条件下估算河流非点源与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5年东江流域的CODMn主要来自于非点源污染,CODMn点源负荷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参考文献中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利用2000年至2005年同步水量水质监测月序列数据,应用滤波平滑最小值法与平均浓度法结合估算非点源与点源对于东江水环境的影响,具有可行性。在连续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日序列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估算非点源与点源污染的贡献,其方法和估算结果可应用在水资源规划与水环境保护规划中,为水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具体的数据资料说明了目前长江水资源已遭受污染的情况,分析了长江主要被污染的河段及其污染的特性,提出了治理长江污染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长江的策略: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紧密结合流域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和实施流域及重点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控制岸边污染;预测污染负荷并制订预防对策;加强监测以及时发现问题;开展水资源保护重大课题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跨世纪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综合分析评价了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态势与问题,城市水环境依然恶化,特别是城市内河道,湖泊水质多污染严重。城市大气污染仍是加重趋向,一些特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上升,城市酸雨依然严重。城市生态问题沉重,绿地不足,热岛加重,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沉重的生态环境赤字已深刻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二十一世纪,论证了长江流域城市发展战略,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唯一战略选择,而建设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各国河流面临的重要问题。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其在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As是重要的致癌重金属,也是长江水体重要污染物之一。沿长江从上游至下游取水样,对长江滨江水体As空间梯度变化进行研究,并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As浓度整体呈从上游至下游增加的趋势。与已有研究比较显示,长江As浓度呈减小趋势。但As在一些点位(如芜湖市、池州市、东至县、常州、无锡、崇明岛等地区点位)存在较大致癌风险,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水体温度、离子浓度可能是影响水体As毒性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水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环境、动力、过程五大支持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转1。其中环境支持系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目前长江流域的环境支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若不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持续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及其五大支持系统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对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长江流域环境支持系统面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水质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模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基于湖泊(水库)生态动力学模型原理,在对水体中磷元素预测的基础上,从营养盐含量、水深、流速、温度因素等与富营养化非线性映射关系出发,初步建立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一些初步结果;论述了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及其与水体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相互作用;建议三峡水库近期内应予以重视的一些重要水环境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茵河是欧洲的重要航道及沿岸国家的供水水源地,对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莱茵河及其沿岸地区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为代表,沿岸各国建立协作机制,整治污染,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经过数十年的治理过程,如今的莱茵河生机盎然、重现美丽。通过综合介绍莱茵河流域曾经经过的污染、治理、生态恢复过程,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行动,提出借鉴莱茵河治理模式与发展经验:(1)打造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平台,建立“长江保护委员会”;(2)加强流域整合管理,明确流域治理目标,制定“长江保护行动计划”;(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流域内各方利益;(4)积极鼓励政府、民众和企业参与,形成保护长江的共识与合力;(5)从源头治理污染,提升水质;(6)建立完整的全流域监测方案;(7)完善生态修复模式,以期对我国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莱茵河;流域管理;生态治理;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7.
长江江苏段主干断面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掌握长江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健康风险,选取长江江苏段5个主干断面,对其水环境中主要有机物、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硼进行了监测。利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主干断面和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评价的断面中,栖霞江段断面污染较严重,健康危害的风险相对较大,其次为姚港河口,这2个断面入江支流的污染贡献不容忽视。水中54种有机污染物、7种重金属和元素硼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为130×10-14~253×10-6/a,风险较大的(>10×10-9)有苯并[a]芘、镉、铬、钒和PCB52。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仅为255×10-6/a,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 )。总体来看,长江江苏段主干断面水体中62种污染物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年风险度目前还处于很低水平,但风险较大的污染物的环境来源及相应的污染控制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沿线河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实现科学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流域内水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对影响流域生态系统的有关因素,包括水、土、生物及相关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处理好长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将成为未来20年长江流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上海地区汞污染的现状:以黄浦江为主的水体汞平均含量明显偏高;江水和沉积物中总汞的沿江分布特征与两岸工农业布局相一致,从上游到下游具有低-高-低的波状起伏特征,下游江段汞含量较上游高。沉积物中含汞高的地点都在高水汞点的下游,与河流沉积的动力学规律一致,黄浦江输入长江的汞逐年增加。土壤具有较高的汞背景值。各种垃圾处置场对环境汞污染的具体影响还不清楚。上海工业百年来的发展已经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背景值升高,这些污染物低浓度、分布广,控制治理难度大,对人体的危害具有低剂量、长暴露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区正逐步变为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中心区,而周边地区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生产基地。上海经济的新格局将改变上海及邻近海域环境污染状况,在分析上海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对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将泥沙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残留的农药、化肥及动植物残体带入水体,使水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含量增加,水质污染加重,这是造成长江干流汛期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虽然针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很多,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质的非点源污染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分析当前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和3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信息系统,并结合3S技术勾画出该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维持流域生态平衡,采取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