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高效絮凝菌的细胞融合及产絮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含油废水处理曝气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到具有絮凝特性的絮凝菌株F2、F6,絮凝率在80%以上.对絮凝菌F2、F6的絮凝基因进行基因定位.首先对菌株F2、F6进行药物抗性遗传标记选择,然后提取质粒,其中F6无质粒,则絮凝基因在染色体上;F2有质粒,将具有絮凝特性的菌株F2的质粒转化到无絮凝特性的受体菌DH5α细胞中,最后对转化菌进行絮凝特性检测.结果表明,转化菌株的絮凝效果明显低于原始亲株F2.初步判断F2、F6絮凝基因定位于染色体DNA上,不在质粒上.因此,为了提高絮凝菌的絮凝效果,利用高效产絮菌株F2、F6作为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对融合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融合子进行絮凝测定.实验结果确定了青霉素GK的最适浓度,F2为0.6 u·mL-1、F6为0.1u·mL-1,得到了相应的原生质体及融合子;经絮凝试验对融合子的验证,结果表明,数株融合子表现出产絮特性,融合子絮凝效果与亲本菌株F2、F6相当.  相似文献   

2.
高絮凝性微生物育种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本文从微生物絮凝性遗传学,絮凝基因分子克隆,絮凝菌种资源开发,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与絮凝剂的研制与絮凝污染物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报导,同时对絮凝性微生物产生絮凝性的有关机理和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气动絮凝动力学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在设定的絮凝条件下,进行试验室小试,分析气动絮凝对浊度、COD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和提高溶解氧的意义,并简单比较了其气动絮凝与机械絮凝的差异。通过机理探讨和试验效果分析,展望气动絮凝方式进行污水强化一级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煤矸石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制备原理,絮凝机理两方面对煤矸石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了叙述了,并对其絮凝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以海藻酸钠为藻源有机质的模式化合物,考察了赤潮水体中藻源有机化合物对改性黏土絮凝速率及絮凝体特征的影响;并利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了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借助分形维数对改性黏土的絮凝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半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在10~100mg/L范围内时,可以提高改性黏土絮凝的速率,絮凝体的分形维数Df、絮凝体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其中,最佳浓度为50mg/L,其最大絮凝速率达到44.13、Df 为1.6823.低浓度(100mg/L)海藻酸钠能促进改性黏土的絮凝效率,但促进作用呈现减小的趋势,表现为最大絮凝效率减小,Df降低、絮凝体的空隙率增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制备原理、絮凝机理两方面对煤矸石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了叙述,并对其絮凝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用8种无机絮凝剂对实验室废水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以碱式氯化铝和硫酸亚铁并用为絮凝剂,对废水的絮凝沉淀处理进行了工艺条件试验。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小型试验。结果表明,用化学絮凝法处理实验室废水,对COD_■、BOD_5、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的去除,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筛选出了一种新的絮凝剂产生菌 ,并对产生的絮凝剂进行了絮凝研究 ,结果表明该絮凝剂的絮凝能力强、絮凝范围广 ,是一种好的微生物絮凝剂 ,并且Ca2 +是其较好的促凝剂  相似文献   

9.
引入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鹏康  井敏娜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08,29(8):2149-2153
运用Smoluchowskj基本原理,建立了引入絮凝体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絮凝过程中考虑了不同时刻形成的絮凝体中引入的初始颗粒数目和空隙率,并以此来推求不同时刻形成的絮凝体所对应的分形维数.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建立的混凝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初始颗粒的结构特征和碰撞效率是影响絮凝体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初始颗粒的分形维数和碰撞效率越大,絮凝体粒径分布越宽泛,大尺寸的颗粒所占的份额越多.同时计算结果表明,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有随其粒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原因是絮凝体的成长粒径与絮凝体中所包含的初始颗粒增长速度不成比例.以腐殖酸为混凝对象,采用硫酸铝作为混凝剂进行混凝实验,并以其初始絮凝条件作为数值计算初始条件,研究表明数值计算分析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后絮凝工艺作后处理则可以达到水质稳定、优化的目的。对过滤、絮凝两种工艺的实际生产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絮凝沉淀是一种有效的生化后处理工艺,对于提高污水场出水水质的达标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导磁分离技术中的核心步骤是前期的混絮凝过程,混絮凝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超导磁分离最后出水结果的好坏。因此,超导磁分离中的混絮凝过程的研究必不可少。该文就药剂的种类、磁种的种类及其性质、搅拌时间的长短等各个方面对混絮凝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主要以混絮凝反应过程中絮团的生成情况,及水中SS、C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来作为衡量超导磁分离混絮凝好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无机絮凝剂-纳米聚合硫酸铁(PFS).运用傅立叶-红外(FT-IR)、X-rav粉末衍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现代仪器对制得的纳米聚合硫酸铁进行了表征;讨论了聚合硫酸铁的絮凝机理以及纳米聚合硫酸铁的分子形态;考察了制备影响因素.为了检测样品的絮凝性能,实验选用传统的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作对比,分别对镇江段长江水样进行了絮凝烧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自的最佳絮凝条件下,纳米聚合硫酸铁的CODCr,去除率和浊度去除率分别为82.9%和90.3%,比传统的絮凝剂具有更好的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絮凝荆是一种新型的絮凝剂,本文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形成的因素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絮凝微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藻作为一种卓越的生物资源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从藻液中采收微藻一直是个瓶颈。壳聚糖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安全有效的微藻絮凝剂,通过对其进行适当的改性,可以更好地提高絮凝效率。文章综述了壳聚糖以及改性壳聚糖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和性能,并对壳聚糖絮凝微藻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强化絮凝-生物氧化工艺中强化絮凝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强化絮凝-生物氧化联合处理工艺具有运行灵活、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近年来,对该类工艺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城市生活污水,以探讨前段强化絮凝处理对后续生物处理的影响为目的,分别对PAC、PAFCS、PFS以及回流污泥进行絮凝试验,探讨化学絮凝作用和生物絮凝作用去除不同污染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絮凝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秉晖  栾兆坤  潘纲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874-1880
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特性粘度分别为2.7,1.4,0.7)为絮凝剂,对比PAC和PFC,通过残余浊度、Zeta电位、FI絮凝指数的测定,研究了PDADMAC对高岭土悬浊体系(浊度分别为6000,1000,200和10 NTU)的絮凝特性,并对其絮凝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DADMAC的吸附构型决定其絮凝机理在较低初始悬浊物浓度下(200 NTU)为单个颗粒物表面吸附覆盖及其"吸附电中和"絮凝模型;在高浊条件下(>1000 NTU)为单颗粒表面(Monomer)部分吸附覆盖及其"吸附架桥"絮凝模型.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壳聚糖地水中Cd2+的絮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应用羧基壳聚糖对水中Cd^2+离子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溶液的酸度,温度,絮凝时间以及电解质的相对量等因素对除镉率的影响。本文还对羧甲基壳聚糖除镉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方颖 《环境科技》1996,(1):9-14
用絮弟法和树脂吸附法对模拟红的TNT等有机物进行分离实验,并讨论了絮凝剂种类,絮凝剂加入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吸附流速、吸附柱柱长、氯化钠的加入量及红水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絮凝法和树脂吸附法分离红水中有机物的最佳条件,从实验及计算结果可知,将絮凝法和树脂吸附法联合处理模拟红水,所取得的效果比单用絮凝法或吸附法要好。絮凝法能使模拟红水的色度降低很多,但对TNT的分离率不高;树脂吸附法对红水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制的聚硅铝硼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SBA)对靛蓝废水进行絮凝处理,确定了絮凝剂最佳投药量和相应的废水pH值。经絮凝处理后,靛蓝废水的CODCr去除率最高可达64%,脱色率可达90%,絮凝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聚合氯化铝铁(PAFC)为混凝剂,以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分别为助凝剂,研究了三种PAM对焦化废水的絮凝性能。从对废水初始浊度变化的适应性、絮凝剂用量、处理效果和处理费用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三种PAM絮凝性能的差异,并对絮凝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于焦化废水的絮凝处理,发现三种PAM中非离子PAM具有最好的应用性。最后对非离子PAM的最佳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最佳条件下,浊度去除率可达85%以上,但是COD去除率较低为6%左右,这与悬浮颗粒对COD的贡献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