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泥厂从原料开采、破碎、烘干、粉磨、煅烧到成品包装出厂都产生大量粉尘。在产尘设备上安装通风除尘系统是控制粉尘在车间中飞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含尘气体经通风除尘系统净化后排入大气时,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粉尘,它们的排放量或排放浓度应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为进行评价必须在尾气排入大气之前测定粉尘的浓度。一、采样原理和方法在测定管道中含尘气流的尘粒浓度时,为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小型燃煤锅炉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开发出一种新型伞形罩烟气洗涤器。以粉煤灰、空气和水为物系,测试了伞形罩烟气洗涤器的压降(ΔP)、除尘效率和动力消耗。实验的入口气速为10~18m/s,含尘浓度为2~22g/m3,液气比(L/G)0~0.8L/m3。结果表明:伞形罩洗涤器的ΔP较小,在250~750Pa范围内;当L/G为0.2L/m3时,除尘效率达98.8%以上,动力消耗约0.06×10-3kW.h/m3(气体约216Pa),实现节能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离子风对静电除尘器内气流分布均匀性和除尘效率影响的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以ANSYS软件中的FLUENT模块为平台,应用动力风模拟离子风,以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离子风会在静电除尘器内形成涡流,严重影响气流分布的均匀性;并且离子风会通过冲刷收尘极板造成二次扬尘,进一步降低除尘效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烟气流速、粉尘直径、烟气含尘浓度和电晕极电压条件下,离子风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烟气流速由0.1 m/s增加0.5 m/s,影响程度由24%降到1%;粉尘直径由1μm增加5μm、电晕极电压由35 k V增加到55 k V,影响程度分别由4%增加到18%、由0增加到27%;烟气含尘浓度由1 g/m~3增加到5 g/m~3,影响程度由18%降低到7%;超过5 g/m~3影响程度开始上升,由5 g/m~3增加到8 g/m~3,影响程度由7%增加到17%。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市环境保护工业公司为主研究的“钻井污水连续处理技术及装置”已于1988年5月25~26日在江苏省镇江市通过了技术鉴定。石油开发、地质钴探施工过程中排放大量的钻井污水。一般钻井施工,日排放污水约160m~3,1口3000m的钻井要排放15000m~3的污水。这种污水含悬浮物为1500~4800mg/L;含石油类污染物为12~3376mg/L;化学耗氧量为844~2356mg/L,pH值7.5~8。在我国,由  相似文献   

5.
某公司是以煤为原料,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生产尿素的中型氮肥企业.两套尿素系统各有一φ800/1000的解吸塔:1#为填料塔,最大生产处理能力20 m3/h;2#为浮阀塔,处理能力一般为15~17 m3/h,正常生产时平均处理解吸总量为34m3/h.解吸后废液含氨量为0.004 mol/L,含尿素为0.065%.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城市扬尘及不同类型的土壤尘单颗粒质谱特征,使用SPAMS(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天津城市扬尘及不同类型土壤尘(菜地、果园、林地、农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城市扬尘粒径在0.5~1.0 μm之间的占比较高;4种土壤尘在不同粒径段的分布略有差异,整体而言小粒径段(0.2~1.0 μm)占比低于大粒径段(1.0~2.0 μm),说明土壤尘更易分布在大粒径段.在小粒径段,天津城市扬尘颗粒含有更多的碳组分及硫酸盐,大粒径段含有较多的金属、氯、硝酸盐、磷酸盐及硅酸盐组分.与城市扬尘相比,土壤尘中23Na+、46NO2-峰强显著降低,39K+、35Cl-、42CNO-峰强增高,通过其峰强比值分布可将城市扬尘与土壤尘明显区分.与城市扬尘相比,土壤尘中含碳颗粒显著减少,同时出现钾类颗粒.城市扬尘作为一种混合源,含碳颗粒可能受多种排放源(机动车、燃煤等)影响,而土壤尘中钾类颗粒可能与农作物施肥有关.两种源类含27Al+、26CN-、35Cl-、42CNO-、46NO2-、76SiO3-、79PO3-的颗粒占比均高于50%,其中40Ca+、46NO2-和62NO3-颗粒在天津城市扬尘中占比更高,76SiO3-颗粒在土壤尘中占比更高,表明天津城市扬尘中更多的颗粒含有钙和硝酸盐组分,土壤尘中含硅酸盐颗粒较多.与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排放的颗粒物相比,天津城市扬尘及土壤尘中含97HSO4-颗粒占比较低,表明天津城市扬尘及土壤尘颗粒中含有更少的硫酸盐,可作为将天津城市扬尘、土壤尘与其他源类区分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厂建材车间拥有一套年产量二万吨的水泥生产装置,在生产过程中须排放大量的高浓度含尘气体,其中浓度最高者达20克/立方米。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5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致使大量粉尘自排气口排出。严重地污染厂区及其附近的环境。这些粉尘多为水泥生料和熟料,其粒度多在40微米以下,使用原设计的旋风除尘器仅能得到80%以下的除尘效率。自82年以来,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某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功能区恶臭气体产生的特点和排放特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控制技术的选择研究,并针对养殖场典型功能区储粪间和运动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分别采用组合式生物技术和复合菌剂雾化喷淋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这两处典型功能区恶臭气体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除臭工程均取得了较好的稳定运行效果,其中组合式生物除臭工程对养殖场储粪间产生的氨的去除率为89.2%~94.1%,出气中氨浓度为0.14~3.17 mg/m~3,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排气筒高度为15 m)的要求;复合菌剂雾化喷淋除臭工程对养殖场运动场散发的氨的去除率为67.1%~83.16%,喷淋后氨浓度为0.15~0.81 mg/m~3,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该组合式生物技术和复合菌剂雾化喷淋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恶臭物质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能有效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恶臭气体的污染和排放。  相似文献   

9.
以东木岭三级水电站新建III号引水隧道为研究背景,在通风管出风口不同位置,采用相关监测仪器对施工作业区内风速风向、粉尘、CH_4、CO、SO_2及H_2S气体浓度值进行采集,并对气固两相污染物浓度场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通风管出口位于隧道壁面一侧时,施工作业区内气流流场紊乱,通风2 400 s后粉尘浓度峰值降低至20.59 mg/m~3;通风管出口位于隧道拱顶中央时,施工作业区内气流流场相对稳定,通风2 400 s后粉尘浓度峰值降低至9.97 mg/m~3;台车上部高浓度CO、SO_2分布较集中,台车对有害气体的阻碍效应小于粉尘;相同通风时段内,通风管出口位于隧道拱顶中央时粉尘和气体浓度值降低速率较高,尤其在通风1 800~2 400 s时段内,浓度值降低速率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用湿式回转窑工艺设备,在窑内相继对真空过滤机产生的尘泥(含水40%左右)进行初步干燥、造粒、烧结三个过程。经烧结的粒块粒径大于等于3mm的占92.4%。这种粒块返回炼钢工序作造渣剂,实现尘泥厂内消纳。产品生产燃料消耗为3.18×10~6kJ/t。  相似文献   

11.
徐州重型机械厂制造的汽车起重机体型大,表面构造复杂,过去整车喷漆车间通风排毒问题一直未解决,1980年测定车间空气中苯系物最高浓度分别为:苯115.5mg/m~3甲苯676.6mg/m~3,二甲苯33.5mg/m~3。另外,大量含苯系物废气无组织排放,污染厂区周围环境。对此,该厂通过考察研究,自行设计建成大型整车喷漆室通风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整车喷漆室构造简介整车喷漆室通风系统主要由送、排风通风机(GD30K2—12型10号各2台),高压风室,导向筒,工作室,地下风道,冲击波纹折流式净化装置和排风筒组成,见图。通过送风风机在高压风室内形成2—3kg/cm~2的空气压力,气流从高压风室经三排导向筒以平均0.8m/s 的风速进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对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区、公园和生活区25种阔叶树种和6种针叶树种植物叶片进行环境磁学测试,采用洗脱-抽滤法对叶面滞尘量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功能区植物叶面滞尘对城市污染的磁学响应。结果显示,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0.5 m、1.5 m、2.5 m阔叶树种和1.5 m针叶树种植物叶片平均滞尘量分别在3.07 g/m~2、1.70 g/m~2、1.22 g/m~2和18.88 kg/m~3,叶表颗粒物磁性特征SIRM_(dust)分别为199.56×10~(-6)A、107.08×10~(-6)A、70.66×10~(-6)A和133.88×10~(-2)A/m。滞尘量和磁性参数结果表明,植物叶片表面滞尘量和磁性矿物含量均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值在交通区明显高于公园和生活区,且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叶片内部颗粒物质贡献了叶片磁性特征的18%~44%;SIRMdust可作为有效指示植物叶表颗粒物污染程度的磁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WESP试验装置对模拟钢铁厂烧结烟气除尘效果的研究。试验中考察了WESP试验装置对含尘烟气,特别是其中的细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在一个冲洗周期内,试验装置对含尘量40g/m3的气体,其除尘效率可以达到99.9%以上,其中对粒径4μm以上的细颗粒物去除效率可以达到100%,对PM2.5的净化效果达到98%。  相似文献   

14.
由2.0—5.0%乳化油、0.05%乳化剂和水制备而成的BS-Ⅰ型乳液抑尘剂,在山东铝厂矿山公司使用表明,一次喷洒0.8—2.0kg/m~2,能使砂土或砂石运输路面粉尘从9.6—33.3mg/m~3(平均19.5mg/m~3)。在10—15昼夜内降至10mg/m~3以下(平均4.3—5.8mg/m~3)。使用该抑尘剂,大大减轻了路面扬尘污染,同时降低了车辆磨损和油耗。乳液抑尘剂良好的防尘效果主要是由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温干式接头密封失效造成甲烷泄漏的情况,采用CFD软件FLACS对LNG气化后的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甲烷扩散过程的浓度分布及云团扩散速度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泄漏过程中可燃气体云团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NG泄漏后迅速气化扩散,40 s后各监测浓度维持稳定;最远扩散距离约40 m,气体扩散总范围最长直径约70 m,扩散最高处大约1.5 m; 120 s内LNG泄漏量为30 kg,气化后天然气体积为42.3 m~3,可燃气体云团量为140 m~3;LNG泄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在地面形成流动层,贴近地面浓度高,远离地面浓度低,随着高度上升气体的可燃爆炸危险区域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6.
英国威尔士South Caernarvon Creameries公司生产干酪,每天产生出110m~3的乳清液。按英国公共卫生法规定,每天排放的废水中乳清成分含量不得超过10mg/L。而该公司排出的含量高达65000mg/L,因此必须对乳清废水进行处理。他们采用Hamworthy Engineering公司的Anacirc流程用于乳清厌氧发酵处理,置换出以甲烷(占62%)和二氧化碳(占38%)为主要成分的气体,其发热量可达21MJ/m~3。乳清的厌氧发酵处理需在35℃温度情况下进行,而干酪生产场所排出的乳清溶液温度为38℃,  相似文献   

17.
冶炼厂镍电解净化车间排放的含氯废气由于量大、温度高,给厂区周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广大生产职工的身心健康.西北矿冶研究院结合工厂的生产实际,利用工厂生产中排放的废水(俗称碳酸镍上清液)进行处理,通过现场实际小型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将有关试验内容简述如下.一、排放废气、废水的特点1.排放废气气量、污染物总量镍电解净化车间产生的含氯废气量连续性排放,废气由排风机直接抽到30m高的烟囱排入大气,气体排放量为2000m~3/h.在排风管道旁边小孔进行连续7天的实际监测,估算出其排放氯气总量为21.15kg/h,排气温度75~80℃之间,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近4倍.废气中同时带有少量氯化氢、Ni离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生物滴滤塔对有机垃圾处理机排放的恶臭气体进行了脱臭研究。考察了生物滴滤塔的启动情况:装置启动7d后,NH_3排放浓度达到城市恶臭气体排放标准,11d后,H_2S排放浓度达到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体表面负荷、喷淋密度和pH值对净化效率的影响,发现实验条件下的适宜参数是:气体表面负荷≤300m~3/m~2·h,喷淋密度为0.1~0.2m~3/m~2·h,pH值维持在6.0~7.0。研究结果对于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排放恶臭气体的净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高速公路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集了成雅高速公路双流段的大气细颗粒物,分析了其质量浓度,无机元素,碳组分。研究表明:距高速公路2 m和120 m处大气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97.36μg/m~3和89.44μg/m~3;OC质量浓度占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23.1%和23.2%;EC质量浓度占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2.9%和10.6%,120 m处细颗粒物中OC/EC的值(2.2)2,表明在扩散过程中发生了二次有机碳转化。富集因子法分析表明与机动车排放相关的Cd、Pb、Zn、Cu和Ni 5种重金属元素在细颗粒物中富集程度严重。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均表明高速公路对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不仅来自机动车直接排放的尾气还有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二次扬尘及农田产生的土壤尘。  相似文献   

20.
由烟气除去硫氧化物和其它气体污染物的方法是,将烟气一次通过含Na、K、Ca和/或Mg阳离子及O~(2-)、OH~-和/或CO_3~(2-)阴离子试剂的、并在水蒸汽露点以上混合温度≤50℃的流化床;试剂根据废气温度和二氧化硫含量分别以干的形式和水溶液或浆状送入至分离点。含SO_2 12,500、HCl 200和飞灰13,000mg/m~3的褐煤燃烧烟气,以25m/s的速度送至流化床反应器,在第1个部位以3810kg/h的CaO(平均粒度7.5μm)处理,在另一个部位则以7630kg/h CaO悬浮水溶液(固体含量~20%(重量))处理。床层的平均悬浮密度为~1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