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通过对2009-2012年数据处理,获取山东省17地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值,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提供借鉴,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运用z-score法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变异系数赋权法获取各项指标的权重,IDRISI进行数据运算处理,获取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图和区划分布图。研究结果:通过对比分析2009-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土地生态安全变化,对沿海地区与内陆城市土地生态差异性做出研究,发现规律找出问题,提出研究对策。研究结论:沿海地区比内陆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高,各地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差异性较大,2009-2012年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生态安全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熵值理论和物元理论相结合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根据此模型从宏观上对2000-2006年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2000-2006年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均处于较安全水平;②2000-200:3年黑龙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为负值,2004-2006年为正值,说明其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生态安全环境不断改善;③同时存在水土流失治理率、耕地有效灌溉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及万元GDP能耗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偏高等不安全因素,威胁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由于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土地生态安全动态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不安全等级;同时存在水土协调度、受灾面积成灾率、人口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等不安全因素,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比较了生态安全与其他相关概念(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对生态安全理论框架(PSR、PISR、DPSIR、DSR和DPSER)和评价方法(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物元分析法、生态足迹、景观生态安全模型、数字生态安全模型)进行的总结,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类工农业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对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评价的机理、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的朝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朝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情况,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朝阳市2004-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程测算,测算结果:人均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4.344 7 hm2增加到2008年的7.193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1.037 0 hm2增加到2008年的1.060 9 hm2。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一直不平衡,始终存在生态赤字现象,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以乐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应用相对风险模型(Relative Risk Model,RRM),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规划执行期间,全市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上却具有不平衡性,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会出现波动甚至恶化;作物种植、交通运输和人口负荷是规划生态风险的3个最主要来源;而林地和牧草地在所有生境类型中所受到的生态压力最大;对于生态风险结果,主要表现为区域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在功能与结构上的损害。研究结果能够为乐山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成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具有开展区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管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浮梁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景观格局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采用CRITIC-TOPSIS模型研究2000~2018年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状况,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小幅度下降的态势,在具体历程上经历了从较好到恶化再到恢复向好的一个过程.(2)浮梁县各乡镇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也各有不同.较为良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中北部,较差的地区呈现围绕县城区聚集的特点,蛟潭镇、湘湖镇两地呈现出特殊性.(3)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受到多种障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不同时间节点,障碍因素与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关系较为复杂.水网密度、地形位指数、水土协调指数、人均耕地面积4项障碍因素对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为了确保土地生态安全,就必须对土地生态安全系统预警进行研究。结合预警理论,从压力 状态 社会响应3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 200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的警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警情为轻警状态;2002~ 2004年处于中警状态;2005~ 2006年下降为重警状态;2007~ 2008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有所好转,处于中警状态。通过研究表明,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可行的,具有计算简便、意义明确、评价精度高等优点,可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淮南市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淮南市是一所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上的复杂系统。是城市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整体结构不完善;人类进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和景观产生了干扰和破坏。从而造成其生态结构、功能的破坏以及量观的破碎化。本研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构建了淮南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并给出了计算各评价指标值之闻均衡度的模型。量后结合RS、GIS技术实施该评价模型。对淮南市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该地带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是关键。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东向西逐渐递减,但其空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区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增长热点区,并向城市群外围逐步扩散。(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土地生态安全高值(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低值(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二省的部分地区。(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影响因素,但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满意度评价与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对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要素的影响及对区域人-地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方案与弹性方案的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满意度评价的方法。根据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了各种污染源。在MAPGIS支持下进行了面域分析与空间统计处理,预测了规划实施后主要环境指标的变化;根据预测的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变化,进行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预测生态满意度值为748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水污染还比较严重,应该加强治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也应该得到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内容与区域差异选择合适的指标建构生态满意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和社会经济约束的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确评价区域耕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4种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是实现区域统筹规划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通过选取能反映区域四种土地整治类型内在和外在潜力的指标因素,引入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制约条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约束下的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开展定量评价,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行潜力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能提高区域土地整治潜力水平,反之则制约土地整治潜力水平,同时根据约束条件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土地整治高潜力区、较高潜力区、一般潜力区和低潜力区,与无约束条件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相比,该分区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该研究一方面可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提供新方法,另一方面可为新一轮土地整治统筹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具有熏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Ⅰ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以开封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以上指标体系,对开封市2004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开封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0.014983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到85.53%;其次是餐饮,为9.75%。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为0.041790hm^2,生态安全度为0.36,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对研究结果采用旅游环境容量来进行判断,也表明研究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5.
西南岩溶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岩溶区是举世公认的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之一.广西处于西南岩溶地区,岩溶面积为9.8×104km2,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41%.本文以广西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来测算广西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对1990~2003年广西岩溶生态环境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并提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①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0.601 7 hm2增加到2003年的1.137 8 hm2;②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820 4 hm2减少到2003年的0.653 7 hm2;③生态盈亏从1990年生态盈余的0.218 8 hm2下降到2003年的生态赤字达-0.484 8 hm2,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④1990~2003年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由0.7334增加到1.7406,增长幅度巨大,从临界安全状态到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现有相关研究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质变"边界、如何克服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理论的局限性、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尚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人类文明史和共生理论,将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已知类型拓展成完整的模式谱系。由此揭示出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演化的本质属性:共生属性。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断,由共生关系谱系分别推演出人类文明的产业属性、科学属性和生态安全属性等。研究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本色文明(即原始文明、采猎文明、天然生物文明),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人工生物文明),黑色文明(即传统工业文明、天然化学文明),青色文明(即新工业文明,包含人工化学文明、天然和人工物理文明),绿色文明(即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包含防病式和健康式绿色产业文明,或天然和人工超生物文明)。其中,生态文明是从产业偏利共生向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演进的模式,它使生态安全达到稳定的健康状态,是一种比新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最后,将以上成果在产业-生态二维共生空间中进行集成,构建出完整的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椭圆演化模型。该模型深化和发展了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并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江苏省1999~200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1999~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526 hm2逐年增加到3.08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呈现波动式下降(从0.522 hm2降至0.477 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自1.43 hm2下降到0.78 hm2;生态赤字则由1999年的1.004 hm2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2.603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99年的2.922增至2008年的6.46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亦从0.694增至1.399,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则从1999年的0.237下降至2008年的0.217。数据表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整体上生态安全趋势不容乐观,生态压力加大。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亦有所下降,且处于很差的状态。同时对未来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线性预测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农地生态承载力压力,提高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香格里拉县生态安全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格里拉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的核心部分,其生态安全备受世人关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香格里拉县2002~2008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县人均生态足迹从0.549ghm2上升到0.717 ghm2,年均增加4.37%;生态承载力从0.768 8 ghm2下降到0.621 7 ghm2,年均下降2.73%。根据生态压力指数分析,2002~2004年属于生态较安全期,2005~2007年属于生态稍不安全期,从2008年起生态盈余成为生态赤字进入较不安全期。运用灰色系统方法预测了2009~2013年生态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预测从2011年起已进入生态很不安全期,到2013年已接近生态极不安全期。说明生态安全恶化有加速的趋势,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本研究为香格里拉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并实证了生态足迹模型在高山峡谷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