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五针松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是大别山区特有种,最大种群分布于安徽省岳西县大王沟。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种群结构,编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同时结合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别山五针松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别山五针松种群数量少,结构存在波动性。幼苗阶段个体较丰富,幼树阶段个体较少,种群趋于衰退。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5龄级出现峰值。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大别山五针松具有前期快速减少、中期稳定和后期衰退的特点。谱分析显示,大别山五针松种群动态除受基波影响外,还具有明显的小周期波动,谐波A3和A4处的周期波动与个体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一种外来多年生杂草,其入侵给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观测与评估撂荒地喜旱莲子草入侵的危害程度,以江汉平原湖区不同撂荒年限的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在江汉平原湖区设置60个1 m×1 m样方(撂荒1年、撂荒3年、撂荒5年各20个),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匹配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Gordon M稳定性测度法分别对其种间联结性与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撂荒1年群落物种数共32科57属62种,撂荒3年群落物种数共26科54属61种,撂荒5年群落物种数共23科45属49种,三类群落均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为主,喜旱莲子草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的优势度占据主体地位,且与撂荒1年相比,撂荒3年和撂荒5年群落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优势度分别增长3.031%和8.408%。(2)从VR值来看,撂荒1年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呈不显著负关联,撂荒3年和5年群落均呈显著正关联。χ2...  相似文献   

3.
木本植物小枝功能性状及其变异性是反映植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指标。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野生型和栽培型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生境,其小枝功能性状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尚不清楚。以安徽岳西县和金寨县大别山区分布的2个野生和2个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群小枝形态、生物量及含水量等12个功能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协变特征。结果表明:小枝性状变异系数在0.054~0.419之间,野生型一般高于栽培型。小枝性状在不同种群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栽培幼株小枝的茎直径、茎截面积、分枝数、胸径、针叶长度、茎生物量和小枝总生物量均最低,但其茎长和叶茎比最大;栽培成株的茎直径、截面积及茎、叶含水量最高;岳西野生型植株小枝最短而其他性状处中等水平;金寨野生型植株针叶最长但茎含水量、叶生物量及叶茎比最小。不同种群小枝性状协变特征不尽相同,但有8个性状在不同种群间表现出相同的协变趋势。因此,不同生境下大别山五针松小枝功能性状虽然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但其协变关系具有一定的种内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3月、5月、7月、8月、10月和2005年5月对长江干流29个站点进行了5次调查。2004年3月(旱季)在三峡库区坝前(秭归)发现藻类“水华”,藻类密度达2.73×106 cells/L,优势种类为拟多甲藻。2004年8月(雨季)和2005年4月(旱季)沿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以及香溪河口到三峡大坝干流江段进行了2次6个断面分层调查,两次调查中在香溪河下游以及香溪河口区发现了严重的藻类“水华”,藻类密度高达1.87×107 cells/L 和1.67×107 cells/L,优势种分别为蓝隐藻(1.84×107 cells/L)和美丽星杆藻 (1.34×107 cells/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干流藻类数量和生物量与水库的出水流量有着显著的负相关(Spearman,r=-1.000, r=-0.900, p<0.05),而与可溶性营养盐(NO3 N, PO4 P, SiO3 Si)的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在2004年7~8月(雨季)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SiO3 Si)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Spearman,p<0.01, p<0.05,p<0.01, n=21);在2005年4月(旱季)该河段藻类密度与主要营养盐(NO3 N N,SiO3 Si)呈显著负相关 (Spearman, p<0.05,p<0.01,n=28),但与PO4 P无显著的相关性。香溪河口到秭归的坝前库区河段藻类数量与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SiO3 Si)没有显著相关性(Spearman, │r│<0.2, n=20)。然而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 SiO3 Si)浓度却低于长江干流。可以推断三峡库区蓄水后干流和支流发生“水华”的最主要原因是筑坝后库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非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完工,库区内水体滞留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群落建立的1ha固定森林样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了样地内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样地内木本植物(DBH≥1 cm)共有132种,隶属于42科78属,其中,杜鹃花科、壳斗科、樟科、蔷薇科、冬青科等是优势科,短柄袍、鹿角杜鹃、青冈、长叶石栎、甜槠等是优势种.(2)样地内植物科、属的分布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分别为30.95%和20.51%.(3)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个体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幼龄个体数量大,森林群落更新状况良好.(4)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部分优势物种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而在较大尺度上则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7~2018年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12年来长江中游鱼类早期资源群聚特性和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早期资源的优势种更替过程和群落结构变异.结果显示:12年间共采集到鱼卵5目9科49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8种.鱼卵物种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间变幅较大(18~30种/a).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上升,其中"四大家鱼"采集数量和密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2年间宜昌江段鱼卵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并在2007~2008、2009~2013和2014~2018年形成三组不同的时间聚类,组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各时期鱼卵群落差异主要受优势种和重要种所决定.2013年前,贝氏(鳖)(Hemiculter.bleekeri)、银鮑(Squalidus argentatus)、银鲴(Xerocypris macrolep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等交替出现成为主要优势物种;2013年后,贝氏(鳖)成为主要优势物种,优势种和重要种的鱼卵数量占比进一步上升(大于90%).研究结果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优势种更替现象逐渐消失,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繁殖鱼类群落结构正向"单一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性腺发育及年龄对养殖中华鲟抗氧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养殖的子一代(n=21)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性腺发育及年龄对其抗氧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年生子一代雌性(未达性成熟,性腺处于慢速发育阶段)和雄性(接近性成熟,性腺处于开始快速发育阶段)的睾酮和雌二醇/睾酮差异显著,雌性血清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雄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虽高于雄性,但二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和雄性的丙二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15,-0818,P<001);(2)雌二醇/睾酮值与丙二醛显著负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显著正相关(r=-0635,r=0709,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无显著相关性;(3)4个年龄组(4、8、11、12龄,未达性成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无显著性差异,12龄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显著低于其余3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余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丙二醛与年龄呈负相关(r=-0547,P<001;r=-0519,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与年龄呈正相关(r=0569,P<001)。这表明进入性腺快速发育阶段的雄性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高于处于性腺慢速发育阶段的同龄雌性;随着年龄增长,未达性成熟中华鲟的抗氧化力水平逐渐增强;使用以上指标作为亚健康群体的筛选指标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时,应充分考虑监测群体性腺发育和年龄因素,以使参考指标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识别耕地各功能的关联程度及在不同空间上的相关关系,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统计年鉴等数据,利用冷热点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进行空间定量化分析并划分五类功能区,识别各分区及整个区域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1)耕地各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部各功能状况较好,北部较差。(2)生产功能主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生态功能的主导区分布在东南部,景观功能主导区分布在西南部和北部,各功能的低值区集中在西北部,无显著功能区集中在淀山湖周围。(3)在整个区域内,生产-生态功能,生产-景观功能呈协同关系,生态-景观功能呈权衡关系,相关关系与各功能主导区具有差别。结论:耕地各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在不同功能主导区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分布差异和相关性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区保护,从而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典型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新增淹没区土壤由于淹没浸泡可能使其中氮磷等营养盐释放,对水库水质构成威胁。采集丹江口水库典型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测定现有消落区(149~160m)和新增消落区(160~172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消落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滩地和农田混杂区最高,分别为43.9、49.8g/kg,有机质易在扰动强烈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累积。现有消落区(149~160m)和新增消落区(160~172m)土壤中总氮、总磷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土壤的总磷、裸地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均为最高。现有新增消落区土壤磷流失率(0.564%)高于现有消落区(0.378%),需防范新增消落区的磷流失风险。消落区土壤总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总氮含量范围为0.044%~0.167%,农田、果园等受人为耕作作用强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总氮含量相对较高。在消落区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消落区的植被群落,可有效降低土壤的氮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等数据,基于"多尺度"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总体差异测度指数(标准差、锡尔指数及其分解)、马尔可夫链、ESDA等方法,分析1990~2010年江苏省不同尺度人口城乡结构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20a来,江苏省人口城乡结构无论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性在各尺度上均呈缩小趋势,且前10a大幅缩小、后10a缩小幅度减缓。相对差异值及其缩小程度排序均从大到小依次为县域、市域、区域。主要受地区发展基础、增长极的带动能力及范围、政府政策侧重以及人口迁移机制等多种因素差异性的影响。由于三大区域间通过人口流动、交通、产业、资源等的联动效应,因而三大区域间差异的缩小对全省差异缩小的贡献最大。(2)前10a人口城乡结构类型转移概率波动性大,后10a趋向稳定。苏南各市区存在高水平"俱乐部趋同"现象。(3)虽然从区域尺度上看,苏南、苏北两极分化有所缓和,但从县域小尺度上来看,苏北大部分县域与苏南不同县域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这与实际相符合,因此小尺度的自相关分析更符合实际,且小尺度两极分化严重。县域尺度冷、热点地区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南北空间分异显著,涓滴效应逐渐显现,南北差异有所减小。最后提出在"两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不同尺度人口城乡结构合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