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城镇化发育的能源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是现代社会财富积累的中心。矿物燃料为主的一次能源不仅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也是现代城镇化发育的基本动力来源。随着城镇化发育不断走向成熟,城镇的生存和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日趋强烈。这种消费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更体现在质量提高方面。世界和中国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所不同者,在产业发展政策和能源消费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现代城镇化发育的能源消费表现出明显的不尽人意:第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甚至进入21世纪以来也是如此;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缓慢、特别是进入国家城镇化快速发育阶段后的表现更是如此;第三,能源产出效率提高有限,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如此能源消费特征,对中国城镇化的持续发育构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建议加快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和提高城镇能源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有限性与建设用地需求增长的矛盾加剧,建设用地增量控制亟需向总量管控转变,而合理分配区域间建设用地总量是实现其总量管控的前提。本文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供给约束两方面,筛选出常住人口、GDP、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等影响建设用地总量分配的主要指标,兼顾效率与公平,构建基于基尼系数的建设用地总量分配模型,以综合基尼系数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多约束的线性规划求解方程,得到2020年江苏省建设用地总量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基尼系数的建设用地总量分配兼顾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需求,提高了分配方案的合理性。基于基尼系数的分配结果与现行规划方案相比,综合基尼系数由0.330降为0.315,各指标的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根据建设用地总量分配结果,结合建设用地现状规模,测算江苏省13个地级市现行扩张趋势下建设用地总量剩余空间的可使用年限,依据可使用年限与现行规划剩余时间的对比关系,将13个地级市划分为3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苏州、盐城和徐州为合理缩减区,应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的目标,实施建设用地减量化管理;南京、无锡、常州、南通、连云港、淮安和宿迁为优化调整区,应采取"增量递减、存量优化"的调控策略,逐步缩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扬州、镇江和泰州为重点发展区,应适度增加年度新增指标配置,同时强化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地门槛。 相似文献
3.
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结合对应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后者能够明显的揭示出我国碳税政策效应的差异性。研究表明:除大西北地区外,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效应由西至东逐渐增强;碳税在各区域都导致资本要素在总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要素的分配份额降低,但该效应在大西北地区较弱。因此,制定我国碳税政策除了借鉴以碳税效应产业差异为导向的“欧洲经验”以外,还应该注意区域差异,对中西部地区相对倾斜的区域差异性碳税政策可以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质综合评价是水环境治理的指导性工作,水质综合评价的信息量大,情况复杂多变,如何有效的提取有用信息以及客观地对各水质指标进行权重设定,一直是水质评价方法的核心难题。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方法,能够在复杂的水质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针对粗糙集理论实践中所存在的信息丢失、以及在系统有序化方面的不足,应用信息熵真实反映属性重要程度的特点对其进行修正,得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粗糙 信息熵水质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继承了粗糙集和信息熵直接从数据出发进行信息挖掘的特点,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水质评价方法主观性强的缺陷,同时还能够对同级水质进行细化分级,这对于污染治理、投入评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粗糙 信息熵法和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实该方法不仅评价过程简单明确,评价结果客观丰富,而且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都有较大提高。其研究结论对水质监测数据的评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亦对河流水污染防治对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如何公平合理地在不同区域之间分配污染物削减总量是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现有的污染物(削减)总量分配方法及其体现的不同分配思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污染物从产生、削减到排放的全过程影响因素,提出了合情合理的污染削减分配公平准则。以COD削减总量分配为例,构建了相应的公平分配指标体系,重点考虑各地区在污染物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基于熵权法建立了体现区域差异的“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并对我国省际间COD削减总量分配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各省市之间的差异性,为我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削减总量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制定科学的总量分配方案,是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本文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分配的定义出发,对总量分配原则和环境容量的最新概念做了介绍,把河流和海洋领域的总量分配方法作了概述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开展总量分配分级体系研究,加强重点河段和海域环境容量季节变化研究的建议。本文对深入开展水环境领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的研究,推动陆海统筹的总量控制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建议,实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组合模型的能源消费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
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能源消费量模型,准确预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做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能源生产计划、外供能、节能计划及制定相关的政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对于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运用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不仅预测结果准确性高,而且稳定性好。本文借助组合模型对能源消费所做的预测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稳步增长,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此增长势头及速度。组合模型集结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可以作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量预测的有效工具,为能源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年增长率已达到7.4%,超过中国总能耗量5.9%的年增长率。随着中国逐渐完成工业化进程,其工业用能将呈现增速放缓甚至总量减少的趋势,而居民生活及交通能源需求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稳步增长,最终呈现总量与比重逐渐增加的态势。城市居民活动与其能源消费的定量化分析已成为当前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家庭室内和室外直接能源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居民生活能耗的影响因素、能源足迹核算方法、时间-室内能耗模拟,及空间-交通-能源耦合模拟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第一,家庭能源消费属于派生性需求,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会产生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但现有研究较少从时间及活动链分析角度展开。第二,由于家庭预算及时间约束的存在,室内外能源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但少有研究对上述两个城市生活部门的能源消费进行整体性分析核算。第三,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将居民室内外用能行为进行整合的分析框架。最后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开展进行了展望:第一,从活动分析和时间利用视角,建立自下而上的居民室内外用能活动仿真模型,在更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模拟家庭能源需求,识别家庭能耗的主要来源、控制的重点人群、时段和区域,指导能源政策制定;第二,深入剖析能源回弹效应产生的决策机理,以及怎样的政策或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减少回弹;第三,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居民生活能耗研究,更加全面理解影响家庭用能行为的机制,为家庭能源消费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不同人文发展水平国家能源消费的不平等程度仅仅受到非常有限的关注。基于人文发展的标准意味着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人文发展指数(HDI)为标准来分析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人均能耗、人均能源生产、经济活动以及人文发展四种判别标准下的能源消费不平等性。考虑了一个从1998-2007年包含不同人文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大样本,其人文发展水平用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来表示。研究发现,在本文选择的时间段内,世界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是在逐渐下降的,全球化和一些发达国家改善能源基础设施是这一现象的部分结果。然而,人文发展的进步和能源消费增长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不同人文发展水平国家之间能源消费的不平等。世界能源消费不平等的解决,必须整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1985-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Eviews对时间序列的GDP和能源消费总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Engle-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GDP、能源消费总量的二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GDP、能源消费总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Engle-Grange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DP与能源消费的因果影响关系不明显,但长期能源消费对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从研究的结论来看,GDP增长引起能源需求和消费内生性的增长,减少能源的消费不影响产出、就业、收入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使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战略、实施能源保护和节能政策来弥补我国能源短缺,提供充足的能源供给作为保障.其次,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经济发展摆脱对能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本文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通过能源弹性系数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分析吉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总量控制下流域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竞争性混合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
中国排污权交易市场尚不完善,若初始排污权的分配结果与现有排污量差异过大,排污方不能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或结构与之相适应,同时又无法顺利在市场上购买到所必须的排污权量,排污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基于此,提出了总量控制下流域初始排污权的竞争性混合分配方式:一部分排污权按照现状排污比例进行分配,另一部分排污权实行竞争性分配。重点研究了排污权的竞争性分配决策:提出了由排污管理者制定柔性决策参数,排污方在柔性参数约束下进行自主竞争的初始排污权配置机制;建立了总量控制下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竞争性决策模型,模拟排污方在排污管理者的总体控制下以"自身排污配比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交互评价的方式参与初始排污权的分配过程。柔性决策参数的构建反映了排污权管理者对初始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高效性原则的整体把握;排污方在柔性权重下以"自评"和"它评"为主要形式进行交叉评价,体现了排污方在排污权分配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排污权管理者对排污方交叉评价结果的集结,实质上是对排污方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在初始排污权的竞争性混合分配方式中,竞争性分配的排污权比例取决于流域内排污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排污量变化的"敏感度",排污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排污量变化的"敏感度"越高,竞争性分配的比例的取值宜越小,反之越大。同时,可根据排污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度,逐步提高竞争性分配排污权的比例,分阶段实现流域排污权的动态分配,最终达到对排污权进行高效、公平分配的目标。以北江流域为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排污权分配总量中竞争性分配比例取不同值时,北江流域6个城市排污权分配的动态结果。 相似文献
14.
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的确定是关系到区域间公平协调、经济高效发展的关键。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取效率最优解集中距理想公平方案最小的解为最终方案,构建排污总量分配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十四五”COD排污总量分配方案。结果表明:(1)COD历史排放量较大的盐城、徐州分配到了江苏省14.2%、12.1%的排污比例,是历史公平、发展公平的体现,二者承担全省18.5%、10.8%的减排任务,应证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公平原则;(2)经济水平较高、单位排污产出较高的无锡、常州等地区排污分配量最终方案>公平方案,符合效率优先的要求。基于此,以COD排放削减率和人均GDP为依据将江苏省地级市划分为四类,分类探讨论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重工业的重新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型化特征,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能源消费。为了分析产业结构重型化条件下我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文章以产业结构重型化为背景,建立了我国能源消费函数,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重型化条件下我国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重型化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认为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能源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本期重工业产值每增加1%,不仅会使同期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1.80%、下期能源消费增加1.26%,还会使下下期的能源消费降低1.37%。最后,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能源消费实际,认为要降低能源消费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使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同区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公平合理分配方法是目前污染物总量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污染物削减潜力、主体功能区类型环境目标约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国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改进等比例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国家COD和氨氮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省级行政单元分配。结果显示,COD和氨氮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削减目标分配特征基本一致,但削减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削减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地以及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宁夏和青海等部分地区,其COD和氨氮削减率高于全国平均削减率,分别介于9.1%-14.1%和11.0%-21.8%,这主要与其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污染治理水平和水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有关。削减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和云南等地以及东部的福建和江苏等部分发达地区,其COD和氨氮削减率低于全国平均削减率,分别介于4.7%-7.7%和6.6%-9.5%。其中,西部五省区较低的削减率与其较小的水环境压力、较高的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有关,东部两省因其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削减率略低于全国平均削减水平。从COD和氨氮分配结果来看,符合不同主体功能区类型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以及污染减排的最终目的。该分配方法体系,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我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实现不同地区间协同控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能源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很少进行截面数据分析及特别缺乏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现状。以省域为空间样本。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05年中国省域的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省域能源消费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能源消费行为受到本地能源消费和相邻省域的能源消费的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对省域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人口增长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但是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未能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弹性系数不显著为正).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能源消费政策和价格调控措施时,必须考虑到空间作用机制对能源消费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的使用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研究能源消费与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本文以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边限检验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的排放有重要影响,但是对工业烟尘排放量来说只有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影响是显著的;短期来看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SO2排放的影响是显著的,能源消费总量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对工业烟尘的排放有显著影响。由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对不同污染物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治理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理论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利用matlab 70软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我国 1954~2007年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旨在系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更能体现出经济增长同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也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EMD方法,将研究对象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本征模函数(IMF),得到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演化曲线,可以将这些曲线看成是系统的特解。通过对我国近 54 a 的资料进行EMD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由4个IMF分量及趋势项构成,GDP增长由3个IMF分量和趋势项组成。(2)对于短周期的高频波动,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高度一致的。(3)对于中尺度的周期波动,能源消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平均滞后 1~3 a。(4)从大尺度的周期波动来看,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平均滞后 3~5 a,表现出能源对经济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的影响,对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根据低碳社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设定低碳情景、节能-低碳情景、节能情景和基准情景等4种情景,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峰值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6年、2040年和2045年,对应峰值依次为264.0×106t,356.2×106t,430.0×106t和477.3×106t。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展开可控性研究,探讨各因素变化对峰值大小和峰值时间的影响,分析表明各因素对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人口、城市化率只影响峰值大小,人均GDP、碳排放强度和第二产业占比对峰值时间和大小均有一定影响,三种因素分别从低速率提升至高速率时,人均GDP将导致峰值时间推迟,而碳排放强度和第二产业占比则将推动峰值时间提前;进一步定量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碳排放强度城市化率人口。根据研究结果对吉林省政策次序提出建议,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上,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优先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合理规划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