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易燃液态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演化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统计了近年来746起相关事故,对事故发生时间、道路、初发事故形式、运载危化品燃爆危险性及事故演化情况进行总结,利用变异系数法得出量化后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事故过程中多因素耦合对燃爆演化率的综合影响强度计算其燃爆演化概率,结合质量控制法划分该类事故的高、低事故率阈值,评价燃爆演化概率危险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垃圾电厂燃爆事故偶发情况,查找事故隐患,明确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构建事故预防密闭环模型,对垃圾电厂燃爆事故防控机理分析,推导出燃爆事故发生原因,并给出垃圾电厂防燃爆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窑炉烟气产生的燃爆现象及燃爆产生的条件,提出窑炉烟气治理中的防燃爆措施必须结合各种窑炉本身的工艺特性、烟气特性,以从根本上保证工业窑炉及烟气净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乙炔干燥变温吸附装置安全性分析与燃爆事故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乙炔变温吸附装置的燃爆事故问题,采用HAZOP方法对该装置进行安全性分析,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指出装置发生燃爆事故的可能性;又将该装置可能发生的燃爆事故作为顶上事件,利用FTA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了装置发生燃爆事故的可能原因,制定了预防发生燃爆事故的对策。通过将HAZOP和FTA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有效地识别出乙炔装置存在的隐患,降低了装置操作的危险性,预防了燃爆事故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干熄焦焦粉燃爆的可能性,在某焦化厂干熄焦输焦皮带机头和除尘站两个位置,取焦粉尘样进行工业分析和粒度分析,并测量地下皮带通廊代表段的焦粉尘浓度。分析显示,干熄焦地下皮带通廊焦粉水分较低,均低于3%;所选两个位置的粒度分布较为接近;实验测得所取焦粉尘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在160~180 g/m~3之间。现场地下皮带通廊焦粉质量浓度值最高为8.95 g/m~3,远低于其爆炸下限,燃爆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对某机场制氧制氮站发生的一起充氮拖车上的高压氮气瓶燃爆事故进行分析,找出了事故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微乳化柴油在静爆条件下的燃爆特性,利用高清摄像机、高速照相机和红外热成像仪分别获取各微乳化柴油样品无约束条件下燃爆过程以及爆炸温度场分布情况,着重分析比较生产工艺与抑爆剂对微乳化柴油燃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相同试验条件下,磁力搅拌、高速剪切、超声处理和静电喷雾工艺获得的微乳化柴油样品燃爆性能接近,与-10号柴油相比,爆炸火球体积分别降低了40.61%,37.91%,27.46%和34.01%。添加抑爆剂后,磁力搅拌工艺生产的微乳化柴油爆炸火球体积显著降低,仅为-10号军柴所产生火球的68.47%。研究结果表明,微乳化柴油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爆效果,抑爆剂的添加对抑制火球温度和尺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于秀梅  于英顺 《安全》2010,31(7):14-15,19
本文主要论述了乙炔的特性及其危险因素以及在焊接与切割过程中如何防止燃爆事故发生所应采取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起氧气管道补偿器燃爆事故。通过对事故现场勘察分析、查阅管道安装技术资料、对管道材质取样进行化学分析、断口分析、理化分析及力学性能试验,找出了事故直接原因是管道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吹扫打靶不彻底留下安全隐患;间接原因是管道中的氧气流速瞬时增大,带动管内残留的杂质颗粒流动,与氧气管道补偿器内壁发生摩擦产生的火花燃爆了补偿器。建议在以后的氧气管道安装中加强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并优化炼钢用氧的操作工艺,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兆广  宋荣全 《安全》2015,(7):38-39
某地一起丁二烯残液装车管线燃爆事故,对该管段事故前后对比、宏观检查、取样分析、进行相关实验分析后找出这起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4月21日下午,在武汉市洪山区鲁巷购物中心广场发生一起氢气球燃爆事故,当场灼伤20人,其中2人伤势较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输气管道高后果区中人的不安全行为(Unsafe Human Behaviors,UHBs)对输气管道泄漏燃爆事故发生的影响,结合模糊Bow-tie模型和贝叶斯网络对输气管道泄漏燃爆事故进行分析。构建基于T-S模糊故障树的输气管道泄漏燃爆模糊Bow-tie模型,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出发,将不同等级高后果区划分为不同等级人口敏感区;利用专家经验评判法得到不同等级人口敏感区基本事件的先验概率和中间事件的条件概率表;运用贝叶斯网络双向推理算法求解模糊Bow-tie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地区人口敏感等级的提高,输气管道泄漏燃爆事故发生的概率随之增大,发现导致输气管道失效泄漏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施工破坏,失效原因与EGIG分析的结果基本相符,验证该方法在高后果区输气管道泄漏燃爆事故分析上的可行性,可为输气管道高后果区的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树定性分析 ,找出了可能导致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事件 ,即无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损坏 ,未及时送、排风 ,使用不防爆电器 ,防爆电器损坏 ,电气连接处接触不良 ,人体静电放电 ,室内吸烟 ,室内动火。为了预防铅酸蓄电池室燃爆事故的发生 ,关键是 :一要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 ,保持蓄电池室通风良好 ,使氢气浓度不能达到爆炸极限 ;二要采取防止火源发生的措施 ,使蓄电池室无点火源 ,只要蓄电池室内无火源 ,即使氢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也不可能发生燃爆。为了达到上述两个要求 ,就必须在防火防爆技术和管理方面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丁二烯装置中高级炔烃的特点和危险性,通过爆炸极限测定仪和爆轰管研究并确定了温度对乙烯基乙炔爆炸极限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温度下乙烯基乙炔的安全分压,确定了氮气稀释对乙烯基乙炔安全分压的影响,掌握了乙烯基乙炔的燃爆特性和分解特性。研究表明:乙烯基乙炔易发生分解失控或气相燃爆,且发生分解失控时后果严重。为了确保丁二烯装置中乙烯基乙炔的安全使用,建议在低温和低分压下使用乙烯基乙炔。  相似文献   

15.
李英 《劳动保护》2003,(7):61-63
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主要是指空气中存在的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蒸气(简称为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时遇火源可发生燃爆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LEL),用容积百分数(V%)或每立方米中的毫克数表示(mg/m^3)。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下限之间的爆炸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相似文献   

16.
以混合溶液纯组分易燃液体闪点的饱和蒸气压为基础,应用乌拉尔定律、双液系的气-液相平衡理论,运用Le Chatelier方程和安托因方程导出二元混合液的闪点计算方法。并例举易燃液体与易燃液体组成的理想混合液、易燃液体与易燃液体组成的非理想混合液、易燃液体与不燃液体组成的非理想混合液的计算过程。乙醇溶液闪点的计算结果与现有的文献资料比较,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计算数据用Excel处理,快捷准确,用于确定二元混合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服传统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在涂装车间风险分析中的局限性,提高风险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本文引入了故障树—贝叶斯网络集成分析模型。首先通过对涂装车间燃爆事故原因的综合分析,绘制出了涂装车间燃爆事故的故障树,同时,采用GeNIe软件将故障树转换成贝叶斯网络,并利用贝叶斯网络的双向推理技术进行预测和诊断。通过分析综合考虑,可燃蒸汽挥发、泄漏以及未开通风设备为涂装车间的薄弱环节,需要十分注意,可通过加强安全检查,对涂装车间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以提高其安全意识等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8.
为深刻吸取晋济高速"3·1"特别重大燃爆事故教训,2014年7月16日,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4年福建南平隧道重大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燃爆事故综合应急演练举行。为深刻吸取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教训,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尤其是隧道内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2014年7月16日上午,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汽车燃爆事故涉及人、车、充电设备(桩)和环境等多风险因素。从系统层面确定最大风险耦合形式及关键风险因素对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整理我国2016—2020年发生的191起新能源汽车燃爆事故案例,运用N-K模型计算风险耦合值;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将风险因素作用关系可视化,分析风险因素网络中各节点中心度及可达性;结合N-K模型和SNA对风险节点的出度进行修正,确定新能源汽车燃爆事故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并据此提出安全防控策略。结果表明:多风险因素耦合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大;控制车-环两因素风险耦合可有效避免燃爆事故发生;高温、低温、浸水、路面异物碰撞和电池管理系统故障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关键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史瑞 《劳动保护》2009,(12):98-99
近年来公交车燃爆事故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公交车燃爆,造成人员伤亡大,社会影响坏,已成为消防部门重点防范的事故类型之一。2009年9月,随着全国第一辆“防火型公交车”在四川全新亮相,并顺利通过国家检测中心以及公安部消防局和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公交车燃爆终于有了克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