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点滴     
国外点滴地球上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国的一个环境保护组织“全球资源保护”进行的调查表明,地球上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是南美洲和澳大利亚,那里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未被开发。在欧洲,只剩下16%的陆地面积尚未被开发,多位于欧洲北部苔原地区。在南亚和东南亚,未...  相似文献   

2.
在具有金的地球化学异常和矿化现象的北哈萨克斯坦金矿区,仍然尖锐地存在着评价查明其中的工业矿床问题。已知的和首次被发现的金的地球化学异常和矿物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用该区现时已知的金矿床的矿物和地球化学分带知识来帮助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择了三个深水盆地,并对反映在最上部15~30cm的新近变化作了报道.哥特兰盆地是波罗的海南部最大的连续沉积盆地,选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研究了另一个相当大盆地,即波罗的海中北部盆地,并首次报道那里的地球化学特征.还研究了在波罗的海北部的博恩霍尔姆盆地.这三个盆地从海区的地球化学条件方面是不相同的.所研究的元素按其来源和地球化学特性分为不同的组陆地自然来源的元素、营养物、与早期成岩矿物相结合的元素,和近表层带内人类活动带入的元素,包括一些有害金属.表层带中金属浓度虽然呈现减少趋势,但仍然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声音     
生命只有一次,地球只有一个,忽视还是重视、保护还是践踏、参与还是回避,这是事关生存还是死亡的大事。韦倩/广州环保是一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长期任务,我们经常抱怨环境的恶劣,经常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怎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脆弱的地球。--网民阿P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后辈那里借来的。———比维吉我们热爱自然,但我们也做着破坏自然的事。我们在泥土上扩张着钢筋水泥的城市,出门坐汽车、火车、飞机,进门开空调、开电脑……并非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切,而是无法抛弃这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植物、动物、微生物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成千上万,广有分布。二百多年前,瑞典博物学家林耐经过长期研究,发表了《自然系统》和《植物种志》两本著述,对地球上的生命种群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可惜时过230多年,我们仍然没有来得及弄清地球上到底存在多少物种。人们初步估计有1000—3000万  相似文献   

6.
1、地球的近照今年元旦,我有幸观看了日本广播协会(NHK)播送的电视节目——《地球的近照》。从宇宙卫星上远眺日本国土,使我在考虑日本和世界的环境问题上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谈到环境问题时,诚如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所说,日本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区,平地不到四分之一,而且人口集中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2.6%,可是却有近60%的人口集中居住在那里。通过观看卫星摄影,再一次使我感到,这个四分之三的山区自然和植  相似文献   

7.
<正> 虽然有几位作者提出,硫在木星卫星 I_0的火山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作者否认那里有元素硫的,至少是以冷却岩流形式的元素硫的参与。在地球上,几乎所有活火山中都有硫的喷出,但硫流却属罕见,有报道的只有日本的知床硫磺山火山、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内格拉山和阿苏弗雷火山以及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  相似文献   

8.
从一座迎风山峰俯瞰,景色旖旎。但它却确实对人类有巨大危害,甚至在仲夏那里也是一片寒冷的荒原。山峰西面是咸水湾,水面覆着坚冰。咸水湾那边耸立着闪光的冰川和高耸入云的山峰。南面和东西是多年形成的令人目眩的白色冰架,冰架伸向远处的海底。北面是白雪覆盖的不停地喷出有毒气体的火山。这就是世界之底。那里的风速每小时可达320公里,气温可低到-85℃。这个地方就是南极洲——地球上自然条件最坏的最令人生畏的白色大陆。从山颠眺望,南极洲东部的麦克默多海峡令人莫测。仔细观察这块好象无  相似文献   

9.
平均来说,20世纪期间地球变暖了.气候学家相信,在此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5℃.这种升高一部分是因为每日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微分变化造成的,微分变化又使得每日温度范围变窄[1].最先是在美国发现了一个日温范围缩小的例子,在那里,大面积趋势显示最高温度保持不变或轻微上升,而最低温度一直以更快的速度上升[2].对地表的测量表明,自1979年以来全球平均变暖了0.3~0.4℃[3].  相似文献   

10.
预测地球气候的变化常以大气模型为基础,这些模型虽然有效,但精度一般不高。例如,许多模型常忽略云层的影响。实际上,云层对地球有显著但至今仍然未知的综合影响。另外对海洋作用的评估与解释也不尽合理。位于普林西顿的美国海洋大气管理署地球物理流体分析室主任Jerrg就曾认为这些模型都有令人困惑不解的随机性。生物黑匣子人类已经大大改变了地球的化学成份,但同时,也可能改变了地  相似文献   

11.
<正> 重建前寒武纪铁建造成矿原始物质性质的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仍然是成矿建造地球化学中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已有的研究指出,元素地球化学的准则在这一方面具有最大的前景。因此,可以认为在解决上述任务时,利用稀土元素(REE)作为成因信息来源的可能性的研究显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据《新科学家》报道,毋庸置疑,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具统治力的生物。仅仅数千年的时间,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1/3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40%的生产力。人类的连番冲击让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草原变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蓄水层干枯;而核能废料、化学污染、入侵物种、生物灭绝及气候变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直接恶果。如果可能的话,与人类分享地球的其它生物会毫不犹豫地把我们“踢出”地球。现在,假设它们如愿以偿,地球上65亿人明天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被送到遥远的星系接受再教育,那么,地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若将地球诞生40多亿年的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话。直到她年过半百之时,地球上才有了最原始的植物和动物,而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是大约在地球95岁时才出现的;在这虚拟的地球百年史中,人类是个地地道道的新成员,诞生还不到1天,欢迎我们的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万紫千红的大花园。但是,我们这个初来者在对地球这个古老花园的改造上,却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做的事情都要多。5分钟前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但也对地球造成了前所未有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郑慕雅 《环境》2005,(3):42-43
那天下午以后,我终于决定离开那座喧闹的钢筋水泥森林,离开那个烦人的地方。我决定出走,目的地是南昆山,因为那里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那里有拥有美丽传说的七仙湖;那里有媲美《卧虎藏龙》场景的竹林。  相似文献   

15.
土壤的秘密     
张平凡 《环境》2013,(4):74-76
土壤,地球上随处可见。可是假如一天,土壤消失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看似乎平常的土壤,到底埋藏着多少秘密呢?看看自己的脚下,土壤是多么平凡的东西,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的地球表面没有土壤覆盖的话,植物将无法生长,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就无法得到食物,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将灭亡。那么,与地球生命息  相似文献   

16.
正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早在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国际社会已达成这一共识。距离这次大会的召开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环境与发展仍然是全球和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17.
马立涛 《环境》2004,(5):48-49
南北极颠倒一下,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关键是在两极翻转的过程中,赖以保护人类免受太阳高能粒子强烈辐射的地球磁场将会完全消失,地球将整个暴露在各种致命的宇宙射线下,从而引起全球气候改变。损坏所有位于地球近地轨道上的导航和通讯卫星,使地球上所有迁徙性动物失去定向能力。  相似文献   

18.
ENN 5月18日讯,詹姆斯·洛弗洛克(James Lovelock)教授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他认为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的生命有机体.根据洛弗洛克的观点,该亚-希腊神话中的地球女神,从物理上和化学上是和地球上的生命紧紧相连的.  相似文献   

19.
刘彤 《世界环境》2004,(3):76-80
在人们心目中,非洲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大陆,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较少受到现代工业化侵扰,自然环境较多地保留着原始的状态。在非洲从事新闻工作的近五年时间里,我既领略了那里绮丽的热带风光,也看到了人类活动的无情破坏,一种对地球这块“净土”的忧虑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图森以北约30英里的山坳里有座巨大的玻璃房子,在漫山遍野的仙人掌灌木丛中显得格外突出.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第二生物环境实验中心.第二生物环境实验这个课题已有100年历史,其目的是研究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第二生物环境实验中心是由玻璃加钢结构拼装成的巨大的全密封建筑物,该建筑物占地1.3万m~2.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在这里进行各种生命、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验.仿照第一生物环境——地球生态环境的分布,科学家在这座玻璃房子里设立了热带平原、热带雨林、沼泽地、25英尺水深的海洋与珊瑚礁、沙漠、农业区和缩微城市.复杂的生态系统和机电系统为整座玻璃房子内的空气、水和度物提供循环以维持3800种动植物及在那里从事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