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呼和浩特市大气中酞酸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不同功能区和不同季度的大气中酞酸酯污染物的采样监测调查,证实了酞酯不仅存在于大气中,且浓度比较高,为531ng/m^3,是草原地区背景值(10-33ng/m^3)的16倍以上。根据调查表明,不同功能区中大气中酞酸酯(DNBP和DEHP)的浓度差异较大;相同功能区的不同季节,酞酸酯浓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但酞酸酯浓度与大气颗粒物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冬、夏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和0.  相似文献   

2.
驯化活性污泥降解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研究利用驯化活性污泥生物降解3种邻苯二甲酸酯,即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丁酯和二辛酯。结果表明;侧链较短的DMP和DBP能被较快地降解,分别在3d和8d内被降解90%,但DOP的降解速率较慢;3种PAES的生物降妥过程均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描述,且实验测得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能与相应酯类的二级水解常数较好地关联。  相似文献   

3.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现场分析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小型封闭湖泊表面微层中存在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在1~11之间,湖水的理化性质及采样方式均影响富集倍数的大小.室内微宇宙研究表明DBP和DEHP在微宇宙水体表面微层中均存在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分别为2.81和1.98,藻类、颗粒物和腐殖酸也同时在微宇宙水体表面微层中富集.当水体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和腐殖酸时,邻苯二甲酸酯(DBP、DEHP)在表面微层的富集倍数随加入的2种物质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富集动力学研究表明,当表面微层遭到破坏后,其在表面微层达富集平衡需较长时间,水体浓度也影响富集倍数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天然水体中的生物降解过程和颗粒界面作用对生物降解的加速作用。根据均相和非均相水环境中DBP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低浓度DBP的降解速率与颗粒物浓度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表示,并用效应因子表示颗粒物对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酞酸酯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残留测定及降解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报道了土壤中5种酞酸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得到5种酞酸酯在土壤中的样品回收率为90.1%~95.8%。土壤微生物对5种酞酸酯降解结果表明分子量相对小的DMP、DEP、DBP在两种土壤中极易降解,而分子量大的DEHP、DOP较难降解。  相似文献   

6.
一株处理含对苯二甲酸废水的工程菌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染色体DNA转化原生质球的方法,构建一株处理含PTA废水的工程菌LEY3。LEY3能同时降解6种化合物:PTA,萘,苯甲酸,十六烷,乙二醇,甲醇。用LEY3对含PTA生产废水作降解试验,COD的去除率在66% ̄91%之间。  相似文献   

7.
作物和土壤中DEHP测定的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金梅  杜荣平 《环境科学》1995,16(4):72-74,56
介绍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微量DEHP测定的前处理方法。该法选用三氯甲烷为抽提液,加入吸水剂进行革取、抽提和浓缩。与北京、丹麦和美国等测试方法相比较,革取时间为0.5—0.7h,缩短了2—11h;溶剂用量为75—90ml,节省溶剂110—1200ml;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样品中DEHP的回收率除棉花籽实外,其余均达90%左右,变异系数约土3%。该法适宜在酞酸酯监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水中氯苯类、六六六、DDT及酞酸酯类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李桂祥,黄跃武桂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水体中氯苯类、六六六、DDT和酞酸酯类在美国EPA优先污染物表和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上均榜上有名。而目前分析氯苯类采用2%有机皂土+2%DC-200...  相似文献   

9.
2,4-二氯酚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3个不同地点采集的混合土壤中,分离到2株可利用2,4二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DCP1和DCP2.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了菌株DCP1降解2,4二氯酚的影响因素和降解过程以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菌株DCP1可降解2,4二氯酚,并有氯离子、邻氯酚和醌积累;经检测该菌株中有一条迁移速率比pUC18小的质粒.  相似文献   

10.
在厌气-好气-活性碳三级串联工艺系统中,用7株高效染料脱色降解菌在厌气池中接种,在好气池中用聚乙烯醇降解菌富集培养液接种挂膜处理含PVA和BOD5/CODcr<0.2的印染废水,经日处理17t废水的中试表明,当进水CODcr,BOD5,PVA,洗涤剂和色度含量分别为680ppm,110ppm,134ppm,2.94ppm和65倍时,在厌气池,好气池和活性碳池中的水力负荷分别为3.17,3.0,14  相似文献   

11.
李雨桐  余海  刘坤  柏宏成  汪军  朱正杰 《环境科学》2024,45(3):1830-1839
邻苯二甲酸酯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其去除机制备受关注.为探究邻苯二甲酸酯在紫色农田土壤中的去除机制、关键微生物及功能基因,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为目标污染物,分别设置含量为0、5、10和20 mg·kg-1的单一污染土壤,避光培养90 d,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探究其去除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DBP和DEHP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降解模型,半衰期介于17.0~38.2 d之间,5 mg·kg-1的DBP降解速率最快,依次快于10 mg·kg-1的DEHP、5 mg·kg-1的DBP、5 mg·kg-1的DEHP以及20 mg·kg-1的DBP和DEHP.第7 d和15 d的土壤样品间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随时间不断提升,且与DBP或DEHP半衰期呈反比.物种共现网络分析筛选出变形菌门的Pandoraea属为群落中的关键物种,可以用来指示DBP和DEHP污染程度.KEGG功能注释结果表明,Pandoraea在群落中负责酯键水解、苯甲酸降解、群体感应、ABC转运和双组分系统等功能,可以促进邻苯二甲酸酯上下游降解、细胞通讯和其它降解菌的生长繁殖,以此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由此可见,紫色土中,DBP和DEHP的去除效率取决于初始含量和自身性质,放线菌门的细菌在降解中扮演重要角色,Pandoraea在促进邻苯二甲酸酯降解和调节降解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中均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11种邻苯二甲酸酯在好氧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归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邻苯二甲酸酯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已对环境生物带来了较大的风险.研究了11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好氧生物降解性,及在活性污泥中的去除特性.快速生物降解性测试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邻苯二甲酸二甲氧乙酯(dimethoxyethyl phthalate,BM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DIB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inamyl phthalate,DNP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i-n-hexyl phthalate,DNHP)以及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具有快速生物降解性,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inonyl phthalate,DNP)及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icyclohexyl phthalate,DHP)28d生物降解但未通过10 d观察期,邻苯二甲酸二苯酯(diphenyl phthalate,DPP)28 d生物降解率只有43.5%.好氧污泥降解动力学实验中,11种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降解随时间变化呈典型的一级动力学规律,相关系数r20.96,降解速率常数为0.021~1.11h-1,降解半衰期在0.625~32.7 h之间.在室内好氧污泥模拟实验中,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时候,DNPP生物去除率为55%~70%,其余10种PAEs去除率大于80%,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所有PAEs去除率都达到90%以上.使用GC/MS分析了PAEs在好氧生化污水处理厂中的暴露水平,结果表明,DMP、DEP、DIBP、DBP以及DEHP在二级出水浓度分别为ND~44.0、ND~12.0、60.4~594、88.0~823和130~728 ng·L~(-1),PAEs在不同STP中的去除率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STP运行工艺和运营水平有关.STP模型预测结果表明,PAEs在STP中的去除过程主要为生物降解,DPP、DNP和DEHP由于较高的lg Koc,可一定程度地被污泥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检测尿液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共同水解产物邻苯二甲酸(PA)的分析方法;通过雄性成年SD大鼠代谢试验,检测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单独暴露、以及联合暴露条件下大鼠尿液中PA总量,并分析了PA与暴露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大,尿液中排出的PA总量也不断增大;DBP单独暴露、DEHP单独暴露以及两者联合暴露时尿液PAEs代谢物平均排泄总量占摄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5.04%、55.00%和38.35%;大鼠尿液中PA的摩尔总量与DBP、DEHP、以及两者联合暴露的摩尔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P<0.01)、0.56(P<0.01)、0.93(P<0.01).尿液水解后的PA能够反映PAEs类物质的总暴露水平,将来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暴露生物标志物用于人群的PAEs暴露监测.  相似文献   

14.
Abiotic degradability of four 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 in the aquatic phase was evaluated over a wide pH range 5–9. The PAE solutions in glass test tubes were placed either in the dark and under the natural sunlight irradiation for evaluating the degradation rate via hydrolysis or photolysis plus hydrolysis, respectively, at ambient temperature for 140 d from autumn to winter in Osaka, Japan. The e ciency of abiotic degradation of the PAEs with relatively short alkyl chains, such as butylbenzyl phthalate (BBP) and di-nbutyl phthalate (DBP), at neutral p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acidic or alkaline condition. Photolysis was considered to contribute mainly to the total abiotic degradation at all pH. Neither hydrolysis nor photolysis of di-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 proceeded significantly at any pH, especially hydrolysis at neutral pH was negligi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diisononyl phthalate (DINP) catalyzed mainly by photolysi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PAEs, and was almost completely remo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t pH 5 and 9. As a whole, according to the half-life (t1=2)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s, the abiotic degradability of the PAEs was in the sequence: DINP (32–140 d) > DBP (50–360 d), BBP (58–480 d) > DEHP (390–1600 d) under sunlight irradiation (via photolysis plus hydrolysis). Although the abiotic degradation rates for BBP, DBP, and DEHP are much lower than the biodegradation rates reported, the photolysis rate for DINP is comparable to its biodegradation rate in the acidic or alkaline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5.
迟杰  杨青 《环境科学》2012,33(5):1570-1574
模拟海河干流水体构建了室内菹草微宇宙,同时设置了无菹草微宇宙为对照,对微宇宙中酞酸二丁酯(DBP)和酞酸二异辛酯(DEHP)的消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有草组水和沉积物中这2种酞酸酯(PAEs)的浓度始终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这2种PAEs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其次是水中,并且在菹草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尤其是疏水性较强的DEHP;菹草(以湿重计)对水中DBP和DEHP富集系数(BCF)的平均值分别为22.4 L.kg-1和180.7 L.kg-1;计算得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有草微宇宙中DBP和DEHP的降解率分别为输入量的94.2%和60.8%,较对照组(DBP和DEHP分别为91.0%和45.5%)分别提高了4.1和15.3个百分点;有草组DBP和DEHP的残留率分别为输入量的-0.6%和30.7%,而对照组为4.7%和37.7%.可见,菹草体系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这2种PAEs的降解作用,还能减少系统残留量,降低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16.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体邻苯二甲酸酯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采集和分析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和底泥样品,探讨了该河段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体中PAEs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两种为主。水中PAEs总量较高,DBP和DEHP含量均已超过我国地表水标准限值。底泥中PAEs总量与国内外一些河流底泥中的含量相近,但DBP和DEHP含量均已超过了美国华盛顿州的警戒标准。底泥中PAEs含量沿程分布总体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水体中PAEs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主要受流域内工农业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国市售童装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选择了21种常见品牌的童装,采用Agilent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中16种PAEs(phthalate esters,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测定,并应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方法评估了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我国市售童装中w(∑16PAEs) (16种PAEs的总含量)为2.97~40.0 mg/kg,平均值为11.0 mg/kg.其中,w(DEHP)〔DEHP为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w(DBP)(DBP为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w(BBP)(BBP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三者之和为1.73~26.7 mg/kg,未超出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值;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BP、DEHP和DNO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是含量较高的四种单体,四者之和占w(∑16PAEs)的53.9%~96.8%(平均值为82.5%),可能与童装加工过程的人为添加有关.童装中DM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BP、DBP、BBP、DEHP、DNOP和∑7PAEs的非致癌风险值均远小于1.0,对儿童无明显非致癌风险, 但DEHP的致癌风险值接近10-6,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典型设施农业土壤酞酸酯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和CalTOX模型,分析了南京城郊典型设施菜地土壤中6种酞酸酯的污染特征、污染负荷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所有的土壤样品中均检测出酞酸酯,6种酞酸酯的总量为0.15~9.68mg/kg,其平均含量为2.21mg/kg;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为该地区设施农业土壤的主要酞酸酯种类,其检出率分别为88.2%、100%和79.8%,含量范围分别在n.d.~1.83、0.02~9.03、n.d.~1.74mg/kg之间;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酞酸酯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区域土壤酞酸酯总体污染负荷为4.31kg/hm2;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DnBP和DEHP的潜在健康风险较高,设施农业从业者的主要暴露途径通过皮肤接触;设施菜地土壤酞酸酯含量、污染负荷以及健康风险均显著高于周边地区露天菜地土壤.  相似文献   

19.
利用CH2Cl2和超声对35个南开大学学生宿舍室内降尘样品中的DMP、DEP、DBP、BBP、DEHP 和DOP等6种PAES进行提取分离,采用GC-MS定量分析,研究了PAEs污染变化特征及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南开大学学生宿舍室内降尘中PAEs污染以DEHP和DBP为主,中位值浓度分别为126.916μg/g和123.591μg/g,两者之和占Σ6PAEs浓度的99%以上,室内降尘中PAEs污染程度和类型与室内含增塑剂产品的数量、室内清洁通风情况及成员性别有关;经口暴露水平大于皮肤,其中DBP、DEHP的暴露量高于美国,占人体总PAEs摄入量比例较高,故学生宿舍降尘中PAEs暴露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城市功能区土壤中酞酸酯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津市和辽宁省鞍山市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不同工业类型所在地共计12个土壤样品进行采样调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15种酞酸酯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两市土壤样品中酞酸酯的污染水平,分析了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石化、化工、钢铁等工业行业所在地土壤中酞酸酯的浓度差异,研究了不同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单体污染特征,将两市土壤样品中DBP和DEHP的浓度与国内外部分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结果表明,天津市各采样点总酞酸酯(ΣPAEs)浓度在0.524~2.058 mg/kg之间,鞍山市各采样点ΣPAEs浓度在0.779~2.016 mg/kg之间;两城市不同城市功能区土壤ΣPAEs浓度均呈现风景区<生活区<工业区的趋势;15种酞酸酯中,DBP和DEHP在天津市和鞍山市各采样点土壤样品中均有检出,为两城市土壤中酞酸酯主要污染物,其浓度值与国内其它城市处于同一污染水平,略高于我国贵州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