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晓国  高忠本 《生态环境》2011,(8):1367-1372
汞的毒性、环境行为、生物有效性不仅跟其浓度有关,还决定于其化学形态,因此汞的形态分析在环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样品前处理几乎是汞形态分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而色谱和光谱/质谱联用技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离检测方法。文章对近十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如酸/碱溶剂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单滴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等,以及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与光谱/质谱(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等离子体质谱等)的联用技术在汞化合物形态分析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今后应重点研究建立高效、简便的前处理方法,发展高分离度、高灵敏度、高速度的分离检测联用技术,以便更好地对汞的形态进行分析监测。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磷阻燃剂,近些年逐渐取代了溴代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也因此导致在多种环境介质中有较高的暴露量和潜在风险。已有研究表明,OPEs具有一定的毒理效应,对人体及其他生物均有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OPEs的检测技术,详述了不同环境介质OPEs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目前固相萃取(SPE)和固相微萃取(SPME)仍是水样前处理的主要方法;对于固体样品,加速溶剂萃取/加压液相萃取(ASE/PLE)和微波辅助萃取(MAE)应用较多;虽然大气样品仍以固体吸附剂方式为主,但已向在线一体化方向发展;而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多与水样和固体样品方法相似;但是对于复杂环境介质中OPEs样品的前处理较为困难,方法有待改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对弱极性和易挥发的OPEs分析效果好,而强极性和难挥发的OPEs多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质谱串联(GC-MS/MS)、液相色谱-质谱串联(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UPLC-MS/MS)等对多种复杂的环境介质中的OPEs均有较好的检测分析效果,但并未普及。最后,对OPEs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环境化学》2011,30(8):1528-1529
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大体积固相萃取仪AutoTrace280可对多达20L的的液体样品进行纯化、富集、浓缩;采用双三元液相色谱中的在线固相萃取功能直接对饮用水样品进行在线制备之后,进入分析流路进行检测.液相分析方法: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方法分析饮用水中双酚A及系列表面活性剂降解产物.针对复杂水体样品的前处理方式快速、操...  相似文献   

4.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介质中.由于PAHs基体复杂并且含量很低,所以样品的净化和富集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PAHs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代表性应用,包括液相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固相微萃取、搅拌子吸附萃取、微耗损固相微萃取、分散固相微萃取法,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PAHs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SPME-GC-MS联用快速检测赤潮海水中的有机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固相微萃取(SPME)样品预处理技术,分离富集海水中的有机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海水中有机物的快速检测,研究了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变化原因,为研究赤潮的发生机理和赤潮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人类医疗保健与集约化禽畜和水产养殖中的大量使用,痕量水平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体、土壤及沉积物中广泛出现.因此,使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分析方法来检测环境中的痕量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了解其潜在的环境风险极为重要.本文综述了水体、土壤及沉积物样品中喹诺酮类抗生素萃取、富集与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和超声/微波辅助萃取联合SPE分别是萃取和富集液相和固相(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最成熟可靠的方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联用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常规分析方法.此外,近年发展的免疫测定、生物传感器与电化学方法有望在筛检方面替代昂贵的仪器分析,尤其在现场实时监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微塑料生物膜的群体感应效应,利用液液萃取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微塑料上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膜分泌的11种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类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方法.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采用酸化的乙酸乙酯(0.01%冰乙酸,V/V)对微塑料生物膜样品中AHLs类信号分子进行萃取,萃取方式采用冰浴超...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技术与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检测技术联用,结合优化的碱性法消解前处理技术,建立了碱性法消解-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PT-GC-AFS)联用技术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烷基汞含量的方法,能够在一次分析中同时获得样品中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含量.本文分别用酸性法和碱性法处理了沉积物标准样品ERM-CC580、沉积物实际样品和土壤实际样品,重点比较了本方法提出的碱性法消解和使用率较高的酸性法消解两种前处理方式.采用本方法处理实际样品进行了色谱分离研究,对低浓度的实际土壤样品进行了检出限实验,用3种不同浓度的沉积物和3种不同浓度的土壤样品验证了精密度,对沉积物标准参考物质ERM-CC580进行了测定,并用两种实际土壤样品和两种实际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率试验.实验表明,碱性法消解精密度和准确度优于酸性法消解,且步骤少、耗时短,使用的试剂种类少、毒性小,方法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分析测试实验室大量土壤/沉积物样品的烷基汞测定.采用碱性法消解土壤/沉积物样品,目标物实现完全分离,甲基汞、乙基汞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1.0000,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2μg·kg~(-1)、0.10μg·kg~(-1)(取样量为0.50 g),样品分析甲基汞、乙基汞的RSD范围分别为1.0%—4.7%、2.5%—6.0%,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5.1%—109%、90.3%—96.3%.  相似文献   

9.
环境及生物样品中化学战剂的分析检测一直是禁化武领域的研究热点.离子迁移谱因具有分析快速、灵敏、可小型化等优点,成为现场快速检测化学战剂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说明了离子迁移谱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结构,阐述了非放射性离子化源的发展对检测对象广谱化的影响,介绍了离子迁移谱与热解吸、闭管采样、固相微萃取、吸气式冷凝器等前处理装置的结合,以及与色谱、质谱技术联用在复杂样品定性定量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HPLC/MS/MS)联用测定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异构体的分析方法.以WAX固相萃取小柱为浓缩柱对样品中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浓缩,再用HPLC-MS/MS分离检测各异构体,串联质谱采用负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色谱分离采用梯度洗脱方式,流动相A相为甲醇,B相为60 mmol·L-1氨水/20 mmol·L-1甲酸水溶液(p H=4);选用AscentisExpress F5型色谱柱为分离柱.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河水、底泥和贝类中全氟化合物异构体的分析,对3种环境样品的方法检出限(S/N=3)分别为0.05—1.1 ng·L-1、0.025—0.56 ng·g-1和0.025—0.56 ng·g-1.以加标回收实验对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自来水、底泥和贝类中11种PFOS和PFOA异构体的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分别在90.8%—127%、74.0%—124%和76.7%—113%,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5.9%—17.2%、2.5%—17.0%和3.30%—11.5%.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是环境中存在的一种重要污染物质,其毒性与之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环境中的汞主要以无机汞形态存在,然而无机汞可以通过甲基化作用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从而给受到暴露的生物及人类带来更高的健康风险。沉积物是汞在水生环境系统中的主要分布相,也是无机汞甲基化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过程受到生物种类、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等生物因素及温度、含硫化合物、有机质、氧化还原条件等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本文对汞在沉积物中甲基化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更深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同时作为食物也是许多水生生物摄取汞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汞在海洋浮游植物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汞在浮游植物中的吸收、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汞对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生长抑制、光合作用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汞的还原、螯合解毒、矿化固定等),最后对浮游植物中汞累积和毒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Microprofiles of oxygen in epiphyte communities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ussels (Mytilus edulis) transferred in net bags from clean to chronically mercury polluted water readily accumulated mercury during an exposure period of three months. Growth of the transplanted mussels had a diluting effect on the mercury concentration, but the absolute weight of mercury uptake increas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eriod, though there was a tendency for decreased efficiency of the removal of mercury per liter of water filtered by the mussels. Mussels were also translocated from polluted to clean (laboratory) water to depurate mercury. The biological half-lives of mercury was 293 d for M. edulis from the chronically polluted area in contrast to only 53 d for mussels from a temporary massive mercury polluted area near a chemical deposit. In both cases about 75% of the total mercury in the mussels was inorganic,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both inorganic and organic mercury species were immobilized in mussels from the long-term mercury polluted area, whereas the immobilization capacity was exceeded in the short-term mercury exposed mussels near the chemical deposit. Very slow elimination of mercury was observed in the deposit-feeding bivalve Macoma balthica from the chronically polluted area, and about 6% of the total mercury was methyl-+phenyl-mercury. This is more than three times lower than found in M. edulis from the same collecting site. A pronounced difference in the mercury speciation (i.e., total mercury, total organic mercury, methyl-mercury and phenyl-mercury) in M. edulis from the two mercury polluted areas is thought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of 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the two areas.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白云山雀形目鸟体内汞、砷与硒残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发生  杨琼芳  崔昆燕 《生态环境》2004,13(3):320-322,372
测定了广州市白云山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大山雀(Parus major)和白眉鵐(Emberiza tristrami )飞羽、胸肌和肝脏中的汞、砷和硒残留量。汞和砷在鸟体内残留量的分布模式都是,羽毛>肝脏>肌肉;而硒在鸟体内残留量的分布模式是肝脏>肌肉>羽毛,与汞和砷的分布模式不同。鸟组织中的汞质量分数存在种间差异,但不同组织间差异程度不同,白眉鵐肝脏、肌肉中的汞质量分数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暗绿绣眼鸟肝脏、肌肉中的汞质量分数,而2种鸟羽毛中的汞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鸟组织中砷和硒质量分数的种间差异不明显。羽毛对汞有高的富集作用,用羽毛监测环境中的汞污染比用肝脏和肌肉监测环境中的汞污染更灵敏。在鸟组织中,汞质量分数、砷质量分数和硒质量分数间的相关性较差,只有白眉鵐羽毛中的汞质量分数与硒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回归方程为Y汞=0.657X硒-0.237(p=0.025)。几个地区鸟组织中汞、砷和硒的质量分数的比较表明,广州市白云山受重金属和硒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汞是一种高毒性且具有持久性的重金属污染物,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在近几十年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了解微生物对汞赋存形态的转化作用,对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汞的不同赋存形态、毒性及对应的常用分析方法,其中甲基汞(methyl mercury,MeHg)是毒性最强的汞形态之一.环境中汞的化学形态能发生转化,尤其以微生物驱动的汞的甲基化、MeHg的去甲基化和汞的氧化还原最为常见.依据汞转化类型将汞转化相关微生物分为汞甲基化、MeHg去甲基化、汞还原、汞氧化等类群,将对应的汞转化作用机制分为基于hgcAB基因的汞甲基化、基于mer操纵子基因的MeHg去甲基化和Hg2+还原、胞内过氧化氢酶介导的Hg0氧化.微生物汞转化过程不仅受到pH和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且还受到汞的赋存形态和游离汞的浓度、微生物种/群结构与功能、矿物种类、中间体和次生产物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基于此,提出正确客观表征汞的微生物转化过程需要综合分析微生物组和矿物组的变化规律及其交互作用的综合效应.针对酸性矿山废水(AMD)极端环境微生物汞转化研究的不足,未来的工作将聚焦结合多组学手段、同步辐射谱学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分析技术研究汞赋存形态的微生物转化过程,分析和阐明汞转化中间体的键合作用方式和转化机制,从而为AMD汞污染的预防、治理和修复提供依据.(图2表2参107)  相似文献   

16.
大气中汞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汞主要以气态元素汞的形态释放到大气中,并经历复杂的均相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被氧化为活性气态汞和颗粒态汞;同时,活性气态汞也可经过光致还原反应光解生成气态元素汞.计算化学是一种基于理论方法利用计算软件来对化学现象和本质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7.
Plankt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Liguro-Provençal Basin during 1979 and 1980 (nearshore and open waters, respectively).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silicium, aluminium, iron, manganese, zinc, copper, cadmium and mercury concentrat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these sample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lankton has been stud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ecies composition as well as sampling dates and location are factors of great importance when consider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lankton.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display variations, but their ratios appear to be almost constant in the various samples. The other elements, except zinc, seem to be less concentrated in plankton from open waters than from coastal waters. The concentrations foun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by various authors.  相似文献   

18.
土壤性质对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俊华  王文华  彭安 《环境化学》2000,19(5):474-478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组成性状对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影响较大,影响因子主要有FA,HA,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土壤粘粒作用较小,土壤有机质表现出很强的表面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境中汞的形态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乐恬  张晓山 《环境化学》1999,18(6):584-588
本文引用了近二十年来与大气环境中汞的形态和分析方法有关的20多篇文章,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