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韵 《环境》2012,(10):49-51
放生,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还能提升人的自身修养和人生境界。然而,放生这原本发乎善心惠及生灵的功德,却被一些人错误认知,甚至成为牟利的渠道,变成杀生之刃。 放生是我国传统民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正月初一放生鸟的习俗,据《列子说符篇》记载:“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日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日: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佛教传人中国后,其“众生平等”的思想和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使放生更加流行。然而,时下放生规模越来越大,甚至买鸟放生衍生还出了捕鸟产业链。还有一些放生行为直接导致当地生态失衡,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失。有人不禁质问:放生怎么了?这是放生,还是杀生?这是慈悲,还是可悲?  相似文献   

2.
放生乱像     
《环境》2022,(10):62-63
“放生”似乎成为舆论场上的热词。从放生者看来,此举可以“积善积德”,有的还指望通过放掉一些奇形怪状“生灵”,为自己和亲朋好友多添些福气。可现实情况却是,放生一旦越出法律边界,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放生者本人也将受到法律惩罚。尤其是放生外来物种,很有可能打破当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声音广场     
《环境》2015,(11)
<正>11月1日,第二届"绿色青春"广东省高校环保辩论赛初赛在广州顺利举行,来自省内各地的32所高校代表队围绕当前环保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我们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陆续刊登,让大家一睹为快。"辩题一:市民的"放生"行为应不应该鼓励?"正方观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放生就是一有益且重要的方面。要解决"放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该惩罚的是捕猎者而不是市民,面对如此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正面  相似文献   

4.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原法律中的立法目的、"三有"动物的概念、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等制度内容进行了修正完善;新增设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名录和专用标示、野生动物食用和放生管理、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以及野生动物交易辅助环节管理等制度,以应对新形势下野生动物保护的要求。但是,新法也存在着野生动物资源普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没有实质性改进、过于倚重行政机关而忽视公众参与等缺陷,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法放生对于水环境的破坏初见端倪,却没有受到重视。从放生来源来看,多为宣传性工作的附属品或宗教活动产物。通过对放生流量较大的北京地区进行取样调查,对放生的水生动物(主要为鱼类)与河流水质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鱼类与环境之间的正反馈机制进行分析,得出非法放生对于水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鞠静  江镕 《环境》2009,(5):44-47
3月18日,某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保护动物护士鲨明日将成盘中餐,志愿者呼吁放生》的消息。据称,一条重达200公斤的大鲨鱼第二天将成为众多食客的盘中美食。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谁也没有想到,3月19日,这条鲨鱼就被奇迹般地抢救了下来,并送往海洋馆疗伤。  相似文献   

7.
<正>每一种动物,自有其天才的一面。而动物的天才本领,既是由遗传而来,也是长期锻炼与顺应环境所致。动物在特定的生存领域中,积累了很多聪明的本事,简直就是"天下圣手",它们化纷繁为独创,令复杂成绝妙,真实中现伟大。因种种神妙之举,这样那样的动物,被誉为"专科天才",实在一点儿也不过誉。"精密"的数学家:蚂蚁、蜜蜂和蜘蛛世界上,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劳,有一句歇后语这样赞叹:"蚂蚁的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6):119-125
南宋著名宰相周必大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与佛禅结缘有着时代、地域、个人经历等三方面的因素,他对佛教既"近"又"远"的态度使他合理接受佛学思想的同时又保持儒家进取心。佛教启迪了周必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周必大运用禅宗的般若空观思想来帮助自己解决世间烦恼,求得心之安宁。同时,禅宗思想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喜用佛禅语、通俗语入诗,善用与佛禅有关的典故和意象来传达诗情。  相似文献   

9.
<正>在动物王国里,不断发生着许多动物自我救治的故事,这种现象让人类也感到惊奇。比如说,乌龟用薄荷解蛇毒,中了蛇毒的野猪也会吃荠苨解毒,野兔得了腹泻后会吃马莲叶子,而熊则用菖蒲叶治疗胃病。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许多动物在生存困境中变得聪明起来,演绎着祖先和上辈积攒下的智慧——就地取材,化废为宝,它们所盼望的"白衣天使"正是眯  相似文献   

10.
乌龟大战     
<正>我的朋友养了两只小巴西龟,就在它们大啖面包虫的时候,上百只巴西龟和中国本土龟已经暴尸湖岸。有专家推测,它们是为争抢地盘战死的。在一次放生节时,一些乌龟在武汉市梁子湖重返自由。也许是"一言不合",它们在运输途中互相撕咬,斗殴迅速变成混战。龟们从筐里打到水里,很多"战士"头和脚都挂了彩。加之近期水温偏低,伤口溃疡继发感染,长出白毛,伤员们最终牺牲。若果真如此,这场壮烈的"死斗"可能是中国土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曾经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出现。但这也强调了人类与蜜蜂之间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在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树木、花卉和粮食作物授粉方面,蜜蜂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蜜蜂需要从花粉中摄取蛋白质,从花蜜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而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农业大学日前从发病犬中检出2份"甲流"病原学阳性样品。对此,农业部有关负责人2009年12月1日就相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有效防止人与动物交叉感染,保护人和动物健康安全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罗巧玲 《环境保护》2020,48(17):67-68
正人与动物的关系既是一个伦理命题,也是一个文明命题。站在伦理角度,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涉及生态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所研究问题的表象主要以冲突、矛盾等形态出现,如"动物是否属于具备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一类的争议。究其根本,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命题属于文化命题,而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由此形成认知差异,往往会引发关于人与动物在生存、健康、发展等权利方面的争议。但从文明角度来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整体上趋向"文明化"发展—从吃生肉到吃熟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动物都是"吃货",他们自己不能像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身体需要的能量,只能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所以找到食物活下去成为大多数动物每天的头等大事.但事实上,在自然界中,却有一些奇葩喜欢另辟蹊径,能以"吞食阳光"来获得生命. 海绵 互利共生是动植物合作的模范典型,在这类共生关系中,动物从细菌或藻类的光合作用中获得氧气,而细菌或藻类也得到了动物的代谢产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在这一类共生关系中,植物可能居住在动物的体内,但植物仍然保持其细胞的独立和完整.海绵与绿藻就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5.
陈佛保 《环境》2010,(11):16-18
"动物的死去是人类灭亡的第一步。而当人类以地球主人自居,践踏动物生命尊严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高贵的灵魂。"从某种意义而言,谢罗便臣打开的是动物的牢笼,释放的是人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和类型,对自然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佛教实相论对自然问题的回答,是比较特别的,也为很多人所忽视或误解。通过对比分析佛教实相论对自然的来源、自然的构成、自然的规律、人类与自然关系等的看法,能深入系统地揭示佛教的"自然"思想。由此亦可更细致地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中国哲学史中的境界论和本体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春天伴着暖风来了,万物复苏:大树脱去灰暗的大衣,换上了暖融融的绿裙子;溪水变"冻"为动,唱着"哗啦啦"的歌奔向江河;动物从冬眠中苏醒,迎接春天的阳光……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温暖的土壤中沉睡着,好像还不知道春天来了。一个声音打破了小种子的美梦。"老弟,春天来了,我们该到地面晒晒太阳了!"另一粒种子喊道。"春天来了又怎么样?那也不能影响我  相似文献   

18.
森澜 《世界环境》2014,(1):13-13
<正>严冬已至,街上穿皮草的人多了起来。就算不是"身上貂",也得弄个"领上毛";就算不是"高大上",也得像半个"土豪"……人们似乎只有在皮毛下才能找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才能体会奢华和财富,才能满足那颗虚荣的心。可是,人们却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是进化出来的高级动物,我们躯干上已经没有如同其他动物一样的皮毛。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人类卓越的智慧,也给了其它动物漂亮的皮毛。但人类是贪婪的,什么都想占为己  相似文献   

19.
绿雨 《环境》2009,(1):50-51
日前前,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2008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在惠州主会场启动,广州、汕头、韶关、湛江和茂名各市分会场同时举行。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代表,来自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的代表以及来自市民阶层的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这次休渔放生活动。  相似文献   

20.
《环境》2017,(11)
<正>猴子走钢丝、黑猩猩打鼓、鹦鹉骑车……广州动物园内,这些曾经为广州市民游客带来无数欢乐的动物表演,从9月1日起便关闭停演了。而原来进行动物表演的行为展示馆也将升级改造成生态化居所,向市民游客展示动物与生俱来的自然行为,还原动物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