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3年是工业化国家对经济发展看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人们总是认为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增长是一致的,因此对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实际需要的能源几乎完全予以忽视。在70年代中期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为有必要控制能源需求;能源政策就是供应政策,唯一需考虑的因素就是  相似文献   

2.
陈长虹  王冰妍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682-686,689
为了研究中国能源政策对减少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以及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附加效应,以上海为例,采用MARKAL模型对基础情景和能源政策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能源环境政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附加效应。结果显示,实施能源政策后,上海市的SO_2、PM_(10)。排放量均有大幅度降低,并可明显减缓CO_2排放的增长速度。2000~2020年,SO_2排放量将基本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CO_2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将由基础情景下的2.7%减小到能源政策情景下的1.1%~1.2%。  相似文献   

3.
郭志俊 《环境保护》2007,(12):74-78
欧盟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政策重要性的增长,环境标准在能源部门的决策中备受关注,欧盟能源议程包含了很多与撤销管制、环境和供应安全等相关的政策条款.  相似文献   

4.
<正>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际组织"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在其《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年末,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1849吉瓦(1吉瓦等于100万千瓦),较上年增长8.7%,占全球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3.7%。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63吉瓦和50吉瓦。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特别是风能方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现今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2005年颁布(200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功不可没。该法在中国首次创建了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框架,通过设立可再生能源目标,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出台强制性的电网连接和采购政策,建立国家上网电价制度等方面,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政策的推广。本文阐述了现行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指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现存问题,并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政策的改进提出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6.
印度的温室气体放对全球气体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用两个模型分析印度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的政策,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能源系统最优化模型;另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模型,MARKAL是用于分析技术、电力需求峰值、碳排放税和其它一系列政策方案;而SGM是用于分析碳排放税和排放许可量方案。在参照方案中,能源使用量和碳排放量在1995 ̄2035年期间几乎增加了4倍。分析表明,对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显著降低能源用量和碳排  相似文献   

7.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I0012-I0013
<正>2014年7月8日,《BP能源统计年鉴》在中国北京发布,这已是BP第63年进行全球能源的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中国2013年的能源消费、生产、进口等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政府强力推进的节能减排政策在能源数据上有着很直观的显现。一、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大幅放缓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从7.0%降至4.7%,  相似文献   

8.
彭峰 《环境保护》2016,(9):31-35
欧盟能源绿色化的整体目标为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低至1990年的60%,同时在未来的16年间积极引入可再生能源,使其至少占能源供给的27%,全面提高能源效率27%。为达到这一目标,欧盟进行了第三次能源自由化改革,发布了第三能源包裹法案,并将欧盟能源联盟战略作为容克计划的优先事项之一,为欧盟能源绿色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在国内政策上建议起草"绿色经济增长法"作为引领能源法律体系与气候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在对外政策上应全面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影响要素指数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卢愿清  史军 《环境科学》2012,33(7):2528-2532
基于碳排放量基本等式,采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建构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09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及产出四因素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产出及能源结构对拉动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的贡献率逐年增长,能源效率及产业结构对抑制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发挥作用,但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不强,且抑制因素作用无法抵消拉动因素引起的碳排放增长.基于此,研究为第三产业能源碳减排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成功实现了所占全球经济份额的快速增加,但在全球能源消耗方面,中国所占的份额增长更为迅速。由于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中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同时减缓了能源需求的增速。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中国可望进一步参与国际能源政策磋商,提供与其地位相称的、充分的能源供求数据,以便增强全球能源市场的可预测性。笔者认为,能源和相关的环境影响可能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国际经验,本文揭示了有助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不可见的”市场信号和“可见”的政府政策。本文还对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可以提供援助的领域做了简要的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郭志俊 《环境保护》2007,(6B):74-78
能源与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欧盟能源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其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将环境标准融入能源政策之中。欧盟能源政策的三大目标是供应安全、可持续性和有竞争力,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欧盟能源政策的环境考虑。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鉴于我国的能耗现状,我们有必要借鉴欧盟经验将节能和环保作为能源政策的核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前言中指出“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目前,全球市场能源消费继续增长,一次性能源越来越稀缺。为稳定能源供给,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将能源稳定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  相似文献   

13.
薛文珑  金志扬 《环境工程》2015,33(2):153-155,167
以海南省1993—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比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协整理论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不同经济增长情景下2015—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方法预测碳排放量,最后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提出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实证了在1995-2013年间浙江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对外贸易、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现实关系。研究表明:浙江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弱脱钩"关系,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对碳排放有正向驱动效应,而能源效率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负向驱动效应。Granger因果关系上,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增长是引起浙江省碳排放变化的Granger原因,且仅存在单向影响机制,能源效率与碳排放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变以及避免气候变化失控的竞赛中,风能已经大大领先于太阳能和地热能.世界各地太阳能电池板发电能力为70,000兆瓦,地热发电能力约11,000兆瓦.当前全球约有80个国家有风电场,总发电容量近24万兆瓦,中国和美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过去的十年中,世界风力发电能力每年增长近30%,其增长既是自身的特点所驱动,也是政策支持的扩张.风是丰富、无碳、永不枯竭的资源.它不耗水、不用燃油、用地少且容易大规模开发,可以快速联网,没有其他能源可与风能具有的优势相匹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都呈增长趋势。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及其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城市能源消费CO_2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城市间的差异,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城市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排放的降低起主导作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中高碳能源所占比例的变化、能源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城市形态等因素,对城市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在同一个城市区域的不同时段内对CO_2排放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城市的发展以及影响因素自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城镇居民生活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LMDI模型从全国和省级层面研究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2006-2015年的城镇生活碳排放,将城镇生活碳排放分解为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效应和城镇人口规模效应,分析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差异,并基于LMDI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从全国层面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规模是刺激因素,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消费倾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生活能源强度抑制了生活碳排放的增长.②从省级层面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规模的累积效应均为正,而消费倾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生活能源强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有正有负,显示出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引导城镇人口合理增长,并积极制定相应政策优化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在制定碳减排战略时,要将省级生活碳排放的表面特征与其潜在驱动力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实施碳减排政策,同时应及时作出调整,以应对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而环境容量的过度使用,又会反过来约束能源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确定我国的能源发展方向将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对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近几年来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持续小于能源消费总量,供需缺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全面和系统的梳理环境质量、功能分区、总量控制和低碳经济等能源发展的环境约束条件,有助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能源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能源和水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以往的资源管理政策往往只关注单一资源,忽略了两者的关联性。为促进能源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有必要开展能源-水耦合关系和协同管理研究。从社会经济网络视角出发,论文综合运用系统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湖北省2007和2012年能源-水耦合网络核算框架。结果表明:1)2012年湖北体现能源最终消费量为14 304.93万tce,体现水资源最终消费量为346.66亿m3,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52.26%和7.89%,其中,体现在最终使用中能源与水资源流有近50%来自制造业;2)2007年湖北省水资源网络和能源网络的循环率都约为2.71%,与2007年相比,2012年水资源网络循环率显著增长至4.23%~4.40%,而能源网络循环率则变化较小;3)能源网络和水资源网络的系统鲁棒性都偏向于冗余度更高、效率更低的一侧;4)由于能源-水耦合网络的引入,2007—2012年间,在能源和水资源网络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部门对于大多数部门的控制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研究辨识了能源与水资源协同管理的关键部门和路径,为湖北省能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中国能源的现状,其中主要包括能源储量和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低下;煤炭储量可观,但品质不高;能源生产增长迅速;能源短缺。尤其是清洁能源短缺,清洁能源危机将会长期存在。我国如此的能源现状已造成大气环境煤烟型严重污染。我国从石油输出国已变成石油进口国,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实施的“能源自给政策”急需调整。采用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确保经济在持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大气环境免遭污染,即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