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对宜昌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昌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巴楚文化”被誉为华夏文化、东方文化、用至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支。随着三峡工程动工兴建,宜昌在国内外声誉日益提高。为此提出了紧抓住三峡建设和长江沿岸开发开放的机遇,突出宜昌特色,把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把宜昌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城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徽州软体文化旅游资源的元价值与生存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界定了软体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即以“非物化”的形式承载并惠及子孙。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含量,以适当的方式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文化存在。接着.探讨了软体文化旅游资源在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元价值地位。指出软体文化资源是徽州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因而也是其生命周期之长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基于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论述了徽州当前原生性软体文化资源存续的四大困境:生存环境逼仄、文化认同危机、研究与发掘滞后、制度制定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软体文化资源开发的有关对策:梯度开发、建章立制、去商业化、培养社区情感等。  相似文献   

3.
南岭山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岭山区的乡村传统聚落,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古代南岭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移民们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其聚落景观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成为极富开发价值的 旅游资源。为促进南岭山区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将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但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并坚持突出重点,择优开发;因地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开发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保护与利用并重等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以安徽省财政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资源投入机制的实践与制度经验,指出了公共文化建设在资源投入及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财政投入的实际效益低下、资源保障机制不科学、公共文化服务软件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等.有鉴于此,文章分别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良性运行的资源管理机制,基于宏观政策与制度设计层面提出:创新公共文化建设资源管理的政策支持方式,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构筑公共文化环境建设的资源分级保障机制,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人才环境,创设公共文化环境建设的资源整合机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评估与绩效评价机制.基于微观对策与措施层面提出:科学地确定现阶段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保障重点并明确各级财政的投入范围和基本保障的支出责任,转变公共文化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改变公共文化环境建设的资源投入结构,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管理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016)和沂蒙山地质公园实际情况,对沂蒙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进行了分类,公园地质遗迹丰富,类型多样,以地貌遗迹为主。公园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具有广阔旅游开发前景。随着地质旅游概念的普及和沂蒙山地质公园的建设,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其旅游业将会逐渐成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资源价值、资源承载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开发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等5个方面14个评价因子。运用层次熵分析法,即由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用熵技术进行修正。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线性加权函数模型。以浙江省象山县松兰山海滨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和象山民俗文化村4个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处景区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值分别为5.842 4、7.006 5、8.223 2、7.135 6,开发潜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石浦渔港古城、象山民俗文化村、中国渔村、松兰山海滨度假区;所构建的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其它类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变异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喀斯特景观与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在促进喀斯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游资源变异现象普遍发生。文中分析了资源变异的几种情况,并指出控制资源变异,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部属于我国重灾区,而且,人为灾害相当严重。文章在对西部人为灾害剖析的基础上,建议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西部开发计划、招商投资和工程建设中,要把交通、火灾、水源、矿山、工业等方面的安全减灾防灾工种纳入到开发、建设、管理的体系之中;特别强调,在大西北开发与建设中,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减灾文化)、环保文化,提高全民族的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资源富集山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黔东南实地调研情况,分析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和山区资源开发的一些基本特征,指出了黔东南山区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认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黔东南这样欠发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理想选择。黔东南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资源富集、生态优质、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典型山区,具有原形的自然生态、原始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其生态价值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价值取向、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下的可持续生产、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消费的一种社会形态。提出了黔东南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政府绿色管理等具体发展模式,最后从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特色经济、生态产业链和低碳经济等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进,旅游景区周边涌现出了许多与景区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者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的要求和标准却在逐步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观赏已不仅仅局限于景区内将景区作为一个孤立点对待,因此将旅游资源圈起来进行封闭式开发而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游客越来越挑剔的目光。提出了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概念,指出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有密切的关系,是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论述了周边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周边环境分类,同时基于规划和评价的实际需要,建议在今后旅游规划中应专门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整治规划。认为周边环境应有较确切的地理空间范围,据此提出了确定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关注度从赛博空间层面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综合运用"直接取词法"和"范围取词法"选定的与湖南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共计103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构建而成的网络关注度指数为分析数据,对湖南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程度有所差别,但是上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在年度周期内呈现出同步波动态势,具有较强的"共现性";(2)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关联结构,但是岳阳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网络信息互动较弱,娄底和益阳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基本没有网络信息互动;(3)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的网络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结构,其中,长沙、郴州和株洲具有显著的"结构洞"优势,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的信息流动起到的"桥接"作用明显;(4)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关联网络可以划分4个板块:其中湘西州位于"经纪人"板块;衡阳等4个节点位于"献媚"位置;长沙等6个节点位于"首属人"位置;娄底、岳阳和益阳则位于"孤立"位置;(5)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网络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但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匹配。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是旅游者对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产生网络关注度的基础,而网络关注度则主要通过促进或阻碍地理空间因素的方式对湖南旅游目的地城市网络关注度及其空间格局产生影响。鉴于上述研究发现,论文提出,要促进湖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各旅游目的地城市除了需要强化自身的优质资源建设,凸显各自的旅游发展特质之外,还需要扩大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间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合作,尤其需要促进湖南各旅游目的地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旅游者、旅游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逐步形成多中心、多网络协同发展的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梅子垭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对三梅子垭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大力发展该地的旅游业,并建议长江三峡地区统筹安排以形成该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对于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应以生态旅游为主,但是必须适度,即合理的开发度和保护度相结合而且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可承受性的。这与当地整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总承受能力有关。对于构成总承受能力的各种具体因素,如旅游区生态承受能力。社会心理 承  相似文献   

14.
恩施州是资源富集的山地民族旅游区,近年来旅游扶贫政策的推广为州内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游客在州内的流动规模、流动方向和流动方式,对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取网络游记信息,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恩施州旅游流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流动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恩施州旅游流网络结构整体较分散,各旅游节点间流动性不强;(2)恩施市,利川市和鹤峰县是州内旅游流交通集散中心,恩施大峡谷是恩施州旅游流网络的旅游集散中心;(3)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土家女儿城和恩施市区4个节点是恩施州旅游流的核心节点,这4个节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也是联结其余节点的核心节点;(4)恩施州旅游流季节差异性较为明显,游客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5)游客主要选择大巴和自驾在恩施州内进行移动,州内旅游交通线路发展良好,但公共交通仍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6)旅游资源供需呈现不匹配特点,游客在州内空间流动较少受旅游节点等级和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对于推进我国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缺乏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整合研究。借助元分析法,从756篇国内外文献中筛选出30篇标准文献作为研究数据,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TERB)影响因素进行整合研究。结果显示:(1)个人特征、感知价值、目的地体验、目的地涉入、地方特征、环境态度与地方依恋等7大因素均显著影响TERB,个人特征、感知价值与TERB之间呈中度正相关关系,其余因素与TERB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中,目的地体验与TERB的正相关关系最强(r=0.600),而个人特征最小(r=0.260);(2)样本量、文化背景和出版类型在各因素对TERB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其中,样本量对个人特征、感知价值、目的地体验、目的地涉入、地方特征以及地方依恋与TERB间的关系均具调节作用;文化背景对个人特征、地方依恋与TERB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出版类型对目的地体验、地方特征与TERB间的关系起到明显调节作用;(3)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理具有复杂性,不仅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受到调节变量的影响。最后提出若干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借助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对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通过测算,2009年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为66 333 483.428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466.547×10-4 hm2;旅游生态承载力为1 900 029.08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146.908×10-4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19.692×10-4 hm2。从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结构来看,旅游交通和旅游购物足迹的比例最大,分别占71.79%和23.76%,旅游餐饮和休闲娱乐其次,分别为3.44%和0.14%,比例最小的是旅游观光和旅游住宿。这表明旅游活动正在过度消耗上海城市资源环境,旅游业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因此应采取相关的改进措施,以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并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其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为优化旅游空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方法对2001年和2010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表现为苏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由点状向面状扩展,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从苏北到苏南由点状发展模式向面状发展模式转变;(2)各个城市的旅游景区(点)具有聚集分形特征,且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个城市旅游景区(点)聚集维数值在不同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3)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密度从中心旅游景点向周围腹地衰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川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中,国外市场和港澳台市场所占市场份额相当且交替领先,国外市场以短程市场(东北亚和东南亚)为主,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是四川的传统客源大国;境外游客来川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度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较低,说明四川的入境旅游市场为低产出市场;四川入境旅游客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并迅速崛起阶段,大幅度波动并缓慢发展阶段和二次发展阶段;入境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辐射发散型和收敛聚集型模式,各景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状或网状的旅游流,游客集中流向品位和知名度高的景点(区)。  相似文献   

19.
Neoclassic economic theory suggests global market integration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poverty. In line with this paradigm,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focused on tourism to generat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and to meet rising workforce pressure. Coastlines in particular, have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ouris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village of Kiwengwa on the east coast of Unguja Island (Zanzibar), Tanzania. It is shown that changes caused by tourism are far more complex than economic theory suggests. Economically, tourism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local income, but it has also led to a focus on individual benefit and dissolving kinship relationships, encouraged the abandonment of traditional resource-use strategies, contributed to the commoditization of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spread the idea that these resources can be replaced with imports. Overall, tourism has fundamentally disrupted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system and led to a self-reinforcing cycle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is nevertheless perceived as positive and sustainable, because (i) changes are complex and damage becomes perceptible only in the medium- or long-term future, (ii) the tourist industry tends to shift its impacts to remote areas, i.e. a supplying periphery, (iii)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center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tself, with imports compensating for the losses in local ecosystem capacity. As a development option imposed by the transnational tourist industry, tourism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new centers (i.e. the former periphery) while simultaneously creating new peripheries. In a finite world with a limited hinterland for such a continuous expansion, this cannot be 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