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巢湖及入湖河流中磺胺抗生素残留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巢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现状,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SPE-UPLC-MS/MS)分析了巢湖湖水及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中磺胺氯哒嗪、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恶唑5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湖区14个监测点湖水中磺胺类抗生素均不同程度检出,且以磺胺甲恶唑为主,5种磺胺类抗生素检出率为21%~86%,平均质量浓度为2.1~19.3 ng/L;西半湖湖心水中抗生素残留质量浓度(2.2~45.6 ng/L)明显高于东半湖湖心水(ND(未检出或低于检出限)~3.4 ng/L);巢湖北岸4个乡镇区近岸湖水中抗生素质量浓度为ND~16.2 ng/L;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中抗生素质量浓度为ND~95.6 ng/L。研究表明,巢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中均有磺胺类抗生素残留,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引发众多环境问题,尤其会对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通过对城市化主要影响因子的识别分析,探讨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机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合肥城市化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合巢湖西半湖水环境综合污染指数,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合肥城市化主因子对巢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合肥城市化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合肥城市化对巢湖西半湖水环境的影响呈增大趋势;1991—2008年巢湖西半湖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产业结构。建议加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巢湖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化与水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从安徽省行政区域划分后,巢湖变成了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市针对巢湖的综合治理开发进行了规划。文章简述了合肥环巢湖地区区域基本概况、资源禀赋;综述了巢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巢湖的水环境污染现状、巢湖治理取得的成效;探讨出一条"城湖共生"导向下的湖泊综合治理路径,以期对政府今后制定巢湖治理的相关管理条例及其他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湖泊的治理思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作为初级生产者,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农药的使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污染风险。对现行的水生植物风险评估分级体系进行综述,并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药风险评估法规、程序及初级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简述了种群敏感度分布(SSD)、中/微宇宙等方法在水生植物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对比中国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建议我国农药登记管理也应采用分级评估方法来加强对水生植物风险评估研究,发展SSD、中/微宇宙等高级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太湖的梅梁湾、胥口湾和东太湖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检测、野外调研、数据挖掘和模型推导等研究方法,对太湖草藻转化关系系数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整体一直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且梅梁湾、胥口湾和东太湖三个湖区近年来的营养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草型湖区水体中TP含量在0.02~0.13mg/L之间变化时,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与水体中TP含量线性正相关;草藻归一化系数Ki随水体中TP含量线性增长;存在一个水生生物量的阈值区间[2 882g/m2,4 990g/m2],利用这个阈值区间可以简单快速地判定草藻归一化系数Ki的大小,同时这一阈值也是判定草型湖泊是否呈现富营养化特征的重要依据。得出的结论为构建富营养化湖泊的草藻归一化处理模型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溶解有机质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存在于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化学组分,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将DOM按一定的性质及相似的构造特征进行细分,有利于准确把握DOM的结构和性质特征。为了完善现有的DOM分离方法,利用XAD-8树脂对富里酸进行分离,并引入渗透膜对组分进行除盐,改变了以往由于盐分过高而导致分离后的组分无法冷干的局面。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3种疏水性组分中,HON的脂肪烃含量最高,疏水性也最强。亲水性组分中HIB的芳香族物质含量高于HIA。另外HOB中的羧基含量较少,含有较多的烷氧基化合物,而HOA组分主要由羧基化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7.
对武汉市35个湖泊进行了采样分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生态系统等28个指标用于指标的遴选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PCA)及因子分析(FA)在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中能较好地去除冗余信息,提取有效的指标作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依据.同时,分析结果表明有3种指标在反映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①胁迫因素;②重金属;③营养化指标.香农指数及水温、结构能质3个指标与主因子具有最低的相关系数,在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方面意义不大,原因可能与武汉市湖泊富营养化严重、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有关.  相似文献   

8.
女山湖围网养殖对水质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对女山湖围网养殖内外水质的差异和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差异进行监测。2009年3—5月,以黑白瓶法测溶氧(DO),重铬酸盐法测耗氧量(CO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氮(TN),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总磷(TP),PHS-3精密数显酸度计直接测定pH值,重量法测定悬浮性固体和溶解性固体;1/16 Peterson采泥器取样,对底栖动物鉴定、计数,并计算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围网内外水质的理化指标存在差异,围网内酸度、COD、TN、TP、有机质高于围网外。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8种,网围养殖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非养殖区差异较大(Jaecard指数为0.46)。围网内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低于围网外。建议通过湖泊围网的合理布局提高湖泊生产力,恢复和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小型人工湖泊水环境变化特征分析及驱动因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人工湖泊能够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水体发生污染。为了探析小型人工湖泊水质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引起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以郑州大学新校区的眉湖为例,结合现场监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了水质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机制;在分析水质影响因子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识别了影响小型人工湖泊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即透明度、水温、p 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叶绿素a、藻类、流速、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0.
<正>"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城区主要有玄武湖、紫霞湖、莫愁湖、月牙湖、南湖、花神湖等湖泊,这些湖泊是南京人引以自豪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在湖泊资源保护过程中,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投入较大,湖泊水质提高明显。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水生态系统仍处于不平衡状态。青奥会召开前夕,笔者经实地调查及水样检测后发现,总体情况良好,城区的水质不如周边,主要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较突出。南京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水体的功能和作用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中河流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对河流旁的居民健康及生活带来了危害,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如何治理河流污染、修复退化的水生生态系统、改善水体环境,变得日益重要。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主要介绍河流生态修复的定义及原则,以及国内河流的污染现状。从当今国内外对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主要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对将来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衡量不同时间内环境恢复状况的关键指标,湖泊沉积物具有很强的分辨率和极广的地理覆盖面积,能够显示各个时间段内的多种信息。综合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分辨率较高、研究时间短是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的显著特征,能够准确的分析自然环境受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而发生的变化,探究变化规律,进一步总结土壤侵蚀的过程,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6、9、12月对汉丰湖调节坝未运行前的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汉丰湖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5.17±140.22 ind./m2。各采样点平均水温为20.62±5.00℃、电导率为493.84±175.51μS/cm、溶解性总固体为0.370±0.143 mg/L、溶解氧为8.03±0.49 mg/L、TN为1.584±0.323 mg/L、氨氮为0.392±0.229mg/L、硝氮为0.912±0.263 mg/L、TP为0.083±0.029 mg/L、磷酸盐为0.049±0.021 mg/L、高锰酸钾指数为3.771±1.57 mg/L、叶绿素为19.15±13.03 mg/L、水深均值为5.63±4.59 m、流速为0.048±0.056 m/s、流量为1.25±1.47m3/s。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环境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硝氮(F=6.49,P=0.002)、水深(F=4.21,P=0.010)、总磷(F=3.64,P=0.016)是影响汉丰湖底栖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在NO-3-N梯度上,软体动物的最适值比水生昆虫和寡毛类高,在水深和TP梯度上,寡毛类的最适值高于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同时对汉丰湖调节坝开始运行,湖体水位稳定后,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4.
湖水源热泵系统温排水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水源热泵系统温排水模拟试验,得到最优排放口形式.基于这种排放口形式,在边界条件中充分考虑湖泊水域的特征,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了基于Fluent软件的湖泊温升分布三维数学模型,并模拟计算了穿孔管横向分散出流射流排放方式下,排放口近水域的温升分布情况,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水温吻合较好.对重庆开县人民医院湖水源热泵示范工程在系统最大冷负荷和长期运行负荷2种工况下,温排水对排放口附近水域的温升分布影响范围及程度应用该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2种运行工况下温排水的影响水域面积较为接近,但温升值大小不同.最大冷负荷下温排水影响水域面积仅占湖泊面积的1%左右,而温升超过0.5 ℃的水域面积未超出湖泊总面积的0.5%.  相似文献   

15.
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了流域水资源,改善地区环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应做好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确保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以九寨水电站为例,通过计算分析确定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并对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铜绿微囊藻竞争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蓝藻水华的优势种,研究其竞争优势形成的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铜绿微囊藻优势形成的研究现状和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铜绿微囊藻优势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论述了铜绿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水华优势种的形成是铜绿微囊藻本身的生理特性与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探索水华优势种成因时,不能局限于夏季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而还应该关注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及春季复苏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做好水电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研究提出了水电工程生态补偿的定义,建立了水电工程生态补偿体系。结合水电工程实例,对我国已经实施的水电工程生态补偿相关法规、规章、标准、生态保护措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电工程陆生生态补偿费用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其服务价值,但水生生态的补偿则难以实现或补偿不足。从加强执行管理、加强水生生态补偿研究和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水电工程生态补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实施科学发展是生产力良性提升的关键保障,在新时代、新环境中,安全管理也要从简单、初级的生产要素投入中解放出来,依靠自动化、信息化、模块化等先进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本质安全"这一重要命题,实现安全管控质的飞跃。本质安全"本质安全"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这一理论的实现创造了可以预见的必然性,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狭义上的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自身具有的伤害防护能力,广义上的本质安全是通过实现"人、机、管理、环境"整个系统的绝对安全性,从而具有预防和避免所有事故的能力。从具体实施上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人们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系统化的研究,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格外的有效,而在人类的生产中,湿地的价值往往被忽略,被人工造田等所被破坏。而随着这几年,人们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其在生态系统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工湿地污染处理机理的不断完善。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上越来越重要。人工湿地的发展我国对人工湿地的发展较晚,湿地是一种介于陆地和水生地理环境间的一种天然的过渡带。人工或者天然的湿地常常是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文章分析了千峡湖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指出影响千峡湖生态环境的因素,并提出保护措施。千峡湖是随着滩坑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水库,位于浙江省青田县和景宁县境内。随着2008年水库蓄水,千峡湖区域的水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生态优势开始显现,实现千峡湖水清、林美、山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已形成共识。生态环境现状水质资源清洁千峡湖正常蓄水位海拔160m,总库容41.9亿m3,日常库面面积达70.93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