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阜新细河流域水污染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为保障流域水质达标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铜钵河流域2016年以来水质例行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铜钵河流域水质进行评价,结合产排污系数和经验计算公式,对该流域进行污染物核算,分析水质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负荷,找出污染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水质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以来,铜钵河流域水质整体呈逐年改善趋势,2022年牛角滩断面水质年均值提升到Ⅲ类,上河坝水质年均值提升到Ⅱ类,其余断面均达到或优于水域功能要求。污染负荷计算结果表明:铜钵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最大是生活污染,其次是畜禽养殖污染;氨氮排放最大是生活污染,其次是农业面源污染;总磷排放最大是畜禽养殖污染,其次是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源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较小。通过提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强化面源污染管控和工业污染治理能进一步降低流域污染负荷,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3.
流域水资源安全性及其保障措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人们对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内涵理解不深,以及目前我国存在许多影响流域水资源安全性的问题,如过度开发及生态退化、水资源短缺而浪费严重与使用效率低、产业结构和布局欠佳、水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管理体制及其创新不足、水域污染日益加剧等问题,笔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系统阐述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内涵;提出建立流域水资源安全供给与需求保障体系、“市场-政府-社会”三维一体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保障机制以及流域水资源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为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滦河流域的水污染和水土流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湾河流域水污染的产生原因和污染类类型,分析了滦河流域水土失治理工作的现状,产生原因;对滦河流域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南水北调工作的开展,东平湖作为东线工程的调蓄水库,加强对上游大汶河流域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保护东平湖的良好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流域内污染源的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流域尺度评估污染物减排与水质响应成为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二五”期间长江10个子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效果及水质响应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环保投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长江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然而不合理的环保投资结构导致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并不高。不同流域污染负荷差异显著,长江中下游负荷量约为源头区的4倍。不同污染物的水体质量浓度与流域负荷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长江各流域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对流域的氨氮负荷量变化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关系,相比之下,长江各流域水体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流域化学需氧量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建议调整长江流域污染治理的环保投资结构,提高生活源污染的治理效率,同时在分析流域总量减排与水质响应不确定性基础上,优化和调整流域污染物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流域内水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2008-2009年间对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流域8个采样点水质污染物指标进行了逐月监测,研究该流域地表水质的季节变化特征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水体中的pH值在6.45~7.80,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NH3-N、NO-3-N、TN、TP质量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CODMn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相对而言,水质随季节的变化以秋季较好,冬季较差.流域内水文特征、生态环境和人类、农业活动对溪流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水体中TP、TN质量浓度较高,说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入湖河流是滇池流域主要污染物的输送途径,为减少入湖污染负荷,需保证入湖断面水质达标。以新宝象河入湖河口2005—2017年的水质数据为基础,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年度水质波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水温、降雨、污染物浓度进行季节性差异分析,并应用时间序列法对多年水质情况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入湖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是2007年,之后除总氮外其他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直至2014年入湖河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满足了规划的要求。河流的水温和区域降雨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性,污染物浓度受降雨、回补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呈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的现象。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CODCr超标风险最大,为了预防超标的情况出现,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提升旁路治理能力、优化湿地调蓄、启动面源拦截等。  相似文献   

9.
海河干流流域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负荷解析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对海河干流流域水环境污染的贡献日益增大,对其污染负荷进行科学测算成为海河干流水质达标方案制订的重要前提。基于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利用PLOAD模型对海河干流的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流域建设用地的比例依海河流向自上而下逐渐递减,而涉农用地逐渐增加,城区地表径流与农业面源污染分别是上、下游地区重要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来源。关于流域的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负荷,CODCr为15 619.29 t/a,NH3-N为369.16 t/a,TN为851.20 t/a,TP为250.29 t/a。为改善海河干流水质,非点源污染控制应纳入流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中,与点源污染一起参与环境容量的分配与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东洋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利用SWAT-WASP松散耦合模型对东洋河各子流域及其河道的氮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通过SWAT模型模拟污染负荷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坡度等级对氮负荷的影响,并将SWAT模型氮负荷量及月流量的输出值作为WASP模型污染负荷的输入值,以实现SWAT-WASP模型的松散耦合,进而完成对东洋河河道氮污染负荷的模拟.从SWAT模型结果分析,耕地、居民用地污染负荷较大,是流域氮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通过SWAT-WASP耦合对河道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可知,勃塘沟支流水质情况最差,总氮、有机氮污染浓度最高,且41号河段入库浓度指标均高于Ⅲ类水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松花江休养生息政策为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使松花江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应大力推广休养生息政策的范围和力度,加大流域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规律,恢复生态环境容量;真抓实干,以休养生息促进母亲河保护,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休养生息战略现在已上升到了治理江河湖泊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2.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复合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其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系统梳理我国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从完善我国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支撑体系角度,提出了破解技术瓶颈的建议,即辨析流域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构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水文节律影响预测法规模型、完善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沈阳辉山明渠中上游污染水质评价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法,对城乡结合区域的辉山明渠中上游渠段的11个采样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探讨了其整治对策。结果表明:CODMn、CODCr、BOD5、NH+4-N、TP、TN这6类指标均为重度污染,其中1-3断面污染最严重;溶解性有机物和营养性物质氮是辉山明渠中上游主要污染物;除1-1断面外,其余10个采样断面的综合水质级别均为劣Ⅴ类,且8个采样断面水体已黑臭;点源和面源等复合污染源使辉山明渠中上游水质污染严重,这是城乡结合区域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特点。最后探讨了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实现农业流域和景观流域完美结合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原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石羊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在河西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该流域出现森林面积减少,雪线上升,水土流失加重,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水质恶化,荒漠化蔓延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到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团结.为实现流域生态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对流域大系统,要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宣传,提高流域民众的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工程的科技支撑.对流域南部祁连山区,要加强林区管理,理顺体制,加强山区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合理调整水库,减少汛期蓄水.对中部绿洲,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对北部荒漠区,要恢复、重建退化固沙植被,退耕还草还荒,严禁新的土地开垦,适度发展沙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为协调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决策变量的不同取值,设置了4种发展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方案1和2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方案3保护了环境,却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只有方案4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是实现三峡库区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2016年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内蒙古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水功能区水质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总体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生态质量等级为较差;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2021年,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达标率和地下水整体水质较“十三五”期间有所下降,流域自然生态质量保持稳定。总的来讲,“十三五”期间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2021年部分环境质量较“十三五”期间有所下降,呈现出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不稳固现象,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一种适合广东省流域环境风险特征的评估技术,以解决"多源-多受体-多影响"大尺度评估难题,并提出有效措施防范突发水污染事件。以"相对风险评估"为核心,统计分析近4年广东省突发水污染历史事件,总结流域风险特征,构建评估概念模型;提出不同情境下评估单元划分方法,应用评分法和矩阵法进一步优化环境风险要素量化过程,尤其是面源;引入水质模型和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风险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高了方法的科学性。重点以揭阳引榕干渠流域为例开展实践应用,4.5%的相对误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流域环境风险总体分布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沿水流方向风险累积性和传递性明显。暴雨条件下上游高浓度来水和第一水厂取水口是风险重点管理对象,评价终点应优先关注人员安全和生态安全,风险分区防范重在减缓危害性和降低脆弱性。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典型排污口河段污染物扩散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轻三峡库区长寿—涪陵段水环境污染,改善区域水质,建立了以水动力-水质模型为基础的区域关键排污口的筛选分析方法。采用三维数值模型EFDC对研究区域内污染物的超标面积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污染物扩散降解特性进行分析,利用单位污染物负荷超标面积分析不同排污口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差异,进行流域重点排污口的分析筛选。从改善整体河流水质出发,分析了各排污口位置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支流回水区内排污口的混合区面积比干流河段处排污口要大,顺直江段处的排污口的混合区面积较弯段内侧处排污口要小。排污口应选在流速和水深较大的顺直河段,避免选择支流回水区。  相似文献   

19.
杨少杰 《环境与发展》2020,(4):85-85,87
小微景观水体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低,易出现水质浑浊、藻类爆发等现象。常见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应采用多技术联用的综合治理方法,才能实现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平衡、美化水景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在决策目标、影响指标及评估方案3层要素之间,选取湖泊环境、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3个维度的25个基层指标,建立了湖泊生态补偿标准评估指标体系。采用MATLAB软件编写了2个程序,分别用于求解初始评分矩阵、计算评估方案权重和辅助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修正指标体系中不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初始评分矩阵、优化层次分析结果。经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与污染治理费用法的权重分别为38.16%、61.84%。选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与污染治理费用法两种评估方案,并结合市场价值法、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Vollenweider模型及完全混合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评估标准的合理性。计算得出滇池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总额为32.630 2亿元/a,流域内单位面积的生态补偿标准为5 207元/(a·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