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采用古地磁法和放射性法分别测定的太平洋结核区的沉积速率和铁锰结核的生长速度。提出陆源搬运物、风力破坏、火山活动、海洋深度、气候、海底地貌、水力条件和生物含量是影响沉积速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分带特征。沉积速率低是结核形成的有利条件,结核的物质成分与其形成速度有关,结核“富矿”生长速度最慢则高度富集Co、Ni、Cu等元素。沉积速率和铁锰结核的生长速度的明显差别为定量评价最近0.4Ma的沉积过程和二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海底不同构造位置的沉积环境和铁锰结核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献资料和原始资料,确定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铁锰结核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计算了太平洋海底山的微型铁锰结核、海底结核和含铅铁锰结壳的平均成分。为了对比,援引了洋底结核和结壳热液形成物的成分资料。对上述各形成物类型指出了其化学成分的最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辽阔的水域,海水冲刷着五个大陆、十三个国家的海岸,它的未来和能源、采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濒邻海洋土地的开发密切相关。同时,它占世界海域的1/2,仅研究它,我们就能了解整个世界海洋所固有的规律性了。太平洋底盆的构造运动产生了惊人的自然现象;致使海岸遭受严重损失的海啸。加里弗尼亚的地震,以及南美西海岸和几乎整个太平洋的火山都与这种构造运动有关,它不仅威胁人类,成为给人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上空硫酸盐的分布和来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国首次南极考察(1984年11月—1985年3月)在太平洋和南极半岛周围海域收集了31个海洋气溶胶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气溶胶中硫酸盐、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钠离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洋气溶胶中非海盐源硫酸盐含量自北纬向南纬明显降低。在北太平洋主要是由于陆源污染源的硫酸盐在风系作用下经长距离传输而进入海洋上空;而在南太平洋,特别是南极半岛海域大气中非海盐源硫酸盐,可能主要来自海洋生物活动的产物。利用通量计算模式,估算了南极半岛海域生物源输入大气的硫通量为0.065gS/m~2·a。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海底山脉和高地上的铁锰形成物主要是铁锰结核和结壳。采用一系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和30多个稀有和分散元素。据地球化学对比判断,在这些铁锰形成物的形成过程中有水成、热液和生物成因物质的参与。除了稀土元素的成分之外,Ba和Li的含量以及Mo/Pb和Sb/As比值均可用作铁锰结核和结壳的成因指示剂。  相似文献   

6.
副热带及热带海温异常变化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具有一定影响,定量分析热带及北太平洋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尤其是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不同贡献,对完善两类厄尔尼诺事件预报模型及极端气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利用海表温度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及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变化关键区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09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前两个模态的时空分布能够很好地表征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过程中最大海温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热带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加利福尼亚西南、阿留申群岛和白令海一带。其中阿留申群岛地区与其他海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春季和秋季海温异常变化区域位于赤道中太平洋,夏季和冬季海温异常变化区域位于赤道东太平洋。根据热带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显著变化关键区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热带及北太平洋关键海区海温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马绍尔群岛,太平洋上一个人口只有7万人的小小岛国,靠近赤道,靠近国际日期变更线,风光秀丽,却在二战时饱受蹂躏。该群岛曾先后被西班牙、德国、美国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从日本人手中夺取了马绍尔群岛,并将其作为在太平洋上重要的军事据点,后来被迫成为美国的核试验场所,被起绰号叫"太平洋试验场"。1946年至1958年这几年间,美国在此进行了67次核试验,其中23次在该国的比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频率最高的海域,研究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81~2010年30 a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最近邻分级空间聚类法,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进行空间聚类,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产生频数与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有三个热点区(聚集区):南海的中北部、菲律宾群岛以东和马里亚纳群岛附近。(2)夏季和秋季是热带气旋的高发期,冬季和春季较贫乏,季节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开始向西北偏移,秋季开始向东南偏移,冬、春季气旋仅分布在10N以南,夏季分布范围最广,可到达北纬40N左右。(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厄尔尼诺年生成较少,拉尼娜年生成较多;年频数在1995年前后有显著差异,1995年之前年频数较高,1995年以后年频数明显下降;空间分布上,1995年以后,热带气旋源地的聚集区较1995年之前有向西北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 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太平洋东南部沿东太平洋隆起轴—巴乌埃尔海渊(巴乌埃尔海盆的地壳深大断裂)—加拉帕戈斯-契利隧起剖面线分布的含金属沉积物的沉积速度以及它们的放射性组分和其它化学组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深海铁锰结核中金含量的资料,在许多文章中已有过介绍,但有关大洋不同地区铁锰结核中金的分布以及金与其他元素的关系等问题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作者所获得的最新成果和早先发表的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 引言 铅及其放射性同位素~(210)Pb的浓度测定表明,海洋表面水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现在是受工业铅气溶胶的风力输入所支配,风力输入与曾经支配这种循环的天然铅的河流输入相抗衡。这种人为造成的现象,得到了气溶胶和沉积物中铅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的证实,也为现今太平洋表面水中稳定铅的浓度和同位  相似文献   

12.
以太平洋铁锰结核样品为例,研究了微波辐射对样品各种操作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波辐射的作用下可形成原子团,特别是可引起聚合物分子键的断裂,并使脱水过程和贵金属(特别是Rh、Pd、Pt)配合物内部配位界的取代反应加快。提出了在样品干燥,分解和富集等阶段使用微波辐射处理铁锰结核样品的流程。  相似文献   

13.
<正> 环太平洋成矿带内,如美洲和亚洲大陆,有许多大型银矿床分布(图1)。在铜-黄铁矿型、黄铁矿-多金属型和斑岩铜矿型矿床以及锡和金矿床的许多矿石中,都查明有银的明显富集。近年来,在东太平洋隆起的玄武岩中,也发现有含银的铜-黄铁矿矿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科学》2012,(10):1866
第43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系列会议于2012年8月27~31日在库克群岛举行.与会领导人重点讨论了太平洋岛国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利用、地区安全、贸易以及斐济局势等议题,并总结了这一地区在落实"太平洋计划"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 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太平洋底部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与生物量和海洋深度有关。 在水层中,实际上所有的悬浮碳酸钙均为有机成因,而且主要是富含硅酸盐浮游生物——有孔虫类和显微粒状灰质藻的骨骼残余。碳酸钙含量为2.56—175微克/升,在中、高纬度带以及赤道带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剖析浮游植物生长特征和其集群结构与Si的重要性、Si的输入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Si限制浮游植物时间,揭示了在北太平洋的近岸水域,从秋天的雨季结束(11月)到春天的雨季开始(5月)之前,Si都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在北太平洋的远离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生长一直都受到Si的限制;探讨北太平洋风场变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与中国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首次提出了北太平洋水域Si的提供系统,并且用框图模型说明了提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每个流程。当北太平洋缺少Si时,该系统就向其水体输入大量的Si,来维持了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为了补充输送到海洋的Si量减少,该系统提高了运行能力,造成内陆干旱、沙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强度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北太平洋水域,北太平洋的季风与北太平洋边缘的雨季在时间上密切相嵌,顺利完成近岸洪水和河流的输送与大气的输送之间的相互转换,一直保持向大海的水体输入大量的Si。而且,沙尘暴与北太平洋Si的缺乏在时间上紧密配合,其强度大小与Si缺乏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因此,人类在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和战略时,要从人类的角度和地球的角度来共同考虑,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更应该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环境组织(Pacific Environment)创立于1987年,最初的名称为太平洋能源和资源中心(Pacific Energyand Resources Center)。成立初期,其重点放在国际能源和资源问题方面,那些帮助了定义和规范新出现的全球环境问题以及促进实施国际环境法的科学和学术性文章,为该组织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18.
一、环太平洋海域的铁矿床 多年来,在整个环太平洋海域(Pacific Basin)所进行的矿产调查工作中,人们以越来越大的兴趣记载了该海域与大西洋海域及印度洋海域的铁矿之间的差异。在后两大海域内,巨大的稳定大陆地盾的基底是前寒武沉积铁英岩和铁燧岩以及地质年代较轻的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开始的太平洋西北部水域石油、表面活性剂和重金属调查研究的范围包括:副北极带至温带、热带太平洋的广阔水域,重点是黑潮,亲潮流经的海域、菲律宾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几个海洋本底监测站附近以及近东、印尼通往日本的油运航线等水域。一、石油污染 为了研究油膜对海一气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大洋表层生态平衡的破坏程度以及计算油膜中赋存的石油量等,必须了解海面油膜的检测几率(即发现油膜的次数占监测总数的百分比)、覆盖率及在大洋微表层中的聚集系数(即油在微表层的含量与在大洋表层的含量比)等。  相似文献   

20.
《世界环境》2011,(1):94-95
2010年12月11日,一年一度的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会议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闭幕。该委员会由25个成员组成,与会成员达成一致协议,2011年至2012年捕捞蓝鳍金枪鱼幼鱼数量将低于2002至2004年间的年均水平。这是为减少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捕捞而达成的首份国际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