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磁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去除水体中腐殖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雯  刘海成  曹家炜  沈耀良  陈卫 《环境科学》2018,39(12):5532-5540
针对水源水中天然有机物腐殖酸的高效去除,采用原位共沉淀法研发出一种磁改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MC-gPAM)的吸附剂,运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等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并借助批处理试验,探讨了MC-g-PAM对水样中腐殖酸的去除效能及机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C-g-PAM比表面积和比饱和磁化强度值分别为27. 065 m~2·g~(-1)和9. 63 emu·g~(-1). MC-g-PAM对腐殖酸的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的拟合度较高. 25℃时,MC-g-PAM对腐殖酸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达到120. 77 mg·g~(-1).  相似文献   

2.
通过斯笃克定律提取土壤胶体,连续提取法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质,得到土壤矿质胶体,采用比表面积(BET)法和Zeta电位对原土、土壤胶体和矿质胶体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溶液pH、接触时间、U(Ⅵ)初始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3种样品吸附溶液中U(Ⅵ)的影响性能。结果表明:原土、土壤胶体和矿质胶体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1.5,31.1,28.8 m2/g和18.76,35.55,17.5 nm。在pH为5.5,固液比在1.0 g/L,温度为20 ℃,U(Ⅵ)初始浓度为10.0 mg/L,土壤、土壤胶体反应时间为50 min,矿质胶体反应时间为40 min时,原土、土壤胶体、矿质胶体的对U(Ⅵ)吸附率分别达到76.67%、83.03%、48.87%,吸附容量分别达到8.53,9.24,5.43 mg/g。对比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土壤中的胶体对溶液中U(Ⅵ)有着明显的吸附能力,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含U(Ⅵ)废水的处理及U(Ⅵ)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生活污水厂脱水污泥和棉花壳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复合吸附剂(SC)。用SC吸附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研究时间、温度、pH、投加量、初始浓度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借助比表面积BET、扫描电镜(SEM)等现代分析方法分析SC的微观性质。结果表明SC吸附染料的性能较好,BET比表面积为415.04 m~2/g,说明吸附剂孔隙发达,这与SEM结果相吻合。SC对染料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对染料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土壤中有机组分与无机矿质组分相互作用的机制,以腐殖酸代表有机质、高岭土代表无机矿质,制备不同有机质含量的腐殖酸-高岭土复合体模拟样品,进行三氯乙烯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吸附剂样品对三氯乙烯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且吸附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叠加值有明显差异,说明复合体样品中腐殖酸与高岭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孔分析等多类表征,推测腐殖酸与高岭土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腐殖酸含量较低时,腐殖酸分子首先分布于高岭土表面的活性位点上,随着腐殖酸含量的增加(有机质-矿质质量比O/M为0.02~0.04),部分腐殖酸分子进入高岭土表面的孔隙,达到相对稳定后腐殖酸分子继续作用于高岭土表面形成第一层腐殖酸分子膜(O/M为0.04~0.08),随着腐殖酸含量继续增加(O/M为0.08~0.10),更多的腐殖酸分子通过与第一层腐殖酸膜相互作用而在高岭土表面进行第二层叠加,同时第一层被压缩,第二层叠加相对稳定后(O/M为0.10~0.16),仍有部分腐殖酸叠加至第二层之上进行第三层叠加,随后内层腐殖酸进一步被压缩(O/M为0.16~0.24),但可能仍有少量腐殖酸分子和聚集体继续下一层叠加.  相似文献   

5.
天然地质样品有机质组成对菲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种有机碳含量、结构和性质都相差较大的天然样品Chelsea土壤和Paxton页岩为吸附剂,以菲为吸附质进行一系列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显示,当土壤有机质是以腐殖酸为主时(Chelsea土壤),样品对疏水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很容易达到平衡,解吸与吸附之间的滞后现象不是很明显。相反,对以干酪根为主要组成的Paxton页岩样品,吸附与解吸之间有明显滞后现象发生,吸附与解吸是一个完全不可逆过程。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会成为决定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酸氧化的碳纳米管为载体,通过水热方法合成碳纳米管负载纳米二氧化钛复合物。纳米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测定。结果显示,负载在碳纳米管上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颗粒粒径在30~60 nm之间。合成样品比表面积为139.5 m~2/g。采用模拟的铅废水以及铅与丁基黄药复合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当起始铅浓度为50 mg/L,溶液的pH值为5.5,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L,吸附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铅的去除效率为92.2%,饱和吸附量为92.2 mg/g。当起始铅和丁基黄药的浓度分别为50 mg/L和10 mg/L,溶液的pH值为5.5,铅和丁基黄药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3.2%和99.3%。饱和吸附量为113.0mg/g。  相似文献   

7.
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形貌结构及表面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槐树皮、锯末、苹果枝、玉米秸秆、杂木五种原料采用干蒸裂解工艺制备生物炭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生物炭的形貌结构利用氮气吸附BET容量法,测定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获得吸附脱附等温线,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BJH孔径分布并将5种生物炭的形貌结构和表面特性对比分析,以期为生物炭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种生物炭均表现为多孔结构,孔结构大小和形状各异;不同原料对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有影响,杂木生物炭的比表面积最大(17.807 m~2/g),苹果枝生物炭最小(1.674 m~2/g)。随着玉米秸秆、锯末、槐树皮、杂木生物炭的孔体积和孔径的减小,其比表面积依次增大;槐树皮、锯末、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为Ⅲ型,属于结块形成,苹果枝、杂木生物炭为Ⅳ型;5种生物炭均在2~65 nm范围内孔径分布较宽,呈中孔和大孔。  相似文献   

8.
钝化材料对镉污染农田原位钝化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位钝化修复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修复材料在污染农田中的长期应用效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文以Cd污染农田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2种水稻品种(DY:德优4727;CY:川优6203)为供试材料,设置T1(石灰0.15kg/m~2)、T2(海泡石1.12 kg/m~2)、T3(石灰0.15 kg/m~2+海泡石1.12 kg/m~2)、T4(石灰0.15 kg/m~2+偏硅酸钠30 g/m~2+七水硫酸镁7.5 g/m~2)、T5(石灰0.15 kg/m~2+腐殖酸75 g/m~2)、T6(秸秆生物炭1.12 kg/m~2)和T7(灌浆期叶面喷施0.2%螯合铁肥)7个钝化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钝化剂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Cd形态、水稻产量及糙米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钝化剂后土壤pH降低了0.09~1.07个单位,有机质增加了2.48%~41.96%,速效钾增加了3.62%~103.91%,碱解氮降低了0.25%~29.71%,其中,T3、T5和T6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且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T1、T4和T6处理的Cd形态向更稳定的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T1和T5处理下,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及糙米Cd含量均表现为CYDY。因此,推荐以DY作为水稻品种,选用T5钝化处理作为修复酸性Cd污染农田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表面负载的方法将有机化磁性凹土与苯乙烯、二乙烯苯等制备磁性凹土树脂;对磁性凹土树脂进行氯甲基化改性,制备出氯化磁性凹土树脂.表征了样品的形貌、结构以及表面积,研究了树脂对天然有机物(腐殖酸)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氯化后的磁性凹土树脂的比表面积是原有的1.9倍,对附腐殖酸的饱和吸附能力也从原有的41.84 mg/g提高到了51.02 mg/g,这表明改性后的树脂增强了其对腐殖酸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硝酸钙、磷酸氢二铵和腐殖酸为原料,制备了腐殖酸负载羟基磷灰石(HA/HAP)复合吸附剂.同时,利用SEM、BET、FT-IR、XRD对复合吸附剂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HA/HAP对废水中Cd~(2+)的吸附工艺.结果表明,腐殖酸使羟基磷灰石孔容和孔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从而提高了羟基磷灰石的吸附性能.在pH=6、吸附剂投加量为800 mg、接触时间为180 min时吸附率最佳,为98.3%.HA/HAP对废水中Cd~(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可持续的化学吸附,反应前120 min适合采用准一级动力学伴随着内扩散模型描述,后120 min适合采用准二级动力学伴随着内扩散模型描述,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线模型拟合的吸附数据在不同温度下效果最好(R~20.98),吸附量分别为259.15、266.05和264.66 mg·g~(-1).研究表明,静电吸附到腐殖酸活性位点后Cd~(2+)主要以络合反应被吸附到羟基磷灰石的表面和两个羟基中间.  相似文献   

11.
以废弃蛋壳、硅酸钠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掺硅碳羟基磷灰石(Ca10(PO4)6-x-y(SiO4)x(CO3)y(OH)2-x-y,Si-CHAP),研究其对溶液中Pb2+子的吸附性能.采用BET比表面积、红外光谱、X光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实验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以及温度等对Si-CHAP吸附Pb2+的影响.结果表明,Si-CHAP是一种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孔材料,其比表面积为323.25m2/g.Pb2+初始浓度为300mg/L并加入2g/L的吸附剂,室温下反应时间90min后,Si-CHAP对溶液中铅离子去除率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9.39%和149.09mg/g. 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较好描述铅离子在Si-CHAP上的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式描述铅离子在Si-CHAP上吸附的最佳吸附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Si-CHAP吸附铅离子是自发、吸热和熵值增加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与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经表面改性、常压干燥制备不同GO含量的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气凝胶(GOS),再由高温还原得到石墨烯/二氧化硅气凝胶(GS).通过堆密度、比表面积等测试,将最佳配比的GS与活性炭(AC)、SiO_2气凝胶作对比,研究其对苯和甲苯溶液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GS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掺杂3%GO的复合气凝胶性能有显著提升.松散堆密度为160kg/m~3,比表面积、孔径分别为1039m~2/g、16.56nm,对苯、甲苯水溶液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180mg/g,210mg/g,约为活性炭吸附量的2.5倍.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炔雌醇和壬基酚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姜鲁  王继华  李建忠  辛佳  李淼  刘翔 《环境科学》2012,33(11):3885-3892
通过吸附动力学研究和批量平衡试验,以炔雌醇(EE2)和壬基酚(NP)为代表,考察内分泌干扰物在3种不同性质的天然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比单室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EE2、NP在土壤中的动态吸附过程.快吸附过程在吸附初期占据主导地位,之后慢吸附室的相对贡献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吸附平衡.土壤对NP的吸附速率是EE2的2.0~4.7倍.Freundlich模型和DA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EE2与NP的吸附等温线,但DA模型拟合效果更佳.饱和吸附容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EE2的饱和吸附容量(0.85~7.67μg·g-1)明显低于NP(10.47~110.15μg·g-1).吸附自由能计算表明,土壤对EE2和NP的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此外,3种受试土壤对EE2和NP的解吸附均存在滞后现象,需要预防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比表面积最大的土样滞后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硝酸铁为催化剂,棉花为碳源,H2 Ar气氛下高温催化裂解制得的活性炭(active carbon,AC),经过BET测得其比表面积为650 m2/g,在SEM下观察具有多孔、多通道.以这种自行制备的活性炭为载体在恒电位下沉积Pt粒子得到的Pt/AC/GC电极对甲醇电催化氧化具有很好的性能.在相同条件下活性炭为载体的Pt/AC/GC电极是VulcanXC-72(比表面积为520 m2/g)负载的Pt/XC/GC电极电流密度的1.5倍.用恒电位法测试得到Pt/AC/GC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有机质对p, p′-DDE在土壤中的吸附影响因素,采用批量试验方法,分析p, p′-DDE在包气带土壤及含水层土壤上吸附量的变化及有机质对p, p′-DDE在土壤中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p, p′-DDE在土壤中的吸附均符合先快后慢、最后达到吸附平衡的规律;其吸附动力学曲线用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均能较好拟合,说明p, p′-DDE在这两种物质中的吸附以简单吸附为主,同时包含表面吸附、颗粒内部扩散等过程.包气带土壤和含水层土壤等温吸附线的拟合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5,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线性模型,而含水层样品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得更好,表明p, p′-DDE在包气带土壤中的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在含水层土壤中的吸附还伴随着多分子层吸附的复杂过程;去除内源DOM(溶解性有机质)后,样品对p, p′-DDE的吸附量呈增加趋势,按吸附增加量由小到大的排序为1-1(0~10 cm) < 1-2(120~150 cm) < 2-4(100~120 cm),说明内源DOM的存在总体上抑制了p, p′-DDE的吸附,并且w(DOM)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外源DOM的加入抑制了土壤对p, p′-DDE的吸附;去除有机质后样品对p, p′-DDE的吸附量与w(黏土矿物)具有正相关性.研究显示,有机质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迁移研究对土壤修复有重要意义,需要对有机质影响土壤的吸附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土壤磁化率对有机质含量的指示作用,对许昌市典型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壤样品Xlf变化范围在15×10~(-8)~125×10~(-8)m~3/kg,平均值为64×10~(-8)m~3/kg,说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Xfd值在4.67%~26.67%之间,平均值为10.02%,反映了样品中超顺磁颗粒含量很高,说明研究区域土壤磁性矿物主要由自然成土作用形成,现代工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活动贡献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3.74~31.93 g/kg,均值为17.09 g/kg。研究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性,反映了在长期人工施肥活动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导致土壤各理化因子之间发生学联系的弱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有序多孔的TiO_2材料。通过共混、反相悬浮、交联制备了壳聚糖/二氧化钛(CHS/TiO_2)复合材料,研究了制备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优于TiO_2和壳聚糖的吸附性能。比表面积(BET)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稍大于TiO_2的比表面积,且所制备的材料为介孔分布材料。  相似文献   

18.
糠醛渣对苯酚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糠醛渣对苯酚的吸附性能。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糠醛渣进行了表征,测得糠醛渣的平均孔径为14.5 nm,孔容为0.016 cm3/g,BET比表面积为5.3 cm2/g,并且官能团丰富。室温下,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苯酚的初始浓度、糠醛渣的粒度对吸附苯酚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糠醛渣粒度为20目、加入量为2.0 g,吸附时间25 min,pH值为3,苯酚的初始浓度为0.1 g/L时,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率为95.2%。糠醛渣丰富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作为吸附剂,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硝酸铝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具有较高活性的介孔γ-Al2O3纳米材料.对合成的样品进行XRD、TEM和BET表征.结果表明:在N2气氛下煅烧所得样品与在空气中煅烧所得样品相比,其比表面积略有增加;在溶胶-凝胶过程中,用乙醇洗涤凝胶能显著提高产物的比表面积,所得产物比表面积高达390 m2/g,呈多孔结...  相似文献   

20.
将来自农药生产、清洗农药用设备以及清洗溢流的废水,用具有孔隙表面积>800m~2/g,特别是>1000m~2/g的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吸附处理,使用的流速为0.5~10,最好是2~5床体积/h。Wofatit Y77(一种交联的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可用于由水中除去全部Hedodife、BNP20、Wonuk相氯-苯氧基烷酸,有效率大于灰渣的3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