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别列举国内外工程泥浆、工程渣土和装修垃圾相关专利和标准,对已实行的部分标准、专利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我国建筑垃圾管控的弊端,提出在专利创新方面改进、合理管控的建议和依据。指出建筑垃圾标准规范制定、理论与技术创新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程垃圾减量化概况及评价标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确立,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工作重心。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重点介绍了国内建筑工程垃圾的组成与规模以及减量化策略与技术,并在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建设全周期角度上,根据相关类似的评价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筑工程垃圾的减量化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可为未来行业标准的确立提供建议,助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相似文献   

3.
城市工程渣土是城市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垃圾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针对新城区的扩建、旧城区的改造以及拆除等工程的大规模发展,渣土垃圾的数量逐年攀升,其中绝大多数的建筑渣土垃圾为固体形态,只有少数呈现出可塑的软状质地。而在国家提出资源再利用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之后,建筑行业为响应国家发展目标,开始逐步针对城市建筑垃圾中的渣土进行深度地分类处理,并通过环保再利用的方式使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保障建筑垃圾成为持续可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建筑垃圾渣土资源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利军 《环境工程》2017,35(5):122-124
建筑垃圾渣土作为"建筑副产品",已造成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对西安市建筑垃圾渣土的现场调查及工程再利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省市建筑垃圾渣土的成功管理经验和资源再利用的成功范例,提出了西安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的对策建议,对"十三五"期间减少已有建筑垃圾的存量并遏制增量和建设西安森林城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工程渣土的资源化处理处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工程渣土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对其资源化利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工程渣土资源化处理处置模式,为其资源化处理提供系统的可行方向。结合城市建设进程和不同的盾构施工技术,选取长沙市地铁施工产生的渣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取样及污染分析,确定了工程渣土污染成分并对盾构渣土的资源化提出基本方向。另外,提出了建筑垃圾再生砂石骨料的生产流程;分析了盾构泥饼中各元素含量,探究了渣土烧制陶粒的可行性及需要的条件;提出了泥饼制砖的两种方法、泥饼再利用为种植土的方法。同时,以长沙市地铁建设产生的工程渣土为背景,预测砂石的产生量及经济价值分析,盾构泥饼资源化利用后产生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钻井废弃泥浆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新疆塔河油田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泥浆的污染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以多个井场废弃泥浆为试样,采用水泥、生石灰、粉煤灰等固化剂进行固化处理,对不同井场的废弃泥浆进行泥浆固化的药剂配比试验,经试验分析确定废弃泥浆浸出液主要污染指标为COD cr和pH值,固化剂中的水泥及生石灰对固化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6%水泥+2%生石灰+8%粉煤灰+1%氯化钙+5%石膏的最佳配比方案,使固化后浸出液中各项环境指标达到排放标准,保证塔河油田的废泥浆固化处理能够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统计了近几年我国开展调研的134个村庄生活垃圾情况,在此基础上筛选出71个有效样本数,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性及其组分特点。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为0.76 kg/d,变化范围较大,最低为0.15 kg/d,最高为0.29 kg/d,且不同地区垃圾产生量有一定的差异,东部0.77 kg/d,中部0.98 kg/d,西部0.51 kg/d,南方垃圾人均产生量为0.66 kg/d,低于北方的1.01 kg/d;在组成上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量的42.38%,其次为厨余,占垃圾总量的35.97%,各成分大小关系依次为灰渣>厨余>塑料>其他类>纸类>玻璃>布类>金属,且不同地区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南方主要以厨余为主,占垃圾总量的43.56%,其次是渣土,占垃圾总量的26.56%,北方主要以渣土为主,占垃圾总量的64.52%,其次是厨余,占垃圾总量的25.69%,其他组分含量相当。  相似文献   

8.
我国每年产生工程泥浆量大,随意弃置可能存有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以基坑泥浆(JK)和疏浚底泥(DN)搭配常用建筑原料制成资源化产品(免烧生态步道砖),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以废弃工程泥浆部分替代建筑原料,在粗砂(CS)组中,JK较DN效果好,资源化产品28d抗压强度均超过10MPa,达到MU10标准GB/T 8239-2014。用黄砂(HS)、清砂(QS)、机制砂(JZS)进行配比,当DN添加量为30%、HS添加量为50%时,抗压强度最高,达到MU15标准GB/T 8239-2014;当DN添加量为40%时,不同砂料抗压强度区别较小。另外,泥浆与砂料组成的骨料体系中,既受到硅(Si)和铝(Al)等含量的影响,又受到钙硅比(C/S)的耦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废弃钻井泥浆对环境的影响及无害化处理原则,分析了废弃钻井泥浆处理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废弃钻井泥浆无害化评价标准、浸出毒性评价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的应用,为废弃钻井泥浆分类贮存、处置和土壤环境修复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6-2015年上海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资料,分析了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主要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及处理处置现状。分析指出,近年来上海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约2 200万t,生活垃圾年产量约700万t,建筑垃圾(渣土)申报量已高达1.0亿t/a以上。从处理现状看,工业固体废物在各类固废中的综合利用率最高,高达95%以上;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以卫生填埋和焚烧为主,无害化处理率100%,但其处置设施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建筑垃圾总体以回填和填埋为主,利用率较低。展望了未来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前景,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和利用水平,宜加强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与全过程管理,加快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设施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力度。  相似文献   

11.
有机废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VOCs,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也成为目前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顺利运行的瓶颈。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总结了有机废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VOCs的产生机理、监测技术、排放状况、影响因素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有机废物处理过程中VOCs的排放控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有机物生物转化过程中,填埋和堆肥中产生的VOCs在100种以上,填埋和堆肥中产生的VOCs浓度分别为67~7 896,411~14 547 mg/m3,VOCs浓度分布较广,去除效率有待提高。厌氧发酵产生的最高VOCs浓度一般低于30 mg/m3,且厌氧发酵产生的VOCs易于收集,并通过可催化和热力焚烧有效去除VOCs。因此,应将有机废物填埋和堆肥过程产生的VOCs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固废填埋场数量多、运行水平低、设施老化快、预期寿命偏短且寿命到期后老化严重.与此相对,固废填埋场寿命相关研究却存在关注度较少、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内容不系统等问题.本文综述了通用工程领域寿命预测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分门别类地梳理工程寿命预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固体废物填埋工程和实际特征,系...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和海岸工程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将矿物掺合料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加入混凝土中,既能废物利用提高环境效益,还可以提升混凝土的部分性能。为准确评估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安全性、耐久性和环境友好性,提出了一种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估(LCA)理论,通过实景数据与资料调研建立了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矸石粉、赤泥、玻璃粉5种矿物掺合料的环境影响清单和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对于7种环境影响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社会支付意愿法(WTP),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为框架,将不同环境影响指标统一货币化,并结合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指标提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性能与环境效益综合评价方法,以期为发展环境友好高性能混凝土提供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进口移动式破碎-磁选-筛分设备,将混凝土类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并掺入制备混凝土、干混砂浆、道路无机混合料。检测结果表明,再生制品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比例可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广州新白云机场土洞、溶洞的稳定性判别及其加固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洞、溶洞问题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土洞、溶洞数量多达一百多个,洞体直径3-104 m,洞高0.4-23.5 m,顶板埋深3.2-35.4 m,在土方施工时即出现崩塌现象。文章在对土洞、溶洞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机场工程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稳定性判别的方法,进而对土洞、溶洞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在取得试验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将填充贫混凝土与袖阀管注浆相结合的加固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并积累了机场工程土洞、溶洞处理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建筑垃圾的产量预测与时空特征分析是制定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界定了建筑垃圾的定义与分类,提出基于情景分析的单位建筑面积建筑垃圾产量预测方法,并以南京市江北新区直管区为例,采集控制性详细规划、倾斜摄影地图、地形图、百度全景地图、年度在建施工项目与征收项目清单等基础资料,对江北新区直管区近期(2018年)与远期(2019—2030年)的拆建垃圾产量进行估算与分析;同时借助Arc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分析实现拆建垃圾空间分布的可视化与特征分析,为后续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案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使得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量逐年剧增,废弃混凝土作为建筑废弃物中最大的构成部分,促进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建筑业和环境、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阐述了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产业的性质和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公私合作的类型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由准入、风险管控、激励、监管和淘汰5个部分组成的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公私合作机制架构。  相似文献   

18.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seriou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aste management pressures are pressing very hard with alarming industrial warming signals. Amo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s, concrete is about 81 percent of the volume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in Australia. To minimize the concrete waste generated from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recycling of concrete waste i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situations of concrete recycl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vary considerably. Japan is a leading country in recycling concrete waste, with 100 percent recycling of the wastes that are used for new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concrete recycling situations in Australian and Japa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comparing the current concrete recycling situations between Australia and Japa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major difficulties found from Australian and Japa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are o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transition to recycling of construction waste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should be: i) developing a unified policy in concrete recycling; ii) providing financial governmental support; iii) developing clea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r standards on the use of recycled aggregate for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