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华文 《绿叶》2022,(8):45-47
<正>《地球印记》告诉我们,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当前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2.
<正>环境教育的公众参与有助于纾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难题,推动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有效融合,构建科学的环境教育公众参与路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央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宏观战略布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框架,努力形成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3.
<正>以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以优化布局实现资源节约,以精心设计留住绿水青山,以尽“企”所能凸显人民至上,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的绿色发展,也是“人民核电为人民”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广核惠州核电有限公司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李秀东 《青海环境》2023,(4):175-178
生态文明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靓丽多彩的部分,传承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1],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为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指人类在向大自然攫取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为基础,合理有序地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危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因此,我们要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的形成,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保产业》2023,(3):11-13
<正>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2023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开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走上“部长通道”,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光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问,您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修玉 《绿叶》2022,(12):15-2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美丽中国建设,并提出了“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四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也明确提出,深刻领会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部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笔者认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是筑牢美丽中国根基的关键,应做好如下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1月27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高校"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建设不仅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还要做到节约能源、污染减排,更要实现人文环境的绿色开放式发展,做到多元民主、兼容并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汇聚环保力量激扬巾帼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2024年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女企业家大会在苏州召开。这次大会旨在汇聚环保力量、激扬巾帼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指示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克服困难、团结奋进、迎难而上,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与大地同在     
《绿叶》2022,(11)
<正>中国幅员辽阔,海陆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万物生灵和谐共处,在广袤的大地山川上细心耕作,一方人守护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护了一方人。大地温润,滋养万物;人类感恩,守护大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  相似文献   

15.
王玉庆 《绿叶》2013,(10):69-77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何为人与自然和谐7怎样判定7实践要求我们不仅从哲学意义上论述,更需要从科学体系和技术层面上说明。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看作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统领其他各项建设的.它是我党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策导向,迫切需要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8.
今天,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和灾害频繁这三大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和一切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建设的制约作用十分突出,人口、土地、粮食和灾害息息相关,人类要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寻找消除和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有效途径,就必须系统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人类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目标。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数量、集中力量办好农业、减轻自然灾害危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的振兴,是摆…  相似文献   

19.
正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铺平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越来越发现,当道德与法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从国家层面而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国家才能实现经济文明、生态文明双丰收。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思想品德尤为重要,认为"法治"是国家的责任,与个人无关,其实不然,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承担法律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更好地提升环保教育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等院校应明确环保教育目标,采用有效的环保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