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然而,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俥废物进□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同年年底前,实现禁止进□生活来源废塑料。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废弃塑料的产生及处置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塑料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废弃塑料的处置过程中,如何回收利用及减少污染已成为其中关键环节,此外,可降解塑料是减轻白色污染的重要手段,希望在社会的大力宣传下,使可降解塑料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在用塑料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乐雯 《环境》2020,(2):54-55
正为了积极应对塑料污染,更好地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减少资源环境压力,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使用量急剧增长,塑料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为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控制,提出从“原料—生产—分销—倾倒—回收(处理)”5个环节实行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对我国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在各环节均采取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包括立法、开展专项行动等,但仍存在塑料污染管理尚未实现生命周期全覆盖、某些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以及部分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的经验,提出我国加强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①在塑料原料管理方面,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微塑料泄露、废水排放等,应完善相关行业标准,鼓励减少化纤等容易造成泄漏的材料在衣物生产中的使用;②在设计生产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涉及塑料加工、循环利用的管理规定,提出具体的微塑料循环指标和专项回收目标,同时对可生物降解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其降解性能;③在分销使用方面,在严格执行“限塑令”的同时,对需求量大、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塑料制品应分阶段逐步禁止,更加注重绿色产品的替代和新模式的探索,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④在塑料垃圾倾倒方面,严格落实相关管理条例,并加强国际合作;⑤在塑料垃圾回收及处理方面,应完善含有塑料的垃圾回收处理工艺,在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实现二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聚苯乙烯发泡塑料(EPS)作为缓冲包装的内衬件广泛用于电子产品的内包装,但其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研究以再生资源(废纸)为原料,生产产品内衬包装物——纸浆模塑缓冲材,并使其产业化,以替代发泡塑料包装物,改变发泡塑料包装物难降解所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实现“废弃物—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6.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 ,而我国 C2 、C3、C4资源非常缺乏。利用塑料垃圾为原料生产清洁燃气供城镇居民使用 ,充分利用了资源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设计出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7.
树枝、树叶、花生壳、玉米芯、稻糠、稻草、秸秆、果壳粉以及各种塑料废品通过尖端科技变成环保耐用的新型材料,这已在天津市成为现实,国内规模最大的环保型木塑材料生产基地近日在天津市汉沽区建成投产。该基地首批天然纤维塑料复合地板即将出口澳大利亚,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废弃资源制成地板出口海外,标志着天津市在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不断革命的条件下,塑料生产和需要量在逐渐地增大,1977年美国生产的合成树脂和塑料已达1450万吨,从而造成了大量塑料废物的积累。七十年代开始,塑料废物已被人们看作是环境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9.
1将研制“绿色塑料”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加以扶持,尽早研制出质量更优、价格更低的新型“绿色塑料”。2对生产“污染型塑料”的企业课以重税,对绿色塑料生产企业减免税并降低贷款利率。通过宏观调控提高“污染型塑料”销售价格,降低“绿色塑料”销售价格。3通过环境立法或政府法令对污染型塑料包装袋的生产和使用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4规定生产、销售“污染型塑料”的厂家、商家同时承担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加工任务,否则停止其生产和销售。5生产一些纸、麻等其它品质的包装袋,作为部分替代品加以推广。6恢复使用楼房垃圾道,改装新型防…  相似文献   

10.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而我国C2、C3、C4资源非常缺乏。利用塑料垃圾为原料生产清洁燃气供城镇居民使用,充分利用了资源,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设计出一条新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1.
废弃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生产采用了各类高分子材料,含有多种可供回收的宝贵资源。回收再生塑料、高分子吸水树脂,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合成得到的合成树脂,可大幅度减少大气和水污染,节约原材料以及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2.
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事关我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最近,巴西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用甘蔗提炼的乙醇生产出了高密度的聚乙烯。经过美国实验室认证,这种用甘蔗生产出来的塑料和以石油为原料的传统塑料一样,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和属性,是100%的可再生塑料。  相似文献   

14.
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事关企业发展与生存,事关社会和谐。石油石化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的特点,是典型的高危行业。虽然企业重视安全,经常讲安全、抓安全,但是各类事故和违章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员工没有真正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5.
绿色的奉献     
《环境》2000,(4)
科学技术在20世纪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人类习惯传统的线性因果思维方式和单一目标的决策效果,已经开始尝到了只追求效益和物质享受而不顾资源、环境进行掠夺性生产的恶果,人类生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挑战——许多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日益威胁着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多国政府对此已高度重视。塑料本无害,有害的是在其转为垃圾后不能降解,焚烧处理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而降解塑料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的生活需要塑料,环境保护更迫切地需要降解塑料。  相似文献   

16.
废塑料回收利用中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球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废塑料的污染即是主要问题之一。从资源角度看,其回收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塑料分热塑性和热固性两类,热塑性塑料占80%以上,其余为热固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如酚醛、脲醛塑料等也可以回收利用,目前的方法是粉碎后作同种塑料的填料或建筑材料,如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用30%的废酚醛塑料作酚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是海洋底栖生物的栖息产卵地和生物基因库,是阻挡陆源污染物入海的生物防线。塑料污染可对海洋生物造成机械伤害、毒理作用,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通过野外踏勘和海上作业,在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海岸采集大塑料垃圾和海水、沉积物、底栖生物样品,采用目视鉴别和体视显微镜、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鉴定分析研究区资源环境的塑料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大塑料垃圾主要来自于塑料袋和泡沫等生活与渔业垃圾;微塑料有碎片、纤维、线状、薄膜、颗粒和球形六种形态,多为大塑料经日晒和海水动力作用形成的碎片,人造纤维占比最高,为37.91%。研究可为红树林海岸塑料污染管控与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红树林海岸资源环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事关员工的生命与健康、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生产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操作岗位、发生在作业现场、发生在基层单位,因此,基层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1基层安全管理常见问题分析1.1工作要求和制度执行存在层层弱化现象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要求和制度执行层层弱化现象,分析其原因:①基层贯彻落实措施不到位,造成工作要求和制度执行大打折扣;②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制度执行好坏一个样;③部分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生产效益,在资源配置上不  相似文献   

19.
微塑料通常指颗粒直径<5微米的塑料制品,由于其体积小,人体肉眼无法观察到,所以在众多的环境污染物品中,微塑料并未受到太大重视.但事实上,微塑料因其体积小的特性,可以将自然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吸附在自身,随后随着自然循环,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带入动植物体内,对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造成了很大损害,如何避免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被带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从法律层面进行分析或许为一可行方法.由曾永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微塑料概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编著出版而成,该书对近些年来事关环境微塑料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整合,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对环境微塑料进行分析,在着重分析环境微塑料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为当前微塑料的解决提出了一些的建设性意见.该书既可作为环境保护者的行动指导,也可作为构建健全微塑料法律保护框架的指导用书.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通知》还要求质检部门要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