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色视野》2009,(8):63-63
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国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有2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和上千种珍稀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逐步摆脱了灭绝的危险。全国现有脊椎动物近6500种,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大熊猫野外个体数量增长到1596只,人工繁育个体数量超过200只。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在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中一些热点问题引发社会讨论。建议在立法目的方面,可规定保护栖息地、规范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对象方面,采用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改变"三有"的归类标准,扩大栖息地的保护范围。在驯养繁殖方面,明确"科学驯养繁殖"的方针,制定名录规范人工繁育和综合利用,保护动物福利,实行科学野化放归。在社会治理方面,明确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原则,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基金,赋予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发挥产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在法律责任方面,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责任,增加违法行为的种类,加大处罚力度,重点监管网络市场,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基金。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作为覆盖我国众多野生动物类型的法律保护形式,其既是受保护物种的集合,也是一项制度规范,一份法律清单,更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以"重点保护"为原则指引,出于对生物多样性下珍贵、濒危物种保护紧迫性的现实考虑,对名录制度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考究,重点分析了名录制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设计理念转变、动态调整机制设立及推动公众保护机制形成等方面给出名录制度的完善对策,以期新时代名录能发挥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综合资源,经自然长期演化而来,它不仅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提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规划中。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  相似文献   

7.
保护生物多样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当前国际上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故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多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已刻不容缓。1994年6月12日我国又召开专门会议,并正式开始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重视外来有害生物的威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热点。自1933年世界第一个保护野生生物的现代国际公约《保护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公约》问世以来,至今已签署约40个有关方面的公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环境基金(GEF)等国际组织都将其列为重大的环境问题和优先资助项目。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至今已先后签定或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9.
《绿叶》2013,(11):63-65
10月29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北京京伦饭店举办了《气候变化对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的影响与适应》成果发布会,该研成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科学的生物多样性适应对策,制订保护方案,适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华杰 《绿叶》2011,(9):26-31
人类属于生物,生物多样性内在地就不应排除人类文化。按广义的理解,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互作用,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拓展视野,要落到实处,就要重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不能脱离传统和实际讲所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未自然分布于我国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价值认定是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犯罪案件中备受争议的内容,具体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物种直接平移为国内一、二级保护动物管理的级别核准方式、参照同种国内保护动物核定价值时出现的交叉核定困境,以及确认涉案价值所依据的价格鉴定结果迥异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碍于将有限的执法资源用于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也不必要地加重了对被告人的刑事处罚。为此,需要通过人工核准、就低原则的普遍适用等措施,保障价值认定过程的正当性,在坚持罪责刑相适应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识别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动物保护范围界定过窄,资源利用主导思维干扰了野生动物保护,缺乏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安全的足够重视。(2)由于现行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执法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导致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交易市场长期混乱,甚至成为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洗白工具"。(3)社会公众群体尊重和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淡薄,全民参与和监督举报机制不健全。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实施最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平等、文明、和谐相处,建议:(1)树立尊重野生动物物种生存权、人与野生动物文明和谐相处的理念,摒弃野生动物资源利用观,重构人与野生动物平等共存关系。(2)清晰界定野生动物法律定义,扩大野生动物保护范围,围绕捕猎、繁育、运输、储存、转让、食用等环节,全面、科学、精准地构建最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制度。(3)立足于全面保护野生动物,严格禁止滥食滥用野生动物和过度商业化利用,实行野生动物保护利用特许制度,并大幅提高标准严格控制交易和利用,建立职责清晰的执法监管和惩治体系。(4)建立最严格的野生动物保护公众参与和司法治理体系,实施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猎杀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引导公众建立爱护保护野生动物、不食不用野生动物的文明行为,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野生动物的文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潘骞 《绿色视野》2010,(8):21-23
<正>7月4日,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展期正式启动的日子,本刊记者有幸成为为数不多的被邀请对象之一。世博会UNEP展期正式启动"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城市"为主题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内,UNEP将以"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城市"为主题,举办丰富而独具风格的展览及论坛活动,呈献给观众绿色环保的知识、理念和生存方式,号召人们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以期实现城市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17,(4)
正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履行有关国际承诺、更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回顾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单行立法模式的不足,从而提出设立综合性"生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明确了新时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任务。2021年4月,我国《生物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也反映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今年10月也将在昆明举行,反映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治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的提升。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除了需要以保护物种、  相似文献   

16.
《绿色视野》2009,(7):27-31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身生存的基础正在受到严重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2l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点。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相似文献   

17.
蒋志刚 《绿叶》2012,(10):14-19
生物多样性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形式。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蚕食野生动植物的生境为代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一种伦理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生物的进化潜力,就是保存人类世代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国道109线途经的海东市平安区、乐都区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村镇、人口分布密集,沿线人工植被群落丰富、多种类别的野生动物分布于沿线。经现地勘察,分析了工程建设对沿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区内公路基本沿原有道路布线,占地范围面积较小,涉及原有公路两侧仅3-5m范围内人工植被群落,通过加强施工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极大地减轻工程对沿线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丽  章靖 《环境教育》2024,(5):76-77
<正>让学生以“生态”为切入点,在“生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生物科学、生态学、化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特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学科探索,促进学科融合。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普洱市一地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积极响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等国家、地区政策号召,普洱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湿地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区域。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成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一,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缓解环境污染、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正因为如此,湿地又常被人们称为“自然界之肾”,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