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污染物(PM_(2.5)、SO_2、O_3、NO、NO_2、CO)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SO_2、O_3的"周末效应"及出现的原因。结果显示,PM_(2.5)、SO_2存在工作日浓度明显高于周末浓度的"周末效应"现象。PM_(2.5)、SO_2的"周末效应"与人类活动强度在工作日较大有着密切关系。O_3的"周末效应"表现为:抑制阶段周末浓度较高,光化学生成和消耗阶段工作日浓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在上述阶段周末NO浓度较低,而NO_2和CO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巴中市城区一个自然年(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巴中市城区PM_(2.5)的污染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M_(2.5)日均浓度对数值接近正态分布特征,PM_(2.5)与其他主要大气污染物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CO、NO_2是主要的相关因素,与PM_(2.5)的相关系数都高达0.7以上。PM_(2.5)浓度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首要污染物是PM_(2.5)的天数占比以及PM_(2.5)与PM_(10)相关系数的季节变化一致,反映了PM_(2.5)呈现出以冬季污染最重,春、秋季污染中等,夏季污染最小的季节特征。PM_(2.5)与PM10的浓度比值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各个站点的PM_(2.5)变化趋势一致,相互之间浓度差异小且比较均衡,巴中中学站点的PM_(2.5)浓度无论在任何季节都高于其他站点,苏山坪站点在冬季的PM_(2.5)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站点,表明PM_(2.5)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与人类活动强度相关的局地污染对PM_(2.5)污染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鲁木齐市主城区内四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015—2019年的小时数据,对乌鲁木齐城区大气污染物"周末效应"情况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环境中PM_(10)、PM_(2.5)、SO_2呈现出明显的"负周末效应"现象,工作日PM_(10)、PM_(2.5)、SO_2浓度分别较周末高出2.2%、3.5%和0.5%。臭氧(O_3)呈现明显的"正周末效应",周末臭氧浓度较工作日高出3.5%。周末臭氧前体物CO、NO、NO_2浓度较工作日分别低3%、5.9%、2.2%,均呈现明显的"负周末效应"现象。近五年乌鲁木齐市各主要大气污染物"周末效应"偏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并在整体上呈现出由"负周末效应"向"正周末效应"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日历效应是旅游活动在年内变化的时间节律,主要体现在季节效应、节日效应和周末效应。基于景区级别—旅游客流量模型,收集新疆吐鲁番4景区连续3年的逐日客流量数据,通过构建3个指数模型测算效应值,以分析景区级别与日历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吐鲁番旅游淡旺季特别明显,景区级别越高,淡旺季差异越大;五一和国庆节日效应最高,景区级别越低,节日效应越显著,长假期有明显的节前和节后效应;周末效应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周六效应高于周日效应,景区级别越低,周末效应越高。最后,从气候变化、节假日制度和作息制度探讨了旅游日历效应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连市大气中气态总汞的时间分布特征,采用Lumex RA-915AM型测汞仪对大连市气态总汞进行了长达一年(2015年)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大连市气态总汞年平均值为3.72 ng/m3;季节浓度高低顺序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月均值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日均值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春季气态总汞浓度白天明显高于夜间,而夏季则白天明显低于夜间,秋季、冬季白天与夜间气态总汞浓度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某市2015年4个国控空气自动站污染因子和气象参数监测结果为基础数据,分析了臭氧的分布特征和超标原因。结果表明,在4类不同的功能区中,工业区O_3的月均浓度和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均为最高;O_3小时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一般在8:00达到最低值,15:00达到最高值;O_3小时浓度未显现"周末效应"的特征,即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市O_3的生成与前体物NO_x的关系密切;O_3日均浓度和月均浓度与气温、日照时间成正比;与风速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对成都市城区O_3、SO_2、NO_X、CO、PM_(2.5)、PM_(10)、苯和甲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结果表明:成都市超标最严重的为NO_X,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00. 9±61. 5)μg/m3,超标天数为119 d。PM_(2.5)、PM_(10)、CO和NO_X的浓度均为冬季最高; O_3春夏季高而冬季低; SO_2浓度冬季相对较高但总体水平较低。春、夏、秋季成都市大气中苯系物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冬季则是机动车源和燃烧源的综合贡献。O_3日变化呈"单峰型"; NO、苯和甲苯都在上午出现峰值; NO_2与PM_(10)、PM_(2.5)均呈现出"双峰双谷"型日变化; CO也为双峰型日变化。各大气污染物浓度没有明显"周末效应",但"长假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对昌吉市典型区域昌吉州环保局2016-01月至2017-01月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利用美国(Sunset Lab Inc)大气气溶胶元素碳与有机碳仪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以期为深入了解昌吉市颗粒物污染现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昌吉市OC和EC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13~46.71μg/m3和0.05~8.25μg/m~3,5月份质量浓度最小,EC的质量浓度月分布无明显变化,OC和EC最大浓度均出现在2月。OC的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冬季秋季夏季春季;EC的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在不同的季节,OC的浓度变化比较明显,EC排放相对稳定。对各季节OC、EC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昌吉市OC、EC相关性表现为夏季最强,春秋次之,表明昌吉市夏、春、秋OC、EC具有相似来源或大气扩散过程,主要来源于交通源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冬季相关性较低,说明OC和EC来源复杂,冬季进入采暖期,采暖期燃煤燃气增加,排放量增大,排放源结构复杂,大气污染可能受多种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鄂州市城区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对空气中臭氧(O3)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鄂州市城区空气中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占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日变化呈单峰型且高峰段在13:00—17:00;月变化规律显示6月—9月浓度最高。日照、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因素对臭氧浓度变化均有重要影响。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产业规划、强化污染治理、加大科普宣传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环境功能区臭氧(O_3)化学特征差异,于2016年分别在济南市工业区和城郊大气清洁区域开展了观测。结果表明,大气清洁点臭氧年均浓度远高于城区同期浓度。臭氧在大气清洁点呈现单峰型日变化规律,而在城区则为双峰型。一周之中,工作日时城区臭氧浓度比周末时更高,而大气清洁点的臭氧浓度变化不大。城郊区臭氧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两个监测点的浓度变化极为同步,均为夏季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2013—2018年大连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连市环境空气中PM2.5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M2.5浓度在冬季采暖期较高,夏季非采暖期浓度较低,具有早晚双峰的日变化特征.2018年各区市县PM2.5年均值均下降.除普兰店区和瓦房店市PM2.5年均值超标,其他区市县均达标.大连市区PM2.5年均值仅高于长海县,低于其他...  相似文献   

12.
降水对西宁市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西宁市2001~2009年主要污染因子PM10、SO2、NO2浓度日数据,从月(或季年)平均值、有降水(微量、微量以上)平均值、无降水平均值出发,研究西宁市PM10、SO2、NO2在有降水、无降水等不同情况下月、季节和年度变化特征,同时分析降水对PM10、SO2、NO2浓度变化的影响和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城市PM10、SO2、NO2无降水日浓度均值最大,月均值其次,有降水日浓度值最小。三者浓度值在夏秋季最低。SO2的浓度均值2006年出现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NO2浓度均值2006~2009年间呈上升趋势;PM10浓度均值2002年最低,2007年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近地面CO浓度变化特征,于2015年1~12月在山东大学开展了CO连续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济南城区CO年均浓度为1.431 mg/m~3。CO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规律,峰值出现在8:00和21:00,谷值出现在15:00。不同季节的CO日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夏季最小,冬季幅度最大。一周之中周末CO浓度要高于工作日时。CO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2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3年1月1日至2月15日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PM2.5监测数据和大连市气象局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资料,研究了降雪、降雨、风等气象因素对大气中PM2.5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大连市冬季采暖期PM2.5污染较重,PM2.5浓度受气象因素影响较明显。降雪、降雨、风三种气象因素对大气中PM2.5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因去除机理不同,各气象因素对PM2.5的去除能力大小依次为风、降雨、降雪,去除效率分别为61.6%、46.0%、34.5%。  相似文献   

15.
选取香港环境保护署设立的5个代表性站点(可归类为路边站、一般站及背景站)2016年的监测结果,对获取的各类污染物(PM_(2.5)、PM_(10)、NO_2、NO_X、SO_2、O_3)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三类站点颗粒物及SO_2浓度年均值差异较小,体现了其区域性的污染特性,NO_2与NO_X年均值均为路边站一般站背景站,而O_3则相反,路边站最低而背景站最高;(2)各类站点PM_(2.5)与PM_(10)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最低而冬季最高,O_3最低值也出现在夏季;(3)三类站点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差异显著,路边和一般站NO_2与NO_X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双峰"型,背景站变化幅度较小;路边站、一般站颗粒物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晚间22∶00,背景站变化幅度较小;O_3在路边站和一般站呈现双峰型变化,而在背景站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左右;(4)所有站点PM_(2.5)、NO_X及O_3"假日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PM_(2.5)和O_3浓度在假日全天浓度高于工作日;路边站和一般站的NO_X浓度在假日0∶00~8∶00时段高于工作日,其余时间均低于工作日。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军  杨柳 《四川环境》2010,29(4):50-53
本文根据2000~2009年四川省24个地级城市例行空气监测数据,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四川省近10年环境空气质量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变化较平稳;年内变化显示,各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污染最严重,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全省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空气污染程度得到了明显缓解,空气质量逐渐变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RA-915AM汞监测仪对大连市南部地区冬季环境空气中的气态总汞进行连续监测,研究了该地区气态总汞的污染现状、日变化特征以及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和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采样期间气态总汞浓度日均值变化范围为2.1~7.1 ng/m3。气态总汞浓度与AQI具有几乎一致的变化趋势。气态总汞浓度从早晨7:00左右开始逐渐减小,中午时达到最小值,之后又逐渐增大。夜间浓度高于昼间,属于夜间控制型。气态总汞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温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黑碳仪在南京和苏州两市开展大气黑碳气溶胶的外场观测,分析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全年苏州市黑碳浓度高于南京市,苏州市黑碳污染更为严重。通过分析风速风向对黑碳气溶胶的影响,在静稳天气形势下黑碳浓度较高,受西北方向的污染气团传输影响较大。同时对黑碳气溶胶与主要气态污染物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两市城区大气黑碳污染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乌—昌—石"重点城市之一的昌吉市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5~2020年昌吉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数据,分析昌吉市PM_(2.5)浓度的年变化、季节变化、月、日以及小时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年来昌吉市PM_(2.5)浓度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浓度,且PM_(2.5)平均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PM_(2.5)浓度呈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受冬季气象条件和采暖期影响,PM_(2.5)浓度在11月至次年3月相对较高,4~10月相对较低;PM_(2.5) 24小时浓度在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PM_(2.5)浓度时空分布与气象条件、采暖季、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因素有关,且是影响空气质量等级和优良天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昌吉市PM_(2.5)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6年1月至12月潍坊城区典型区域的PM_(10)、PM_(2.5)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PM_(10)、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潍坊城区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PM_(10)超标率为7.59%、PM_(2.5)超标率为33.61%。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规律,表现为夏季月份较低,而冬季月份较高。PM_(2.5)/PM_(10)比值的平均值为0.526,该比值也呈现一定季节变化,冬夏两季较高,春秋两季较低。PM_(10)和PM_(2.5)与气温均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PM_(10)还与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