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利  刘文  崔锋  许楠  徐硕  倪晋仁 《环境工程学报》2012,6(7):2295-2302
探讨了采用实验室规模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曝气生物滤池+缺氧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UASB+BAF+ANO+MBR)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两种内分泌干扰物在各工艺段的去除效率和机理。测定结果表明,对于DBP和DEHP浓度分别为164.4μg/L和215.0μg/L的原水,总出水浓度分别降至11.8μg/L和10.4μg/L,去除率分别达到92.9%和95.2%,处理效果良好。其中DBP在处理工艺中逐级降解,主要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MBR是DEHP的主要去除工艺段,去除比例达到56.6%,膜截留效果明显。采用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可实现对垃圾渗滤液中DBP和DEHP的同时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2.
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研究对象,以废水污泥和填埋场沥出液为接种物,在严格厌氧环境下,进行了苯二甲酸酯生物降解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DBP有较好的可降解性,去除率大于95%;而DEHP在填埋场沥出液培养样中去除率小于30%;但当接种物为消化污泥时,DEHP的去除率为89.7%。产甲烷的微生物群在邻苯二甲酸二酯的降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集天津市4个采样点的大气 PM_(10)与降尘样品,利用CH_2Cl_2和超声对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进行提取分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大气 PM_(10)样品中6种PAEs总质量浓度为2.371~24.201ng/m3,降尘样品中6种PAEs总质量浓度为222.310~1 184.503ng/g。对于6种PAEs,夏季浓度均高于冬季浓度,且DBP与DEHP是大气 PM_(10)与降尘样品中的主要污染物。6种PAEs总浓度、DBP浓度、DEHP浓度在大气 PM_(10)与降尘样品中存在相关关系,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0.881、0.905(双尾检验,在显著性水平0.01下)。回归分析表明,大气 PM_(10)与降尘样品中6种PAEs总浓度、DBP浓度、DEHP浓度具有一定的共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间歇好氧硫酸盐废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区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和16S rDNA序列测定对间歇好氧硫酸盐废水处理工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采集味精厂好氧池原始污泥以及实验室内间歇好氧工艺驯化后不同条件下的活性污泥样品,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PCR扩增和DGGE分离,初步分析了各污泥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PCR-DGGE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艺以及操作条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DGGE反复分离纯化及割胶回收,DGGE检验为单一条带后进行测序并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间歇好氧硫酸盐系统中优势菌株大多数为未培养细菌,来源于不同的污染环境,具有重要污染物降解的生态功能,其中包括与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bulbus propionicus)在系统发育上非常接近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研究活性炭滤池在挂膜期间对水源水中4种微量PAEs的降解情况,以及挂膜成功后的生物活性炭滤池及改变运行条件如空床停留时间、4种PAEs的进水浓度、反冲洗膨胀度对降解4种PAEs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挂膜时,活性炭滤池对DMP、DEP、DBP和DEHP的去除率为77.41%、82.40%、88.87%和96.17%,挂膜成功后,生物活性炭滤池对DMP、DEP和DBP的去除率分别增至99.3%、100%和95.27%,而对DEHP的去除率降为61.9%。当生物活性炭滤池成功启动并稳定运行后,15 min的空床停留时间下能够去除进水中94%以上的DMP、DEP、DBP以及74%以上的DEHP;如果持续提高进水中4种PAEs的浓度,滤池对其去除率会相应降低;当反冲洗时滤池膨胀度大小为20%,生物活性炭滤池对4种PAEs的去除率不仅能快速恢复正常水平,且能维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固定化耐低温真菌-细菌混合菌在低温环境下,对焦化厂污染土壤中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降解的动态变化,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固定化混合菌对土壤中Phe、BbF的去除率远高于游离混合菌与固定化单菌,在60d的降解周期下,固定化混合菌对土壤中Phe和BbF的降解率分别可达59.61%和45.24%。处理前,土壤中细菌与真菌初始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79和0.33,细菌远高于真菌,土壤中土著微生物以细菌为主,高丰度的细菌抑制了真菌的生长代谢。处理后,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下降至1.33,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至1.01,Phe和BbF的降解与细菌多样性呈负相关,且细菌多样性的降低减少了其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对比分析了处理前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加固定化混合菌后,固定化混合菌中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SDR4和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JDR7在低温下生长代谢良好,并成为降解过程中的优势菌,其物种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79.84%与58.63%。固定化混合菌对低温环境有良好的耐性,固定化混合菌的投加提高了菌株对多环芳烃(PAHs)的生物利用有效性,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丰度,可应用于低温土壤PAHs的原位修复。  相似文献   

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广泛存在,难降解且易产生累积。PAEs的长期积累难以从废水处理工艺上解决。以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工艺处理人工配置的氨氮废水为例,考察PAEs存在条件下对SBR反应器运行的干扰。结果表明:随着原水中PAEs浓度增加,SBR反应器的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最终能够以PAEs为唯一碳源;PAEs为10~150mg/L时,其浓度的变化对SBR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性状有明显影响,悬浮固体(MLSS)最终维持在2 000mg/L;随PAEs浓度的改变,SBR反应器内COD去除率变化不显著,而氨氮去除率随着PAE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低值约为50%;亚硝态氮出现积累现象,积累量最高时接近60mg/L。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钦州湾入海口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情况,以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5种PAEs进行浓度及分布特征研究,并探讨PAEs与总有机碳(TOC)相关性,进行了PAEs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脂(B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脂(DEHP)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00%,PAEs总质量浓度(以干质量计)为4.158~8.455mg/kg,平均值为7.011mg/kg。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PAEs以DEHP与DEP为主,PAEs浓度表现为DEHPDEPDBPBBPDMP,平均值分别为3.932、2.212、0.580、0.241、0.047mg/kg。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PAEs主要分布在钦江、金鼓江和龙门港。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TOC质量浓度为0.912~19.305mg/g,平均值为7.162mg/g,TOC与PAEs总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09,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国内外其他区域沉积物中PAEs浓度相比,钦州湾入海口沉积物中PAEs总浓度低于国内外大部分流域,但DBP、DEP和DMP浓度超过美国土壤PAEs控制限值,存在着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污泥负荷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模式,当污泥负荷发生变化时,短时间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研究污泥负荷冲击对SBR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不同污泥负荷冲击时,SBR处理游泳馆污水中的活性污泥微生物进行了考查。研究表明,在不同污泥负荷冲击的条件下,以MBR污泥为接种污泥,SBR工艺处理游泳馆污水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多样性指数随着污泥负荷升高而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但污泥冲击负荷过高多样性指数反而下降,SBR系统内微生物菌种大部分为未经培养菌种,肠杆菌属、甲苯单胞菌属以及γ-变形菌纲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对不同负荷阶段环境条件的适应及演变,逐渐形成了适应相应污泥负荷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绿色、环境友好等特征,已成为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手段之一。然而,针对经历长期老化的污染场地土壤,微生物修复效率偏低,生物强化技术亟待进一步提高。以PAHs高效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对象,研究了新型碳质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O)对PAE生长和PAHs降解的影响,探讨了GO强化PAE降解土壤PAHs的效果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50~100 mg/L GO可以显著促进PAE的生长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2)PAE及GO(100 mg/kg)的添加显著促进了老化土壤中PAHs的降解。(3)GO添加前期,土著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PAE丰度显著增加;处理后期,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适宜浓度GO的添加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促进PAHs的降解,然而,修复后期GO的影响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呈现出“扰动—恢复”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GO对环境微生物的效应,为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